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淑栋 报道 博山区经济开发区东厢村。 |
阅读提示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她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曾说,当前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中国近十年有90余万个村庄消失,平均每天消失200多个,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博山于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县,1955年设立博山区,古村落资源丰富。以旅游促保护是古村落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点,然而博山古村落的景点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整体规划缺乏、保护意识较差……面临诸多问题,博山古村落仍在“旅”途上不断探索前行。
□ 大众报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赵 婷
老房子“改头换面”
博山区经济开发区东厢村,雨后湿润的空气伴着缕缕槐花香,沁人心脾。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却只见到两、三个步履蹒跚的老人。
“登记在册的有60多人,实际在村里的就20多人。”东厢村村委主任韩公园说,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400口人,到90年代中期,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者多,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房子没人住,坏得更快。不如搞搞旅游,增点人气,养人又养房。”
东厢村的古屋约占全村建筑的2/3,多为石板、石块堆砌而成,有的房屋虽然房顶塌落,但墙体依然坚固如初。当地老人说这石材叫鱼籽石,俗称“枣花石”,质地坚硬,耐风蚀。古屋历经百年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在当地并不多见。
连片的石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唯美,几处现代化的别墅在其中显得十分扎眼。“这是早些年,城里人买了去改建的。”韩公园告诉记者,山里空气好,不少城里人想在这儿买房,还有的村民认为老房子丢人,是贫穷的标志,但凡手里有点钱,就“改头换面”了。
“还是保护得晚了,最老的房子足有几百年历史呢。老石头房的建筑工艺早已失传,一旦损毁,就是永久性破坏。”韩公园忍不住叹息。对此,韩公园计划,逐步把村里的老房子纳入统一管理,以后不管如何开发,必须以保持旧貌为原则。“瓤儿可以换,皮儿不能换”,房屋内部可增加现代化家具、电器,但外部墙体不可随意改造。
在现代社会,乡村旅游是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工业文明融合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山水自然景观不同,古村落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其最宝贵的旅游特色,也是其价值所在。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就地致富,也促使他们对古村落从被迫保护到乐于保护。
资金短缺成乡村游头号难题
去年山东省重提“乡村旅游”,今年省旅游局又开展“寻找最美古村落”活动,可以说这是古村落旅游借势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是,记者调查走访得知,绝大多数古村落都位于偏远山区,地方财力相对落后,有的甚至是贫困村,老百姓更是掏不出钱,资金不足成为古村落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
记者来到博山区池上镇泉子村,村主任吴圣霞正在跟工人们一起修路:“能干就多干点儿,给村里省点钱。”
据了解,泉子村共109户、270口人,有60多套闲置的古村落老房,且保存较完好。“以后要跟镇上成立旅游协会,将来挣了钱大伙儿一起分,还要给村里的贫困老人发补助……”吴圣霞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的计划,可一谈到资金问题,笑容变成了愁容。
吴圣霞告诉记者,泉子村是个省级贫困村,村集体没有收入,她只能四处“化缘”,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去年,她凑了不到30万元,整修村内道路、建广场等。今年,家境普通的她自己掏腰包20万元为10套老房屋改厨改厕。“在其位,谋其事。困难肯定有,咬咬牙就过去了。”
除了资金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是限制博山古村落发展的又一障碍。据了解,每逢周末、节假日,到泉子村的驴友一天多达几百人,过往驴友甚多却无旅游收入,如何留住路人是古村落旅游开发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走访得知,目前博山的古村落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农家乐也多是零零散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游客需要,接待能力有待提升。
另外,环境卫生问题也是农村的“老大难”。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说,自己对乡村旅游没多少要求,只要干净就行。池上镇大南峪村有一条天然水渠,一位大爷告诉记者,从前这条河清澈见底,可现在干涸的河道里满是花花绿绿的塑料袋,甚是煞风景。
古村落保护探索中前行
“台湾、北京的乡村旅游,村民一年能有二、三十万的收入呢。”吴圣霞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心情更加迫切。
她说,村里与部分村民签了一份10年期限的农家乐合作协议,村民出房子,村委出装修、出管理,将来的收益4:6分成,村民拿大头。消息一出,大家纷纷踊跃报名,但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性,村里先选定10户试行,效果好的话就在全村推广。此外,本村的旅游服务由村委统一管理、统一定价,避免恶性竞争。
吴圣霞坦言,搞旅游前期投入大、见效晚,当前是困难期也是关键期,再难也要坚持。
近两年,泉子村的村容村貌改善大,来这儿的“驴友”越来越多。吴圣霞与村委成员们趁热打铁,积极联系各旅行社和驴友、“驴头”,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6月份左右,通过省里乡村旅游工作验收后,我们就能步入正轨了。”吴圣霞信心满满地说。
在大南峪村,改厨改厕工程也在风风火火的进行中。原来的旱厕土灶换成了活动板房式的厨房、厕所,不锈钢水槽、淋浴设施、马桶洁具一应俱全。
据悉,去年9月,山东省进一步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工程,博山区各乡村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为游客提供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真正使路人留下成客人。
池上镇副镇长赵亮告诉记者,除了提供政策指导,镇上还按照一定比例,将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全力支持村民办旅游。
博山区旅游局副局长李涛说,博山的古村落资源难能可贵,虽然目前该工作尚未成熟,但他们会坚持与各乡镇、村委共同探索博山特色的古村落旅游之路,用旅游带动老百姓就地致富,以旅游促古村落资源保护,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