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7/04

11:15:4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举族南迁能文能武

兰陵县(原苍山县)兰陵镇萧氏文化园中的萧氏宗祠
    作为中古时期最为著名的家族之一,兰陵萧氏的发迹源自于一场﹃衣冠南渡﹄的大移民运动。这一场移民运动,让兰陵萧氏一跃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政治家族,其家族的政治影响,横跨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武能开国平天下,文能辅佐建功勋。兰陵萧氏也因此被后世的欧阳修等人评为﹃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的大家族。或许我们很难用寥寥数语讲清楚兰陵萧氏家族的成败得失,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山东独特的文化背景,对萧氏家族的崛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衣冠南渡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

  从临沂市兰陵县(原苍山县)兰陵镇往北行8公里左右,就会抵达小仲村。
  据说,西汉经学名家,汉宣帝时期的重臣,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即葬于此处,至今该村中依然流传着“小仲村”之名源于“萧冢”讹音的说法。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兰陵萧氏文化,特意启动了“兰陵萧氏文化园工程”,该工程包含了萧氏大宗祠、萧望之墓园、萧望之纪念广场、萧何影视基地等项目。而在今年的5月8日,“甲午年萧氏宗亲祭祖大典”活动也在此举行,一度吸引了两岸四地无数的萧姓宗亲前来探访。
  没错,在西晋“永嘉之乱”发生之前,兰陵萧氏家族生活在这里。不过随后,兰陵萧氏家族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举族南迁。
  一切的一切源于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正宗”的“窝里斗”——为了利益,司马懿的孙子儿子叔侄父子亲兄弟堂兄弟们联手上演了“八王之乱”,从而引发周边匈奴、羌、鲜卑、羯、氐等民族入侵,进而导致“永嘉之乱”,晋怀帝为匈奴人所俘虏,西晋政权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士族百姓开始跟随司马氏皇族南下,从而形成了一场‘衣冠南渡’的移民活动。”湖北工程学院教授,《从素族到皇族:兰陵萧氏家族研究》一书的作者谭洁这样解释道:“如果综合来看,一个大家族采取举族南迁的行为,是非常耗费成本的事情,但是这起码可以确保路途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萧氏族人不会因为流落异乡而受人欺凌。”
  只怕连当时决定举族南迁的兰陵萧氏家族的决策者们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南迁之路也开启了萧氏家族的崛起之路,南迁至晋陵武进县东城里(今镇江丹阳市东城村)的他们,很快登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甚至改变了整个南北朝的历史。

  主演宫斗
  萧氏定著二房:一曰皇舅房,二曰齐梁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南迁的兰陵萧氏,历史上被分为两个支房。一支是“皇舅房”:因萧氏族女与建立南朝宋的刘裕之父联姻,故而母以子贵,舅因甥贵,皇舅房迅速崛起,在南朝宋成为显赫世家。
  另一支是“齐梁房”:作为皇舅房的宗亲,齐梁房的萧氏族人得到皇舅房的提携,尤其是在军事上,如后来建立南朝齐的萧承之萧道成父子,以及建立了南朝梁的萧顺之萧衍父子,尽皆出自齐梁一房。“在当时的乱世下,尤其是世族门阀制度下,作为普通草根阶层的齐梁房如果想出人头地,那么通过参军立功是最为方便的。”谭洁这样解释说。
  如果说只是出人头地、位极人臣,或许这样的故事还不算精彩,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萧氏一族的齐梁房,居然出现两位建立国家的开国之君。而这一切,似乎又与“八王之乱”有着一定隐秘的联系。
  无可否认的说,西晋的“八王之乱”,对于后来的南北朝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个显见的例子,就是篡权夺位的频繁发生。
  按理说,皇舅房对于齐梁房有着知遇提携之恩,可是当萧道成在刘宋一朝掌握了足够强大的政治实力后,他毫不犹豫地用威逼手段迫使宋帝刘准下诏禅位于己,建立起南齐政权,取而代之。
  而随后,为南齐政权建立而出谋划策的萧顺之萧衍父子,又暗地里收买人心,最终由萧衍起义,推翻南齐,建立了梁国。
  南朝四代,宋齐梁陈,如果算上宋政权中的皇舅房,整个南朝的宫廷史几乎成了一部由兰陵萧氏家族主演的“宫斗”大戏。

  由武转文
  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据萧衍天监四年正月诏

  和平时代,才能安放书桌,而在乱世,则要依靠英雄。
  兰陵萧氏家族自南迁之时,骨子里就有“尚武”的因子。这一切既源于山东传统的尚武精神,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迫使各大家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对于武学加以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兰陵萧氏家族确实有着尚武的血脉。”谭洁表示。
  自皇舅房开始,到齐梁房建立南齐萧梁,萧氏家族历来不缺乏能征善战的武者:萧承之用“空城计”保住济南城; 萧道成则在晋陵大破叛军;萧顺之曾智守石头城;萧衍亦曾在贤首山大破进犯的北魏军队。
  但是当南齐与萧梁建立之后,皇族的血脉也使萧氏家族开始了“从武到文”的文化转型,而这也为后来隋唐时期萧氏家族变身“宰相世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对宗亲子弟有熏陶效应,而且对社会风尚也有引领作用。
  魏晋时期,清谈玄学成为社会文化思潮的主流,但是难得的是,出自于山东的兰陵萧氏,骨子里不但有尚武因子,更有对儒学的尊敬和热爱,因此在南齐建立之后,萧道成设立国学,选拔儒官,教授儒学,甚至礼请当时的儒学名宿进宫讲儒学。“作为皇族,萧氏家族对于儒学的态度,不仅仅会影响到其子孙,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据谭洁考证,在南齐之后的萧梁,对于儒学也非常重视,萧梁的开国者萧衍甚至下旨称,入仕为官的年轻官员,必须通晓一部儒学经典,否则不可为官:“甚至于唐代科举制中最重要的‘明经’考试科目,早在南朝就已经由萧衍下诏开始实行。”
  除了推崇儒学之外,兰陵萧氏还成立了“竟陵八友文化集团”,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彼此唱和,推波助澜,形成一股文学新潮流,文学史上称之为“齐梁体”。

  兰陵萧氏始祖 疑云

  事实上,从唐朝之后,几乎历代史学家对于兰陵萧氏的始祖问题,都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而追溯其根源,则来自于兰陵萧氏是否是萧何之后。
  据史料考证,萧望之应该是萧何的六世孙,但是关于兰陵萧氏将萧何列为始祖一事,史学家曹道衡、傅刚则认为“有自夸家世之意”,而早在唐初时期,颜师古作《汉书注》时就明确指出萧望之非萧何之后,而另一位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则干脆将萧望之一脉与南齐创立者萧道成一脉彻底的剥离开来。
  而如今小仲村的萧望之墓,则被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是后人所立的衣冠冢,因为在《新唐书·五行志》中有明确记载,萧望之墓在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20多公里的长安区境内)。
  不过有趣的是,在唐朝的各类史料中,关于兰陵萧氏的始祖问题,一直就存在两种声音,如李延寿所著《南史》即否定了萧何与兰陵萧氏的关系,而《梁书》作者姚察、姚思廉父子则坚持认为兰陵萧氏的始祖为萧何。“由于兰陵萧氏在唐代仍历世显贵,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家族同一支系在唐代出了九个宰相,史称‘一门九相’。因此关于萧氏始祖的问题,从唐朝开始就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谭洁表示:“从目前掌握的史书资料来看,曹道衡先生的观点还是比较准确一些的,但是也不排除将来有新的史籍出土之后,重新出现另一种说法的可能。”

  竟陵八友

  所谓的竟陵八友,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 、陆 等八人。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与谢 。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为齐梁文坛领袖,文学成就较高,和谢 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
  谢 (公元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宣城太守,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擅长山水诗。其诗歌讲究平仄四声,音调和谐且情景交融,自然清发,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来源:山东商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