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地名知识
时间:2014-07-14 10:22

地名知识

一、地名的含义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演变。从古至今,地名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含义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一般而言,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地名有五个要素,即:音、形、义、位、类。音就是地名的读音。在人们的交流中地名读音的应用是广泛、普遍的,把地名读音说对了,人们谈话时就可以顺利进行地名信息传递。形就是地名的字形。在使用文字书写的场合,把地名的字形写对了,即使读音有差异,也可以相互理解。字形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克服语言不同造成的交流障碍,实现更广大地域的人们之间的顺利交流。义就是地名的含义。人们命名地理实体时,会以地名描述地理特征、体现时代特色、纪念著名人物、寄托美好愿望等,因此很多地名都有丰富的含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缺乏文字资料的记载,很多地名的含义逐渐不为人们所知,使得考证地名含义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位就是地名的地理位置。由于地名是用来指称地理实体的,而任何地理实体都有明确的位置和范围,因此地名与地理位置有天然的联系。类主要指地名所指代地理实体的类别。由于地理实体的种类十分复杂,导致地名的类别繁多。很多地名的类别可以通过其通名部分体现出来。例如泰山、黄河、北京市这些地名中,“山”、“河”、“市”体现了该地名所指代地理实体的类别。

二、地名的分类

 

    根据属性和需要,人们对地名进行了不同分类,如,根据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见图1.1);根据地名所使用的时间,可划分为历史地名和当今地名;根据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大小,可划分为大地名、中地名、小地名等;根据地名的社会交际功能,可划分为标准地名、别称、雅称、俗称等;根据地名所属的语种,可划分为汉语地名、少数民族语地名和外国语地名等。

三、地名的性质

 

    地名的性质即地名的本质属性。对地名有哪些性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一般来说,地名有以下五种性质:

   (一)指代性。即地名的指位和指类作用。指位是指地名所指代个体地理实体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即区别于其它个体地理实体的位置和范围。地名的专名说明个体地名的含义,它是区别于其它个体地名的重要标志。指类是指地名所指代地理实体的类别。地名的通名部分说明个体地理实体的类别。如山、河、湖、海等通名指代自然地理实体的类别,市、州、县等通名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类别。

   (二)公用性。地名具有广泛的、鲜明的社会共有特征,一旦产生即为社会公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使用,但必须遵守它的使用规则。

   (三)地域性。地名常常受区域内语言、地理环境、民俗的约束,呈现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地区)特征,表现着区域各种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名常常是地理环境的素描,比如,“长白山”、“兴安岭”(满语,意极寒处)是北国风光的真实写照,“乌鲁木齐”(蒙语,优美的草原)则是草原地区特有名称。地名印记着区域性语言特征,比如自然村,在全国就有村、屯、坡、庄、寨、板、堡等不同称谓。

   (四)传承性。也叫稳定性或继承性。地名不因历史沧桑变化而全部变更,大部分地名长期保持稳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区域扩大,新增地名是必然的、不断的,而更改地名则是部分的。

   (五)文化性。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地名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是记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如北京、南京、开封、洛阳、西安、苏州等这些古老地名,都留下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既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又能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四、地名的语词结构

 

    在语言学中,将地名作为一种专有名词。一般来讲,地名语词结构形式是专名+通名,通名用来指明地理实体的类别,为地定类;专名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如非/洲、中/国、美/国等洲和国家名称,河北/省、沈阳/市、大兴/县、胜利/乡等行政区域名称,东风/街、湖滨/路等道路名称,泰/山、长/江、黄/河、太平/洋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通名和专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偏正关系,专名修饰通名。但是从语素的意义来说,专名比通名更为重要。在口语中,人们常常省略地名通名,并不影响交流效果,但一般不能省略专名。也有一些地名因习惯而缺省通名,比如金台夕照、一线天、三潭印月等。缺省通名的大多是居民点和旅游地名称,一般不会让人误解。专名和通名有时会相互转化。比如石家庄市、湛江市这些地名中,“庄”、“江”已经转化为专名。

五、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地名的罗马化是实现地名国际标准化的重要环节,是指采用非罗马字母语言的国家,提供一种罗马字母拼写的标准形式,以便实现地名书写形式最大程度的统一。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汉语地名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1984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主要有分写和连写,数词的书写,大语音依据,大小写、隔音、儿化音的书写和移行,以及起地名作用的建筑物、游览地、纪念地和企事业单位等名称的书写等规定。蒙、维、藏语地名以及惯用蒙、维、藏语文书写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按《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拼写。其他少数民族语地名,原则上以汉译名称按《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的地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拼写。

六、地名命名的方法

     从实践中看,有的地名一经命名,就沿袭不改,长期为人们所使用;有的地名却使用不久,就被更改或废弃。这说明地名命名存在一定规律。遵循命名规律的地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违背命名规律的地名会很快被社会抛弃。常见的地名命名方法主要有:

   (一)根据地理特征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包括以方位命名、以物产命名、以地理实体形态特征命名等。如红水河、老人山、莲塘、十字街等。这一形式命名的地名,在现行地名中存量最多,也最具有稳定性。因为它不含政治色彩,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二)根据历史文化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包括以人物命名、以姓氏命名、以历史事件命名等。如粤东会馆、中山路、望夫岩、恭城等。地名是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的,以反映当时社会时代特征来命名地名,也是一种普遍的命名方式。

   (三)反映社会意识和人民愿望。如友谊关、希望小学、连升酒楼、跃进路等。这类地名容易因时代的兴衰而消亡或被更替,如友谊关曾先后叫镇南关、睦南关等。

   (四)移借或派生地名。如四川路、民主路北一里、西津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