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敕褒节孝”碑 |
■ 礼仪齐鲁·典籍故实
□ 大众报记者 王建
通讯员 赵文存 崔仲恺 曹玺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对于旅人来说,偶遇一泓清泉,先美美地饮个水饱,再捧起清凉的泉水洗把脸,真是莫大的享受。
在新泰市石莱镇道泉峪村村南的小河边,就有这样一眼泉。远远就能望见水泥沏成的方形泉池,脚步不由加快。雨后初晴,河水有些混浊,泉水仍清澈见底,吐故纳新,缓缓流出。一只青壳螃蟹在此安了家,从泉壁上的孔洞中露出半只身子,见有人围观,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泉叫道泉,曾名倒泉、盗泉,过去是道泉峪村的主要水源地。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了水井,只有泉边的几户人家还吃泉水。泉不起眼,却大名鼎鼎。“水名盗泉,尼父不漱”所说的盗泉就是这里。
唐太宗误封椿树为王
先秦著作《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道泉泉水汇入洙泗,洙泗到曲阜后分为洙水和泗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新泰市博物馆馆长张勇说。
道泉峪村群山环绕,西有华胥山,南临二龙山,北倚四顶山、支炉山,行政区划几经变化,古时候属泗水,清代属泰安,后来划归新泰。村子的地理位置偏僻,却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一条驿道沿着小河从村南经过。张勇介绍:“这条驿道南连泗水、曲阜,北通新泰,是连接齐鲁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
当地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平邑大刀葛秀文时就曾驻军于此。当时,正值春末夏初、青黄不接之际,大军缺少粮草,人困马乏。心烦意乱的李世民一人出门闲逛,来到一个大沟前。只见满沟是桑树,遍地是茅草。桑树上的桑葚红得发紫,李世民摘了一个放入口中,又香又甜,他大喊一声:“天助我也!”接着他又自言自语道:“如果茅草能一夜长出四指,草料的问题不就能解决了吗?”听了这话,茅草果然长出了四指。人吃桑葚马食茅草,李世民大军不再为粮草发愁。此沟后来得名葚子峪,李世民对桑树许诺:“东征凯旋后定封你为王。”
李世民在葚子峪东的一座山上支炉造箭,此山因此得名支炉山。后来,他在另一座山上列阵擂鼓,与葛秀文决战,这座山因此被叫作擂鼓山。李世民大获全胜,战死的士兵被抬到村北的一片平地上验明身份后掩埋,该处被称作验尸场。
为了履行诺言,李世民再次来到葚子峪。此时已是深秋,椿树上结满了果实,李世民把椿树误认成了桑树,封了椿树为王。桑树知道后,气得炸开了肺。自此之后,道泉峪没有一棵成材的桑树,桑树长不大就从树心里淌黄水慢慢死掉。
村主任刘永山介绍说,道泉峪的茅草现在仍然能一夜长出四指,支炉山上还有当年造箭时留下的灰烬和箭头,村里还有抱椿树的习俗:每到除夕,小孩子就去抱一抱椿树,边抱边唱“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屋梁,我长长了穿衣裳”的歌谣。
跟着刘永山穿村而过,只见碑刻石雕散落各处。其中有东汉时期的车马画像石,也有明代的墓碑。许多巨石被重新利用,修屋架桥。在村南还有两座砖窑,据说为汉代所建。
村子的西南方,有一段石板路,这是古驿道的遗迹。石板路宽阔平整,不难想象当年南北客商云集,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历经岁月沧桑,石板已经被磨得非常光滑。路的尽头是一座石桥,当地人叫它夕阳桥。夕阳桥由往来商人捐款修建,桥墩用10个大辘砫顶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过了夕阳桥,不远处就是道泉。泉旁有一高坡,是从南面的二龙山延伸而来。村民们认为,这是二龙山的两个龙头之一。
过去,坡上有座庙,供奉观音菩萨,村民称其为南庙。与一般观音庙不同的是,南庙的观音像坐北朝南,被称为“倒坐观音”。刘永山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玩耍,他回忆说这里有32通石碑,可惜现在都已毁弃不见,在散落的巨石上仍能看到碗口粗的旗杆孔。在南庙边的驿道上,每年都有庙会,定期有集市。道泉峪的“井口菜园”远近闻名,出产的蔬菜在庙会和集市上贩卖,村里的富家大户不少。
靠近儒学核心区域,又是交通要道,经济富庶,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从道泉旁的石板路上碾过就不足为奇了。
路过泉边,饮水休憩是人之常情,孔子却拒绝饮用泉水。《尸子》记载,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是因为“恶其名”。古人认为,善恶之义在于名,在命名地名时非常讲究。《刘子》一书说:“古人制邑名子,必依善名名之,不善害于实矣。”古人很少用像“盗泉”这样的鄙名,因为“立名不善,身受其弊”。儒家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故事广泛流传。乐羊子妻曾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来劝说丈夫不要贪图捡来的金钱。盗泉之水象征不义之财,不饮则代表着志士的高尚品格。
孔子的不饮与饮
据石莱镇宣传办副主任巩玉龙回忆,有村民告诉他,道泉峪原名周泉庄,名字的来历已不可考。因为孔子不饮,盗泉的名声越来越大,外人便以盗泉峪相称。久而久之,盗泉峪的村名就延续下来。
道泉泉水甘冽,数千年间哺育周边百姓,道泉峪民风淳朴,住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却曾得盗泉和盗泉峪这样的鄙名,很冤枉。
广州有贪泉,据说再清廉的人饮了贪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东晋时的刺史吴隐之不信邪,赴任后,特意去饮贪泉水,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喝了贪泉水后,吴隐之为官依旧清廉,《晋书》记载:“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吴隐之“酌贪泉而觉爽”,孔老夫子因泉名盗泉而不饮,是不是太迂腐呢?
心里正嘀咕,一位老人来泉边刷鞋。攀谈后得知,老人名叫巩玉祥,今年73岁,一直住在道泉边,现在还吃道泉水。伴着清脆的泉鸣声,巩玉祥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村里流传的孔子不饮盗泉的故事。
有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以野菜、树叶、树皮为食,可是官府仍照常索要钱粮。官逼民反,附近村有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伙饥民,登上二龙山,占山为王。
官府拿他们没有办法,求孔子来帮忙。孔子答应下来,说:“我去一趟,把他们从山上叫下来。”孔子与弟子颜回等一起上山,找到了刘夏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劝了半天,却无功而返。
孔子下山时,已到中午,赤日炎炎,骄阳似火。忽然看见一个牧童快步走到孔子面前,跪倒在地要拜孔子为师。孔子急忙把他扶起来,仔细观看牧童,大约有十二三岁,长得眉清目秀,心中十分喜爱,问他叫什么名字。牧童回答说:“我叫求道,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现与母亲相依为命,请老师收下弟子。”孔子说:“你家里有母亲,不能远游,如果出游也必须有个明确的方向目标。我和众位弟子周游列国,去向不定,到处流浪。你年纪还小应在家里尽孝心,伺候母亲,等我回来再作决定。”
这时,孔子忽然感觉口渴难忍,求道指引孔子师徒来到一处泉水边。大旱多时,此泉仍旺盛喷涌,清澈无比,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盗泉”。求道说:“此泉甘甜无比,可惜被山上的强盗霸占了,村民只能冒险来取水。祈求老师喝点水,马上离开,以免让强盗知道了再生是非。”孔子气愤地说:“青龙山被强盗霸占,山就成了强盗之山,这泉水被强盗霸占成了强盗之泉,君子渴死也不饮这盗泉之水。”说完后,便忍渴离开了。
“孔子不是不想喝盗泉水,也不是不敢喝,他是生气。”巩玉龙接过话茬。他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深知山区缺水,一处水源是多么的宝贵。泉水是附近村庄的命脉,却为强盗所占,村民有泉不能喝,孔子用与村民同甘共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孔子后来喝了盗泉水。”巩玉祥说。
14年后,孔子再次路过二龙山,山上的强盗已经散去。孔子走到村头,见一名村妇手持笤帚,正追打一位白发老翁。孔子就走上前去劝说道:“你打骂的是自家老人就是不孝,打骂的是邻居老翁就是没礼貌。”村妇非常生气地说:“我正在教训儿子有什么过错?”那个白发老翁忽然喊着老师,跪下便拜。孔子仔细观看,原来是当年的牧童求道。求道母亲说:“自从您走后,他就尊照您说的话,发誓不饮盗泉之水,竟未老先衰。盗泉之水清纯甘甜,被人们称为神泉,喝了泉水老人能返老还童,年轻的能长生不老。现在我还没老,儿子却变得老态龙钟。”孔子说:“没有了强盗,泉水就变成了好泉水,君子不能太死板了,这泉水你可以尽情饮用。”孔子说完,走到泉边,痛饮泉水。
几年之后,求道母亲去世。求道在安葬母亲并守墓三年后,到曲阜拜见孔子。孔子见求道果然返老还童,拍手称赞盗泉说:“真乃神泉也!”
从“盗泉”到“道泉”
曾有人嫌盗泉名字难听,改名为倒泉,因为泉水与河水的流向相反。但直到1924年,村里的乡绅刘德身、巩兆武将泉名改为道泉,才真正取代了盗泉的名字,盗泉峪也因此更名为道泉峪,并延用至今。
为什么盗泉的名字叫了几千年,直到1924年才真正改了名字呢?
道泉峪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龙山从龙头位置上山最易,其他方向都是悬崖峭壁。从孔子的时代到解放前,这里都是土匪强盗的聚居之地,巨匪刘黑七就曾在这一带活动过。盗泉的名字虽然不雅,却准确地描述了当地村民受盗匪侵扰的生存状况。
巩玉龙介绍说,二龙山的两个山头上都有寨墙,之间还有道路相连;西边的华胥山,因为有寨墙,又被叫作黄山寨。
从道泉峪村的建筑中也能看出土匪的猖獗。刘永山说,村子当年有长200米、宽100米的四方形围墙,墙有两人多高,1米多厚,家家户户出人站岗。现在,围墙的五个大门仍清晰可辨,西门就在夕阳桥的位置。
刘德身、巩兆武不仅要改泉名和村名,他们还要改变千百年来村民为盗匪侵扰的历史。
在村民口中,刘德身家是大地主。村里现在还能看到他家当年的宅园,门口还有一块下马石,深埋土中。
刘德身的奶奶刘王氏,17岁时嫁给刘克祯。不到一年,丈夫病故,刘王氏成了寡妇。她孝敬父母,团结妯娌,和睦邻里,疼爱晚辈,被称为贞节孝女。刘王氏77岁时,村里人将她的事迹上报至北京。光绪帝龙颜大悦,写下了“敕褒节孝”四个大字,并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典出《后汉书》
先秦著作《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来源: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