这是祖龙驻跸的地方,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她弥漫着历史硝烟,刀光剑影,夹杂着腥风血雨,演绎着一个个血色人生,咏叹着一曲曲悲壮的战斗史诗......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容易重蹈覆辙!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美哉壮哉,丑也羞也,伴随着清王朝腐朽的丧钟,等待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洪流,她匆忙地告别了昨天。 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她饱尝世态炎凉,经受大浪淘沙,历史沉淀!今天人们以审视的目光把她从历史的背后,以崭新的“卫所品牌”推向时代的前沿…… “齐东重镇 东海名藩” 文登营镇历史悠久,镇内发现的胶东地区最大的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真正辉煌的历史还要从明朝说起。 明朝宣德二年为应援沿海卫所,在文登县城西门里建文登营。八年后,即明宣德十年正东十华里迁徙,建土城一座安营扎寨。经历史演变,文登营村名由此而来,沿袭至今。 文登营位于胶东半岛东首,境内有沙里店古文化遗址,说明这片肥沃的土地远在新石器时期便有先民繁衍生息,以及境内的庙宇寺观、风流传说和昆嵛山宗教文化的相关链接,使吉地不仅具有着卫所文化特质,同时涵盖了多元素的风土民情,人文自然兼备,个性特色鲜明。 卫所是明朝兵制的产物。朱元璋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兵制。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威海卫、成山卫(荣成)、靖海卫(荣成)等,设这些卫的目的就是保卫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扰破坏。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山东沿海设营,即墨营、文登营、登州营,作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24个卫所。其中,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这样在明初山东半岛东部先后设立完善了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 文登营于1427年设于文登城,驻马步兵1000余人,与各卫策应。文登营可以说是当时沿海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文登营的职官“把总”“指挥”大多是将军级,授“护国大将军”衔,有的官至二品。文登营及各卫在抵御倭寇对沿海的入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35年,文登营迁于城东5公里处,即现在的文登营村处修筑了营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到文登营巡视海防时,曾留下“齐东重镇”,“东海名藩”的题词,而刻有这一题词真迹的石碑至今仍存于文登市博物馆。戚继光还在这里留有其代表作之一的《过文登营》诗作: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按照明代军制,文登营的士兵均为军户出身,这些军户大都由云南等地迁来,而时至今日,文登营大部分居民的祖先仍是当年那些军户。文登营村支部书记张春海说,他的先祖便是从云南迁移来的军户,而且他家世代从事着铸币的工作。 文登营的“庙”文化 因为历史悠久,也可能因为文登营作为封建王朝重要的军事基地,因此整个文登营几乎遍布庙宇。据当地居民回忆,文登营营盘内及附近的东山上就建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庙宇。如今这些庙宇大都被拆毁,但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却看到、了解到颇多文登营庙宇的遗迹故事。 在文登营村一处民居的外墙上,至今砌着一大一小两块石碑。小石碑立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是当地建立小学时的纪念,而大石碑则是明代在文登营村修建“昆芦庵”时所立。
据当地村民讲,这座昆芦庵被居民称为“娘娘庙”,是一座供奉观音的尼庵。庵中四时禅唱、佛香缭绕,香火颇为旺盛。昆芦庵不远处还有“毗卢庵”,却是供奉大日如来佛的尼庵。此外,文登营村还有准提庙、潮水庵、圆通庵等各种佛教寺院。作为北方地区的准军事化营盘,文登营的佛教寺院繁多,且供奉神祗各不相同,具有很特殊的研究价值。
除了佛教寺庙外,文登营还有不少其他庙宇。例如昆芦庵不远处还有一座“将军庙”,据说这里供奉着一尊身着将军铠的武将。与中国寺庙传统中神像都要坐北朝南的形制不同,这座将军庙中的将军像竟是坐南朝北的。据文登营村81岁的老居民刘福盛说,祖辈相传,这座庙中的将军实际上就是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他说,传说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皇后作妃子,可这个女人已经怀有陈友谅的后代,这个后代就是永乐皇帝朱棣。当发现朱棣不是亲生后,朱元璋就想害死他,所以将他分封到了北方的北平,并派人在朱棣去封地的沿途劫杀他,但都被暗中保护朱棣的刘伯温化解。最后,朱棣在北方创出一番大功业,并夺了朱元璋孙子的江山,所以在这里建了一座自己的“生祠”纪念。而将军庙中的永乐之所以坐南朝北,则是对其起家于北方的纪念之意。虽然这个传说或许荒诞,但联想到文登营是由永乐皇帝组织建立,营中军户也大都是由永乐皇帝组织从云南等地迁徙过来,那么这座坐南朝北的“将军庙”到底影射了明初两位皇帝怎样的关系,颇令人回味。 此外,文登营中还有关帝庙、马庙、旗纛庙等诸多带有浓厚军事化特色的庙宇。关帝庙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有正殿、前后殿、东西配殿和山门等,均为砖木结构建筑。而旗纛庙是古代“祃祭”(祭军神、军旗)的场所,庙中祭祀的神有旗头大将、六纛大神、五方旗之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五猖神等。不难看出,旗纛庙中供奉的都是古代军队出征时代表士气和胜利的神祗。 比起旗纛庙,马庙则更富有传奇色彩。据《文登县志》记载,明代时,马庙所在的文登营居民经常看到有三匹骏马忽而奔跑,忽而嘶叫,忽而显现,忽而匿伏。老百姓纷传是刘、关、张三兄弟在这里演马。因此附近村庄贤达之人便组织村民捐资修建了马庙,而此后这里也成为文登营军官士兵们祭奠战马的所在地。 据77岁的老居民吴培乾说,在他小时候,文登营营盘中有诸多庙宇,东山上更是庙连着庙。每逢赶山会的日子,这些庙门口就聚集了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还有专门从外地请来的戏班子唱“太平戏”。他记得当时村里的会首会拿着戏折子点上一出很应景的戏,然后乡民们便一起热热闹闹地观看。 (明代遗存的古马道) 将从历史背后走上台前 而今漫步在文登营村,虽然仍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却让人感到太多的遗憾。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当年遍布的庙宇、城墙等纷纷被拆毁。据吴培乾回忆说,当年拆毁“将军庙”时,还在上学的他发现“将军像”被砸烂后,神像肚子里居然满是成盘的字纸。据老人说,这些字纸是专门用来当作神像的“肠子”的,上面还写着各种经文。据说,当时将军像上纯铜的护心镜也被村民拆了。如今的文登营村,依稀还能看到古城墙、烟墩、古马道的遗迹。而一些村民用来垒房子的条石也是从古建筑或城墙上拆下来的。文登营,像一个隐在历史背后的老人,无言地诉说着600年的沧桑。 如今文登市及文登营镇已酝酿要重新恢复古文登营的重要景观,并将之作为一处旅游景点和抗倭纪念景观对外开放,而一些本地企业也在仔细考察了文登营的历史和现状后,决定对文登营景观恢复工程进行投资。有关部门的恢复工作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考察好文登营过去的形制、建筑风格后,原址复建各种设施。文登营村居民多是过去的军户后代,因此重建后,军户后代可以按照祖先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重新在景区内开始过去的生活。例如在景区内用民间生产工艺进行古代酿酒、漂染、捣米磨面乃至铸币等生产。而建筑风格也最好严格遵循古代形制,真正做到“复建”。 目前文登营镇和开发企业对景区的思路也大体如此,拟将文登营镇兵营旧址作为大背景,将整个镇区分为大门广场区、古今兵器展览区、忠烈祠、村街作坊区、校武跑马场区、庙宇区、店铺城宅区等七大景点区,力争使整个景区集军事文化、影视文化和旅游休闲于一体,不仅让600年文登营重复旧观,也为威海地区增加一个能濡染爱国情怀的教育基地。 毋庸置疑,历史不会停息脚步。她将告知我们把什么当做“灵光”瞻仰,把什么视为“污秽”荡涤;使心灵深处始终摆脱不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无不受之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无不把这片卫所文化土壤珍藏的爱国卫国之根,在新时代发芽生长,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文脉之地、登高望远、营造神奇——文登营。 作者:王海靖 威海市文登区民政局 联系方式:13573726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