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4

07/03

10:44:20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

  海滨风光(山东省国际旅游开发中心供图)
  福如东海  □姜自立 摄影
  □ 刘 英

  2008年,威海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数万条宣传语中,精选整合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彰显威海培育旅游品牌的自信。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天津人老郑今年的出游规划很多,包括丽江、坝上、兴城、平遥,唯独没有考虑的是威海。“在我脑子里威海是个卖海景房的城市,属于那些有钱有闲人的地方。”6月的一个周末,好友的一次骑行计划,让老郑结识威海。
  在威海的五天四夜,老郑踩沙踏浪、吹海风、拍海鸥、品海鲜,玩得不亦乐乎;出行坐公交、打出租、“齐步走”,快慢皆宜;最让老郑满意的,是当地人的热情相帮和干干净净的空气。“也许是要离开的原因,心情多少有点伤感,因为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海那么纯净,物价那么实惠,城市少有那些沿海地区的浮躁……”老郑在他的博客里写道。
  提到威海,不仅国内游客,就连韩国、俄罗斯等国外游客也都能喊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为叫响这一品牌,几年来,威海市通过在央视、省台、网络、报纸、户外广告及海外媒体的广泛宣传推广,迅速让这个形象家喻户晓。
  “凡是到威海旅游的游客,刚开始在心里并不会太在意一句旅游口号是什么,他们最直接的感知和评价应该来自我们提供的产品体验。”威海市旅游局局长李英春说,在有着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上,我们的城市旅游营销也在不断创新,从重品牌营销到品牌与产品并重转型,比如策划包装好运海角之旅、亲海休闲之旅、梦幻海滨之旅、古今穿越之旅等20条经典旅游线路,完善提升现有的二三日旅游线路等。威海需要整合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具有威海特色的深度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威海旅游度假。
  “来威海度假吧。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来威海,呼吸新鲜的空气,漫步细软的沙滩,享受明媚的阳光,相伴高贵的天鹅,放飞浪漫的情怀,领略威海的魅力。” 时值暑期,李英春向游客发出邀请。著名的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谱写的《海滨小城威海卫》中唱到:“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滨小城威海卫,他的故事说不完。”
  目前,威海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3年,威海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996.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8.85亿元,分别增长10.4%和14%,占全市GDP的13.1%。
    “仙境海岸”整合三大资源优势
  过去,山东滨海旅游团队地接一直是常规的青烟威“串线”,游客在威海的停留时间有限,休闲含量不足,特别是对海外游客来说,只能匆匆感受威海的慢生活。
  今年,山东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统一以“仙境海岸”这一品牌亮相,将青烟威日四市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威海在其中是重要一环,原来不曾深度挖掘的资源优势被提速整合。
  首先是资源环境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大陆深入海洋最远的地方,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内唯一的优秀旅游城市群,入选“欧洲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旅游城市”,辖区内仙境资源非常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也极具特色。有1000公里的海岸线,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这是仙境海岸的基础。1000公里的海岸线占据山东的三分之一,分布着众多的海岛、渔村、景观、景区,形成了一个项链一样的旅游资源带。
  其次是人文优势,威海有着更多的以海文化为资源的文化优势,比如渔家民俗、海岛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是威海重要的旅游资源组成部分。威海是秦始皇、汉武帝东巡到达的地方,是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起点,境内昆嵛山更是金代道士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收下“全真七子”的地方。
  第三就是产品优势,威海也是亚洲高尔夫运动的起源地,1902年亚洲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就建在5A级景区刘公岛上,到目前,全市共建有10多处不同风格的高尔夫球场。
  近几年,随着威海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威海景区上档升级,特色项目不断涌现,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市有A级景区34个,星级饭店82家,旅行社112家,温泉养生、高尔夫、海上游轮、帆船、游艇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已形成规模。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等遍布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接待体系。近年来,威海创新举办了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赛、霍比世界帆船锦标赛、成山头迎第一缕阳光、温泉养生产业节、大乳山母爱文化节、无花果旅游月、经典威海菜评选、优秀旅游商品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叫响了威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交通利好刺激度假市场
  “到威海度假,交通是个大问题。”在组团社看来,不管国内还是海外的游客,最盼望直达威海的途径能再快再便捷些。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即将开通,将青烟威三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威海旅游带来利好。威海市旅游局副局长鞠院红说,这将为实现半岛无障碍“旅游一体化”提供先决条件。这条铁路开通以后,从青岛到威海的时间由原来的3.5小时变为1个小时,借助“半岛一小时旅游圈”的优势,威海将加强与城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仙境海岸品牌,品牌效应会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品牌的号召力也会更强。
  2014年,威海制定了更为细致的品牌营销计划,针对入境、国内和省内游客市场,分别制定深耕对策。对入境旅游市场,重点推进韩国、俄罗斯、港澳台等市场开发。对韩国,以韩国人的视角建设有效威海旅游韩文网站,设计韩国人来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韩国电视购物、航海航空杂志等媒介宣传威海旅游;借助威海茶博会对韩开展茶文化营销,邀请韩国媒体、旅行商来威海采风、踩线;利用2014韩国仁川亚运会,与韩国大旅行社合作推出“看亚运游威海”旅游线路,持续打造“威韩连线”品牌,精心策划第二届中韩文化旅游季。对俄罗斯,借助中俄青年交流年,深化与俄罗斯重点旅行商的合作,加强与俄文相关网站的链接,有针对性地推出青少年修学游、中医康疗游、海滨度假游等产品;对台湾,借助威海台湾客机直航,深化与台湾旅游业界合作,加大广告投放力度,联合台湾重点旅行商充分利用华航、山航等航线资源推广威海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推出威海旅游微电影,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
  活跃国内旅游市场。组建市区旅游营销联盟,实施双百旅游促销战略,整合全市旅游景区资源,引导旅游企业联合让利、捆绑发展,充分利用青岛园博会等机遇,举办“看海还是去威海”旅游推介活动,撬动周边游市场;策划开展“威海人游威海”活动,探索发行集消费优惠、旅游宣传、纪念收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威海旅游一卡通”,撬动本地游市场。
  新起点,新作为。为了同步推广好品牌和产品,威海已建立起全新的旅游营销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集散中心、商业街区以及酒店、旅游景区等地,广泛开展城市旅游形象和产品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媒等传统媒体宣传旅游产品,并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手段,不断创新旅游营销载体和机制;深入开展网络营销,将旅游产品在“好客山东旗舰店”销售,并拓展与酷旅网、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网、途牛网、欣欣网等大网络运营商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渠道。“让游客留下来”,旨在增加过夜游客数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客源输入,增加旅游消费,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效益。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