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9/01

09:51:0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发挥千年古运河的当代价值

  千吨级拖队行驶在京杭大运河三级航道上。(资料图)
    ■新闻背景
  7月24日,我省实施的第一个跨市内河区域重要航道项目——洙水河航道全线通航,该航道全长51.8公里,与京杭大运河航道贯通,跨济宁、菏泽两市。通航以后,不仅能促进济宁西部地区造船业、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极大地提高嘉祥港的等级和规模、解决周边煤炭资源以及嘉祥特有的石材、石雕利用水路外运的问题。
  此外,随着微山一线船闸改造、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及湖西航道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继完成,“十二五”末,济宁将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名副其实的航运中心城市和铁水联运中转枢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济宁港航业将如何谋篇布局做好现代运河文章?
  □ 大众报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通讯员 焦振炜

    开发古运河具有当代价值
  记者:在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发古运河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玄志祥: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特色。特色成为优势可以产生竞争力,特色成为品牌可以形成吸引力,特色成为形象可以形成推动力。运河便是济宁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穿城而过,为济宁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为济宁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将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了顶峰,济宁亦被世人誉为“江北苏州”和“运河之都”。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是中国南北水上物资运输的主通道,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航行在京杭大运河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尽管目前的京杭大运河只有一半的里程在通航,仅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1%左右,但完成的水路货运量却占全国内河的20%,相当于30条京沪铁路。
  没有“运”就不叫“运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利用好这笔宝贵的遗产,再创运河新辉煌。在当代社会,可以说,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保护好运河这一伟大历史遗产的同时,要把如何做好“运”的文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否则就会使其“运河”的本义黯然失色。水路运输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成本低、运能大的优势。一般的船舶都相当于几十辆卡车的运力。1列拖队的载运量相当于4列火车。而运输成本仅相当于公路的1/7、铁路的1/3。这种综合比较优势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济宁运河开发任重道远
  记者:在当代社会,古运河该如何开发利用?
  玄志祥:目前,在许多沿运城市当中,诸如杭州、苏州、嘉兴、徐州等地都已经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路子,济宁可谓任重道远。就济宁而言,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搞好一个规划,切实解决好一个如何利用的问题。2014年6月,《济宁市港口规划》获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政府批准,济宁将着重建设8大港区26个作业区,计划到十三五末,达到百亿投入亿吨吞吐能力,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加快航道、船闸、助航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托航运发展港口物流及相关产业,力争把济宁早日建成水、陆、空、铁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就政府层面而言,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内河水运的投入。近年来,尽管国家提出了优港口、强海运、兴内河的发展战略,但相比公路、铁路甚至航空建设的投资,对内河的投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就市场层面而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实行政府补助+社会投资这种混合型模式,积极鼓励和呼吁有识之士参与内河基础设施投资,并按照收费还贷的方式解决好投资回报问题。四是尽快建立沿运港口城市联席协作机制。定期商讨运河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市场开发、文化建设等问题,做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水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济宁港航事业目前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玄志祥:近年来,济宁港航事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港航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济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开创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辉煌的局面。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运河为主脉,南连江淮、辐射苏鲁豫皖、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网络。
  截至目前,全市通航总里程达110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主航道210公里,总里程和主航道里程均居山东省第一位,京杭大运河主航道里程在沿线12个城市中居第一位。2013年,济宁完成港口吞吐量4883万吨,占济宁市公路、水路总运量的16.5%,占全省内河总运量的80%。其中,完成煤炭运输3100万吨,相当于济宁市2013年煤炭生产总量的42%。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余艘,运力650万吨,居山东第一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中运力位居前列。港航业及相关产业生产总值达120多亿元,占济宁市GDP的4.5%,港航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上交国家规费和税收近10亿元。港航业已成为济宁支柱产业之一。
    当好京杭大运河水运排头兵
  记者: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济宁港航事业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末的目标,港航局今后的工作打算和思路是什么?
  玄志祥:港航业将以“发展、开放、安全”为主线,以“百亿投入实现亿吨能力”、“争当京杭大运河水系排头兵,冲刺全国内河港航先进行列”为目标,加快“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做好“七篇”文章:即:向规划要效益,坚持规划引领;向规模要效益,全力提升港航总量;向规范要效益,统筹推进港航规范化建设;向科技要效益,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向市场要效益,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向人才要效益,实施人才强港兴航战略;向环境要效益,创优环境提高效率。实现港航管理水平、服务意识、队伍素质、社会形象、综合实力的提升。
  还将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微山一线、长沟、邓楼、嘉祥四大船闸工程赶工期抓进度,白马河航道扩建工程确保今年施工、当年竣工。要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韩庄段(三级改二级)、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五级改三级)和韩庄复线船闸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动泉河航道(六级改三级)工程、新万福河及郓城新河航道复航工程,特别要以“南四湖村村通航道便民工程”为抓手,开挖、改造湖区生产生活航道,改善湖区群众的出行条件。还要尽快实施太平作业区和南方作业区二期工程,推动梁山港区铁水联运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投产达效。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