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8/14

09:25:57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曾子:“拼”字当头 弘毅人生

  耘瓜顺父图
  “道传一贯”匾额   卢昱 摄
  大众报记者 卢昱 王磊 通讯员 薛海波

  7月31日,一场久违的夏雨过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下,曾庙的参天古松与潮湿的地气,烘托出沉闷湿热的空气。一位老人光着膀子蹲坐在曾子墓外的林荫里,一边放羊,一边听收音机。
  看到有人到来,他很不好意思地将上衣穿上,匆匆走开。2500多年前,在这块三山相抱的丰沃平原上,曾子也曾像这位老人一样生活,在礼与情之间修行。
    烹彘示信
  “用现在的嘉祥方言讲,那个时候,曾子确实有些‘拼’。”同行的嘉祥文史专家沈效敏如是说。这给人闷头一棒,说人“拼”,在嘉祥人脑海里,往往浮现出愚钝、笨拙、傻气等一连串概念
  一代“宗圣”也“拼”?这是玩笑,还是事实?带着种种疑问,在厘清曾子一生轨迹后,我们才逐渐信服:曾子当年确实“拼”,甚至正是这“拼”的性格才成就了“宗圣”。
  曾子“拼”,不独今人如是说,就连孔老夫子也曾如此点评过这位爱徒。据沈效敏介绍,孔子评价曾子时就用了一个字来形容——“鲁”,“并非鲁莽,而是愚钝、憨直的意思,其实这与嘉祥当地方言‘拼’的意思不谋而合。”
  他的这种“拼”,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正如《礼记》中记载,一年秋收后,物阜民丰的南武山下,百姓以物换物,自发形成集市。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她的儿子却跟在后面边走边哭,嚷嚷着要一起去。
  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信以为真,高喊着“有肉吃了”,兴冲冲地跑回家。但当曾妻在集市归来后,并没有履行诺言,惹得儿子大哭起来。
  此时,听到哭声的曾子急忙跑过来,听完妻子解释后,马上就奔向猪圈,抓到一头猪。曾妻立马上前阻止道:“家里就养了这么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一会儿哄哄他就好了,别杀了。”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咋能撒谎啊。他们年幼无知,要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咱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出去骗别人。虽然你这个当娘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了。这样一来,你想教育好他,就难了。”
  曾妻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没过多久,曾妻就为儿子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餐。
  嘉祥曾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子78代嫡孙曾令霞在谈到这段佳话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曾子自己对小孩子也不会轻易失信。他这么做,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太过较真儿,甚至有点傻,但正是凭借这股劲,为后代树立了典范,这也是曾氏家族世代兴旺的重要原因。”
    耘瓜顺父
  “拼”是天性,但与曾家粗放的家庭教育也不无关系。
  “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公元前505年,曾子出生在鲁国南武城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里,他父亲曾皙早先就跟随孔子学习。”据沈效敏介绍,孔子眼里的学生分为四种:道德水平高的中道之人、勇于进取却容易偏激的狂放之人、做不了好事也不做坏事的狷介之人、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乡愿之人,曾皙被划归为狂放之人。
  这种狂放也赢得孔夫子的赞许。倡导“因材施教”的孔夫子,年轻时也是一个可以为自己理想、不惜终身奔波、贫病而死之人,可当他听到曾皙“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政治诉求时,却给予最大肯定。
  天生一派“沐风舞雩”风情的曾皙,在讲究礼制的时代,着实有些另类。手握鲁国国柄的大夫季武子卧病在家,众人皆畏惧他,事之如君。独有士人蟜固,在服丧期间,穿着孝服拜会季武子。因为他认为士入国君之门才脱去孝服,入大夫之门就不该脱孝服,借此表明他不怕季武子,敢于矫正流俗之失。
  蟜固的这种挑战,让季武子下不来台,只能言不由衷地赞扬:“你这样挺好!君子就要发扬被多数人丢掉的好规矩。”后来季武子病逝,曾皙就效法蟜固,遵循“国君之丧,士才废乐”的礼制,把季武子当作大夫对待,倚在他家门上唱歌,表示自己也是按照正礼而行。
  曾皙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也不知不觉间用到教育孩子上。曾皙对儿子要求非常严厉,曾子六七岁时,就开始识字、读书。等年龄稍长,曾皙就把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还让曾子参加农田劳动。曾子十三四岁时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习犁地、驾车。
  日复一日的劳作,塑造了曾子吃苦耐劳的韧性与“拼”劲。据传,一年酷夏,他与父亲一同在瓜地里劳作,瓜秧长势甚好。翻开瓜叶,黄澄澄的花朵下,已藏有指头肚大小的瓜蛋儿,曾子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子背部打去。
  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曾子心里很是惭愧,在原地甘愿受罚。这一杖下去,曾子晕倒在地,过了许久才慢慢苏醒。结果,他一睁眼便想到父亲,担心父亲可能忧虑打坏自己身体,反而欢欢喜喜地爬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您费大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不适吧?”
  见父亲似乎没大碍,曾子便心安地退回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安心地确认自己身体无恙。
  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当年曾子挨打的“耘瓜台”在明朝时还有遗迹。明万历《兖州府志》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南台约五亩,北台约三亩。”
  “只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俺这的老百姓平整土地,把耘瓜台给夷平了,就在现在这片玉米地下面。”当地村民吴明生指着耘瓜台遗迹介绍道。
    三省自治
  恢弘的曾庙大殿上方有木匾一块,上书“道传一贯”四个烫金大字。据曾令霞介绍,这块雍正皇帝御笔的匾额在“文革”时差点遭遇被毁的噩运,幸亏被附近村庄中一位叫曾昭旭的族人,偷偷搬回家,一直把光滑的背面当作床板睡觉,才得以保存。
  “道传一贯”匾额保存下来,而此四字也形象地概括了曾子一生的功绩,正是曾子这个“桥梁”作用,才使得孔子的学说得以延续。“从17岁开始,曾子便跟随孔子学习,在孔子身边达10年之久。曾参是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学术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他弟子,他的思想却更深邃、更有耐力。”沈效敏介绍道。
  曾子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态度深得孔子喜爱。他一贯注重自身修养,正如“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一样,每天多次反省:替人家谋虑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巩固了?
  而曾子对学习也是不断坚持,正如他所说:“要珍惜光阴抓紧学习,学到的知识随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天一亮就开始,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学习。”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对遇到的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向老师问个明白。”沈效敏介绍道,曾子认为,有疑要问,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向贤达仁人看齐。
  《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问题达40多个。曾子在向老师请教问题中摸索出经验:要讲究轻重缓急的顺序,如果还没有弄明白,要趁着老师有空,察言观色再请教,假如老师不解答也不强求。
  孔子周游列国14年,于公元前485年回到鲁国。四年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病逝,这使孔子非常伤心,痛哭捶胸呼喊:“老天要亡我啊,老天要亡我啊!”从此,失去了颜回这只“左臂”的孔子,更加注重对“右膀”曾子的培养。
  曾子服侍孔子十多年,为学不忘父母。一天早晨醒来,想到父母双亲年纪衰迈,自己的奉养不够周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拿过琴来弹奏,唱的歌词是:“逝去了不会再返回的,是岁月;一生中不可能再次侍奉的,是父母。嘘唏感叹,还是回去耕种吧,来日安于垅亩,历山曲折而又高耸!”
  孔子门徒众多,有成就者不胜枚举,但孔子临终前,把年幼的孙子孔伋(子思)托付给很“拼”的曾子。曾子不负师望,把孔伋培养成一代大儒,孔伋的再传弟子正是孟子。
  曾子用几十年的独立生活实践,慢慢消化孔夫子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尤其是在南武山下的自己家中,招收学生讲学,为孔子学说的沿袭播下星星之火。
  一则“曾子吃鱼”的传说也印证了他的自省理论。相传,曾子吃完鱼,还剩一些,便让门生把它煮了。弟子们劝他说:“煮了容易变质,吃后会使人生病,还是腌了吧。”
  曾子听后,流下眼泪说:“难道我是有意想伤害人吗?我太缺乏知识了。”这种善于反躬自省的精神,已深入曾子的骨髓中。
  从37岁开始,曾子开始到今平邑、费县、莒县一带开馆授徒。据传,齐国莒地在战国中后期还保留有曾子讲学的厅堂。孟子出游到莒地,曾登上曾子遗留的讲堂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同去的几个弟子也合着节拍齐声歌唱。莒地老年人听见后说:“好多年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
    三乐三费
  公元前466年,曾子到卫国设教授徒,逗留达十年之久。这十年,是曾子人生境界的镀金期,他越活越有滋味。连崇尚“天道无为”的庄子都有如此评述:曾子住在卫国,穿着以乱麻为絮的袍子,上面满是补丁。面色浮肿,手上脚上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常常连续三天不生火做饭,十年也做不上一件新衣服,想戴正帽子却连帽带也没有,捉住衣衿就露出胳臂,穿上鞋子脚后跟却又裂开了。
  即使现实生活如此窘迫拮据,曾子的精神世界却充盈饱满:束发飘舞,咏唱《商颂》,声音充盈天地之间,宛如敲响的金石。虽贵为天子,却不能让他臣服;虽身为诸侯,却不能让他为友。
  曾子除了“拼”,也多有变通。他到卫国教书时,子夏听说后,专程从魏国的西河来拜访。孔子殁后,两人天各一方,许久未见,谈得十分投机。眼看到了饭点,曾子热情地挽留子夏说:“请留下吃饭吧。”
  子夏知道老同学的窘境,调侃地说:“那不是让您破费了吗?”曾子正色回答说:“君子有三种浪费,吃饭不包括在内。君子有三种快乐,钟磬琴瑟的乐音不包括在内。”
  子夏立即收敛笑容,很真诚地虚心请教说:“我冒昧地问一下,什么是君子三乐?”
  曾子回答说:“家里有父母可以敬服,上面有明君可以奉事,下有子女可以传代后世,这是第一种快乐。父母能够接受善意的劝谏,君主能够任凭臣下自由离去,子女能够虔诚听从教导,这是第二种快乐。有明君能够相互了解,有朋友能够相互帮助,这是第三种快乐。”
  子夏赞同曾子的观点,又虚心请教说:“我再冒昧地问一下,对君子来说,三种浪费是指什么呢?”
  曾子回答说:“少年时代废寝忘食学到的知识,到了成年时代都忘掉了,这是第一种浪费。奉事君主有功劳却又很轻易地背弃君主,这是第二种浪费。长期交往的朋友却中途断绝往来,这是第三种浪费。”
  子夏听了老同学一番宏论,由衷赞叹说:“说得好啊!谨慎自身修养,努力奉行君子的话,胜过一生诵读,作为君子不可不晓得这个道理。以诚实的态度结交别人,即使身体离得很远但心灵是亲近的;以虚假的态度结交别人,身体离得很近,心灵却是疏远的;以诚实的态度与诚实的人交往,就会如胶似漆那样亲密无间;以虚伪的态度与虚伪的人交往,就会像薄冰见到白天的太阳,顷刻之间就会化掉。”
  在卫国待到49岁,应家乡父老乡亲的要求,曾子回到南武城继续设教讲学。公元前443年,曾子长子曾元到鲁国都城做官,为便于一家人互相照顾,62岁的曾子也迁往鲁国都城。
  在鲁都除设教授徒外,曾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弟子们整理儒家典籍。他们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起来,在此基础上以子思为主编辑成《论语》,又以弟子乐正子春为主,编写了《曾子》一书。
  “除此之外,曾子师徒还一起编写了《孝经》、《大学》、《主言》等典籍,为保留和传播儒家文献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沈效敏介绍道。
    临终易箦
  公元前435年,70岁的曾子在授徒和著述的操劳中不幸病倒。鲁国大夫孟敬子特地来曾府看望他。曾子真挚地对他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应重视的为人之道有三条:‘举止雍容大度,容貌谦和严肃,就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的粗暴和放肆;脸色端庄正派,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容易使人相信你;说话时注意言辞和口气,就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粗野和悖理。”
  善言在临终前发出,尤显悲情。曾子的病情越来越重,长子曾元抚摸着父亲的头部,次子曾华抚摸着父亲的双足,对父亲的疾病无法好转而无可奈何。曾子叹息一声,对儿子们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华,能拿什么来告诉你们呢?”
  稍微顿了一下,曾子又说:“虽然我没有什么能耐,但作为一个君子,对于紧要的事情总要有个交代才是啊!开花多而果实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得多而做得少,这在一般人中间是常有的现象。鹰隼认为高山是低矮的,还要在山巅上做巢;鱼鳖鼋鼍认为深潭湖渊太浅,还要往更深处挖穴居住。”
  “然而它们之所以被人捕获,就是因为贪食诱饵所致。君子假如不被利益所祸害于自身,那么耻辱怎么会落在自己身上?官吏往往在官场一帆风顺时松懈,疾病往往在病情稍有好转时加重,灾祸往往在松懈懒惰时发生,对父母的孝顺往往在娶妻生子后衰弱。”
  “观察到这四方面的情况,人们就会像开始一样谨慎行事到最后。《诗》里面说:“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开始,可能坚持到底的就很少了。”
  而如何破解这种难以坚持到底的情形?曾子用“拼”的一生来予以证明,时时刻刻自觉加强自身德行道义修养,孜孜矻矻,不断学习、内省。
  不久后,曾子病得已经卧床不起。学生乐正子春来探视病情,见老师病危,当天没有回去,夜里坐在老师病床旁守护。曾元、曾申则分坐在父亲脚边,还有一童子手持火烛坐在角落里。
  大家心中悲痛,相对无言。不料执烛童子突然打破沉默,指着曾子身下的席子说到:“真华丽明亮啊!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很警觉,立即制止童子说:“别说了!”不料曾子已听到执烛童子的话,长吐一口气:“哎!”
  执烛童子仍不顾乐正子春的制止,重复说:“真华丽明亮啊!这不是大夫用的席子吗?”曾子虚弱地说:“是啊!这是大夫季孙氏送来的,我没有能力换掉它了。曾元啊,快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回答说:“您老人家病得那么重,不能再挪了。还是等到天亮后,再换掉!”曾子生气地对曾元说:“你还不如这个童子呢。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才是无原则的宽容。我别无他求,能合乎礼制规矩死去,就可以了!”
  诸人别无他法,只好抬起曾子的身体,为他更换了席子,可还没把曾子放好,他就已经咽气。“拼”了一生的曾子,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
  曾子在《论语·泰伯章》中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儒家精神的最佳写照,曾子得孔子真精神。”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点评道,而这句话也成了曾子“拼”出一生的写照和注脚。  来源:大众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