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仿佛置身于年画风筝艺术的展览馆:大门上的门神年画、院墙上的柳毅传说年画、屋内的大胖娃娃年画、村子上空“翱翔”的大金鱼风筝,以及各类风筝样式的装饰物等。在很多地方还在为唤醒非遗生机和活力而发愁的时候,年画和风筝已经为这个历史文化名村带来了超过1个亿的年产值。
8月25日下午,在位于寒亭杨家埠的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内,快递员正在为发往江苏的6大箱风筝粘贴快递单。公司董事长王永训介绍,这6箱风筝只是今天发的一部分货,在销售旺季,风筝生产的速度根本无法满足订单需求。
这种供求矛盾实则是天成飞鸢的名气使然。据了解,早在2000年,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就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做风筝买卖,如今已有近80%的订单来自网络,许多淘宝网上的风筝卖家也是直接从这个公司拿货。
作为主心骨的王永训并未将公司的销售渠道限制在国内。他把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都当成是一次宣传、营销的机会,随着名气的增大,王永训的风筝也随之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但销路的畅通没有让王永训放松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他每年都要到国外展演风筝制作技艺。据王永训介绍,他的风筝产品超过八成出口欧美国家。目前,他的雇工已经有数百人。
一个代表性传承人,带活了一大片。在杨家埠,像王永训这样的“带头人”还有不少,张效东、杨红卫、杨洛书、杨海军等一大批风筝年画大师,以同样的方式引领了风筝年画的产业化之路。目前,在仅有300多户人家的杨家埠村,木版年画作坊就有100多家,大规模的风筝加工厂有三四家,风筝作坊40余家。
产业化对非遗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这需要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基础之上——杨家埠人骨子里的“文化范儿”。在充满年画风筝等民俗艺术的环境中成长,从小耳濡目染、帮教传带,杨家埠人大都具有年画或风筝制作的某项技艺。“我从小就看家里的长辈刻版、印年画,自己逐渐有了兴趣就跟着做起来,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我的儿子和孙辈们受我影响都成了我的传承人。”年画大师杨洛书说。
非遗靠传承,更需要有创新。对于杨家埠的风筝艺人来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最忙碌的时候:新风筝设计、制作、试飞、改进、批量生产。今年,“立马腾飞”、“翼龙”风筝、“神龙天马腾”风筝等多个新样式试飞成功。目前,杨家埠风筝品种已发展到300多种。
从非遗中尝到甜头的杨家埠人,不遗余力地推动传承。杨家埠所在的寒亭区,也在积极推动这些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这个区在原杨家埠风筝厂基础上建成了占地220亩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目前,大观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园内建设了风筝博物馆、年画作坊等,游客可在此体验风筝扎制、年画印刷等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同时还能领略到几百年前杨家埠人的生活方式,体味杨家埠古老的民俗、民间风情。
不仅如此,寒亭区还在部分中小学开展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试点教学,并建立了传承人培训基地、传习所,招收当地的中专、高中毕业生,聘请艺人为其授课。今年,潍坊技师学院专门开设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等4个非遗专业,以培养越来越多的年画、风筝传承人。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