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扎实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
近日,滨州市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走好“一二三四”步,扎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次自查。对各级救助管理站内的救助物资、取暖设备、技防设备和消防安全设备做一次全面检查。对救助物资查缺补漏,及时购置了棉衣、棉被、棉鞋及食品等救助物资;对站内的暖气管道进行提前检修,确保受助人员房间及时供暖;对站内的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和监控、安全门等技防设备进行检查,为受助人员营造安全舒适的受助环境。
两个层面。纵向深化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出台《滨州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健全流浪乞讨人员四级救助管理网络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县、乡、村三级救助管理机构“632”的建设标准,即县(区)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站要达到“六有”(有人干事、有固定场所、有安置房、有专用设备、有消防设施、有规章制度),乡镇(街道)全部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站要达到“三有”(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有临时安置房),村(社区)救助保护服务点达到“两有”(有固定办公场所、有救助联络员)。横纵交织,确保救助网络全覆盖、无死角;横向加强民政、公安、城管、医院、车站等部门的联系衔接。民政、公安联合建立警务联络制度,理顺了受助人员街面联合救助、户籍信息查询、DNA 样本采集等业务流程;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街面巡逻行动,对市区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集中劝导,掌握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心中有数”;与定点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理顺了危重、精神病患者“先救治、后救助”和开通受助人员医疗救助绿色通道的业务流程;与车站签订购票协议,理顺了受助人员乘车购票及预防跑站骗票的业务流程。
三个强化。强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强化进站受助人员安全检查,重点修订了入站安全检查和站内巡查制度,杜绝易燃、易爆、刀具等危险品进站,每日定点对站内受助人员的房间进行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强化开放式临时救助,在加强每天街面巡回救助力度基础上,做好24小时接待服务,对于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劝导进站接受救助,对于不愿进站的受助人员发放棉衣、棉被、食品等救助物资。强化滞留人员信息查询力度,站内安排专人全程跟踪受助对象,通过定期、不定期深入生活区和医院进行闲谈交流,反复询问其姓名、住址等基本情况,通过电话联系当地派出所或村委会,详细描述救助对象的个性特征,探询是否有类似的流浪乞讨人员,同时,采取在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发布协查函请求兄弟单位配合甄别。
四方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了救助站、新闻媒体、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四方合力、共同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的良好氛围。救助站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寻亲启事,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返家;滨州电视台、《滨州日报》等媒体开辟了“社会暖灯”专栏,从今年11月份开始,每周一期连续全面报道“寒冬送温暖”行动,并通过网络直播形式直击救助现场,宣传救助政策,公告救助信息;借文明城市创建契机,志愿者及交警在市区、国道等城区路口联合设立发现报告点;印制致环卫工人、出租司机和市民的一封信向社会发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寒冬送温暖的活动中来,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