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6/13

09:08: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将军年少时 桑梓念师恩

 
 
张自忠将军戎装照
 
在临清张自忠纪念馆的张家人合影
  □ 大众报记者 卞文超
    通讯员 王会 杨宁

  近日,在临清市八岔路镇娄塔头村发现了一通石碑,让民族英雄张自忠年少时在故乡的一段经历浮出水面。
  在世界反法西斯50多个同盟国中,张自忠是以身殉职的最高将领。新近发现的这通石碑,是张自忠为纪念恩师所立。张自忠在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前,曾在家乡私塾求学,这段经历此前不为人知。193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兼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陆军中将的张自忠,在私塾老师夏东岱去世10周年之际,不忘立碑纪念。这一细节,让一代抗日名将的形象更加丰满。
    碑藏院墙
  八岔路镇娄塔头村是鲁西的一个普通村庄,在村西一户夏姓村民家中,存有一通石碑。石碑镶嵌在夏家的院墙中,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近日,临清市八岔路镇娄塔头村小学教师娄九云仔细辨认碑文发现:这通石碑是抗日名将张自忠1936年为其恩师夏东岱先生所立。
  临清市政协社文办副主任王明波接到这一信息,到现场查看:碑高约2米,宽约0.5米,下有碑座、上有碑帽。因碑体断裂,碑文略有缺失,但主体内容保存较为完整清晰。此碑最初立于娄塔头村夏氏祖茔,“文革”中曾被推倒。2009年5月,夏东岱曾孙夏子明、夏子尚又找到石碑,并将石碑立在自家院内。
  这通石碑的发现,掀开了张自忠将军在故乡青葱岁月的一角。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临清唐园村一个富裕的家庭。张家在唐园可谓首富,祖上留下了数百亩田地,房屋百余间。今天在临清张自忠纪念馆,将军的家世表脉络清晰。张自忠祖父名张春林,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树荣早亡,次子张树桂生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张自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
  1897年,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县任巡检,上任时把张自忠也带了去。1905年,因为政绩不错,张树桂升为知县,此时的张自忠14岁,已长成英姿勃发的少年。
  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年幼时就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据唐园老一辈人口耳相传,张自忠两三岁时,他的母亲在他的胸前系上一个小围兜,口袋里装满了花生和糖果,他总会拿出来分给玩伴们吃。再大一些时,他看见穷人们吃糠窝头,很不忍心,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跟人家换。为了照顾对方的自尊,他说自己爱吃窝头,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
  跟随父亲在赣榆县衙,深宅大院关不住生性好动的少年张自忠。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个无赖欺侮两个卖菜的老头,二话没说,对准无赖就是一拳。张自忠虽然年少,但身高力大,那无赖不敌对手只得服输,给卖菜老人道歉。
  张树桂见儿子已长大成人,又不安心学习,便把张自忠送回了临清。
    初试锋芒
  张自忠回临清后不久,他的父亲病卒于任上,享年58岁。父亲去世后,母亲冯氏成了一家之主,她没读过书,但为人通达,治家教子颇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黄不接,心地善良的冯夫人常拿出粮食,接济贫穷的乡亲。张家爱做善事,在周边村庄十分出名。
  1907年,16岁的张自忠由母亲做主,与临清谘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李敏惠结婚。李敏惠17岁,大张自忠一岁,非常贤惠。两家可谓门当户对。1908年,张自忠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当时的高等小学堂相当于今天的中学,只不过教授科目以四书五经为主。可以说,张自忠自懂事起,就开始受传统旧学熏陶,父亲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把孔孟之道褒扬的忠义注入他的血液。
  此前历史资料一般认为,张自忠在临清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即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但是,这通石碑的发现,证实张自忠在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前还有一段私塾求学经历,填补了张自忠人生经历的一段史缺。
  王明波介绍,张自忠在临清高等小学堂读书,毕业后投考高一级的学校时没有考中,与家人商量后,转投夏东岱门下继续读书。
  据碑文记载,夏东岱生于1863年,卒于1926年,是清末馆陶县娄塔头村(今属临清)人。夏东岱20岁时考中秀才,他平素扶弱济困,见义勇为,既饱读诗书,又深谙中医,曾经在民国初年,被推举为县议会议员,成为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中年时期,夏东岱在家开设私塾,广收门徒。正是此时,张自忠成为夏东岱私塾的一名学生。
  张自忠家所在的唐园村,距娄塔头村有15公里的距离,张自忠每天往返,披星戴月,无论天气如何,从不缺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夏先生发现张自忠与众不同,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吃苦耐劳,确是一个可造之材。遂决定让他住在家中,以避免奔波之苦。
  学习之余,张自忠常借一些小说阅读。最让他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等英雄人物的忠义侠行令他心驰神往。
  天性使然,张自忠在家乡并不安分,颇有反抗精神。辛亥革命前夕,张自忠在临清这个旧中国的缩影中,开始了解平民百姓的苦难,他与四哥张自严和“同盟会”取得联系,自制土炸弹,在家乡的卫运河尖冢河口,曾进行了一次谋杀驻临清清军统领的勇敢行动。
  1911年冬,20岁的张自忠成功考入当时有名的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并正式加入了同盟会。1913年又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在这里,他毅然投身于山东的革命浪潮之中。
    两投军营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山东的独立,不过是昙花一现。在济南,革命党人惨遭杀戮的命运,很快使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在学堂里埋头读书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远远不够。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
  “我对于学习军事,比学习法律更有兴趣。”张自忠曾说。此时的他血气方刚,体格魁梧强健,浑身上下洋溢着英武刚毅之气。1914年秋,张自忠投笔从戒,远赴奉天,投到北洋陆军将领车震的门下。
  之所以远赴奉天,因为车震是张自忠的老乡,也是其三哥的朋友,车震所率领的第二十镇(师)是一支有革命传统的队伍。张自忠在部队里艰苦训练,一起去的五个同乡,因受不了部队的艰苦,纷纷告假回乡,只有张自忠坚持了下来。经历艰苦的磨砺,张自忠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深受车震的赏识。
  1917年初,在护国运动的战火中,车震战败,部队溃散,张自忠无处安身,返回临清老家。他第一次投军历时两年,以失败告终。
  但张自忠不甘消沉,仍雄心勃勃,决意再度参军。1917年,经车震推荐,他加入冯玉祥部队,先是见习官,后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追随冯玉祥14年,逐步成长为西北军一名重要军事将领。
  张自忠离开故乡后,没有忘记故乡。1932年,临清武训小学办学资金出现困难,学校向张自忠求助,他慷慨解囊,一解学校燃眉之急。
  1936年,在夏东岱先生逝世10周年时,已成为天津市市长兼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陆军中将的张自忠,决定为恩师刻石立碑,请临清名士张树梅撰文、刘士俊篆额,并指示秘书、书法家许以栗亲自书写碑文。
  1940年,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决战。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完全被日军掌握。张自忠在这场战斗中战死。
  张自忠有长子廉珍,次子廉静,女儿廉云。大儿子张廉珍有七个儿子,二儿子张廉静17岁时患风寒去世,没有留下后人。女儿张廉云有两个儿子,一名车临,一名车晴,尾字谐音取义临清。
  在临清张自忠纪念馆,有一张家人合影。张自忠征战沙场时,十分想看到家人的一张合影,但当这张合影寄去前线时,张自忠将军已经殉国。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