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运作 规范化管理威海市倾力提升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2016-11-22 13:42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近年来,威海市通过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动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服务和管理,有效提升了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全市共有承担农村五保供养职能的敬老院56所,设置床位9800余张,负责全市5153名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供养工作。

一、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敬老院改革方式

结合民政2014年敬老院公建民营试点要求,威海市在总结荣成市自2006年开始的敬老院社会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扎实调研、科学规划、深度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敬老院社会化改革,逐步实现敬老院从救助型福利向普惠型福利转变。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敬老院基本情况。为使敬老院改革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2014年,联合民政、财政、发改、统计等部门组成调研组,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与院民座谈、征求当地分管领导以及民政干部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就敬老院当前硬件设施配置、经营模式、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当地养老需求、床位利用率、安全状况、入院老人居住满意度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形成专题报告。报告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明确提出加快敬老院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要求。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敬老院合理布局。为确保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威海市将其列入“十二五”“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十大民生重点工程,确定了全市敬老院社会化改革总体规划。整体布局上,在经济实力较强的环翠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刀阔斧地全面推行改革,在经济实力一般的文登区、临港区尽可能推行,在条件较差的乳山市积极开展改革试点,通过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区域布局上,各区(市)都要建立12处综合规范的大型敬老院或养老机构,充分吸纳周边村镇五保供养对象入住,把敬老院打造成为功能齐全、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模范机构;对“小、散、远”敬老院,根据五保对象数量和分布特点,结合环境、交通等因素,大胆进行合并升级,就地改造,增设先进硬件设备,增加服务人员。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助推敬老院改革快速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与规定,明确了各种扶持条件和资助标准并积极落实。对新增养老床位20 张以上、符合规定资质条件的敬老院,市级对每张新增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4500 元;对租赁用房且租用期5 年以上的,市级对每张新增床位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对内部设置护理院或者康复医院的敬老院,市、县两级分别给予6万元的开办补助;对内部设置医务室或者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市、县两级分别给予1.5万元的开办补助;对已运营、养老床位不少于20 张的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年人数量,县级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00 元、600 元、900 元的运营补助。通过上述政策和资金扶持,敬老院的社会化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市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的敬老院占比高达80%

二、盘活资源,充实力量,加快推进敬老院转型升级

改革过程中以社会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将政府职能与社会功能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社会化改革发展模式,推动敬老院尽快转型升级为管理服务专业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的综合性专业养老机构。

一是搞活机制,吸引多方参与。为破解敬老院养老资源闲置与社会养老需求迫切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进公建民营改革。由政府出资建设主体硬件设施,通过委托经营或承包经营等方式,将敬老院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或个人,在优先保障五保供养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剩余床位等各类闲置资源充分应用到社会养老服务中。通过搞活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民非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源进入到农村五保供养领域,让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提高其热情和干劲,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投入资源应有的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二是引入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对已实行社会化改革的敬老院,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更专业、更高水平的社会资源参与敬老院管理工作,引进规范、优质的管理服务理念和模式。在引入社会资源过程中,首先明确经营管理者,对参与承包经营的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比较、全面权衡,把敬老院的管理经营权交给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经营动机端正、富有仁爱之心的优质力量,而非一味逐利者;其次是配备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能力素质的敬老院院长,将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服务对象数量、质量挂钩,促使其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与照料;同时倡导敬老院积极组织开展富有特色、寓教于乐的老年文化活动,着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使之不仅成为五保老人的养老乐园,也能吸引更多社会老人前来入住。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对民建民营的高区东发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在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按照承接政府供养职责所需,确定政府应承建部分和企业自建面积,政府按照比例对企业自建部分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其他税费,将本应由政府全部投入的建设项目转变为由企业投入,一方面使民非组织等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时减轻大笔前期投入,解决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还可盘活土地资源,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敬老院建成后,五保老人所需供养经费和管理经费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公办公营供养机构的补助标准拨付;并且按照相关政策让社会力量享受政府规定的床位建设补贴、税收以及水电暖等方面的优惠减免政策,提高其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和参与改革的社会力量互利共赢。

三、注重实效,规范管理,推动敬老院管理服务上档升级

在推进敬老院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管理与服务抓在手上,围绕建设抓管理,以强化培训、加强督导、考核评比为抓手,力促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完善管理机制。以全面加强敬老院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维护五保老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切入点,逐步建立“准入、考核、奖惩、淘汰”四大机制,从敬老院的设立撤销、管理监督、供养服务、供养经费及使用、日常服务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尤其明确了敬老院的准入门槛和撤销条件,即:凡是无供暖设施无法保证冬季有效供暖和消防设施不齐全、消防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批准开设敬老院;凡敬老院供养人员长期对饮食服务质量不满意且经责令整改仍无起色、社会反响不好的,经协商所在镇街对该敬老院予以撤销处理。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行业准入、退出机制,使全市敬老院的管理服务者明确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真正设定了标准、立下了规矩。

二是以软硬件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能力。一方面狠抓“硬件”达标。为切实解决敬老院消防安全普遍不达标问题,联合市公安局先后下发《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安全集中改造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消防设施未达标的养老机构进行集中改造治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采取多部门联合的方式,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隐患制定具体整改方案,明确职责,落实分工,汇聚监管合力,加快一体推进。另一方面狠抓“软件”升级。针对农村敬老院管理层和服务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在全市敬老院引入持证上岗和工作人员备案制度,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免费对敬老院从业人员进行培训。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敬老院院长培训、护理人员基本护理知识强化培训、食品卫生安全培训等,参训3000余人次,全面提高敬老院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三是以信息化监管为引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累计投资89万元,对全市乡镇敬老院免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入住机构老年人的饮食、安全、活动等进行远程实时跟踪,及时应对设备起火、老人滑倒摔伤等突发问题。建立面向敬老院管理者的民政服务QQ群,在线指导工作,开展点子征集活动,探讨交流经验,倾听院方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可操作性。

四是以检查考核为手段,落实奖惩机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以强势推进的高压态势促进各项规章落实。在做好日常检查督导的同时,制定了千分考核标准,按季度对敬老院进行全面考核。日常采取明察暗访、突击夜查、回头检查、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敬老院管理服务、落实制度规定等情况进行检查,市民政部门、公安消防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组成联合检查组,全面检查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当即反馈,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对检查的结果,作为季度考核打分依据之一。同时,明确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排名靠后的敬老院通过采取扣减工作人员经费直至摘牌撤并等措施来促进敬老院整体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