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高端对话在邹城举行
□ 见习记者 赵德鑫
“孟子的思想追求也是民族、国家和个人的追求。孟子思想归结的‘孟子梦’,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很丰厚的文化滋养。”6月7日,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研讨会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孟子研究院院长王志民陈述了他对“孟子梦”的观点。
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孟子思想中的道德思想与修身学说体现了传统儒学的精髓,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邹鲁文化源远流长
“邹鲁因有了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它的地位不言而喻,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邹鲁并称是从《庄子》开始,《庄子·天下篇》里面提到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这就开启了“邹鲁”作为一个词的由来。
到了汉代,“邹鲁”就变成一个固定的词汇,《史记》里面讲过好几次,譬如说《史记·华殖列传》中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邹鲁跟洙泗紧邻在一起,有周公的遗风,民俗好儒,礼特别完备。
后代凡是想继承圣人之教,传承儒家之学,来美化它风俗的地方,都是以“邹鲁”为楷模,以“邹鲁”为期许。庚信的《哀江南赋》讲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唐朝杨炯在益州兴学的时候也提到,“益州国成陶唐,家成邹鲁”。到了北宋就确定把一些地方称为“邹鲁”,像陈尧佐就说,“‘海滨邹鲁’是潮阳,潮州这个地方文风很好,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成为邹鲁了,叫‘海滨邹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介绍,后来,“邹鲁”变成了一个概念,因此才推广到了其他地方,所以才会有“海滨邹鲁”、“南方邹鲁”,各地方都用邹鲁来称,这个时候的“邹鲁”是一个文化符号。
4月29日,邹城市召开了首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全国23个邹鲁文化城市联合发表了《邹鲁文化城市宣言》,开启了共推邹鲁文化繁荣发展的序幕,为弘扬传播邹鲁文化,推进邹鲁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邹鲁文化要抓住实质内涵
杨朝明介绍说,从孔子到孟子这一线,注重的就是一种修身学说,一种道德学说,这也是邹鲁文化的品格所在。“邹鲁文化说到底是一种道德文化。”
王志民认为,孟子学说最可贵的地方是把国家的梦、社会的梦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仁政、王道学说实际上是孟子治国的理想。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讲求的是孟子对小康社会的渴望。孟子作为执着的坚持梦想的人,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真能做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一个国家又怎么会发展不起来呢?在谈到邹鲁文化的发展时,龚鹏程反问道。
龚鹏程认为,只有坚持从邹鲁文化的实质内涵中抓起,邹鲁文化才可以成为激动人心的、具有力量的文化。
邹鲁文化成邹城名片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其文化自信的强化作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儒家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所以,人要成为人,人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遵循社会规范的人,就要自觉地修身,自觉地修身就要懂得社会、了解人心。所以说,儒家的忠恕之道,从孔子到孟子一以贯之。
济宁市政协副主席蒙建华指出,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对话的思想桥梁。举办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研讨会,对于打造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世界孟学研究,彰显文化自信,推动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研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为邹鲁文化源头所在地,邹城一直致力于以孟子思想为代表的邹鲁文化传承和弘扬,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设立了孟子研究院、创办了“孟子公开课”,组织了“我爱读孟子”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邹鲁文化在孟子故里家喻户晓、熠熠生辉,成为邹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