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4

05/04

09:49:0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三元朱:从“明星村”到4A级景区

    从济青高速寿光收费站下高速不久,即可看到“三元朱村/10公里”字样的指示牌,与普通的交通指示牌不同,这是旅游系统特有的褐色景区指示牌。在这条通往寿光市区长十余公里的大道上,同样的指示牌出现了不下三次,仿佛在有意告诉外地游客三元朱村的位置和分量。
  三元朱村位于寿光市区西南12公里,全村土地只有一千亩出头,如果单纯转一圈,步行也用不了一个小时。在这个狭小的地域内,却聚集了农知大道、村史博物馆、高科技温室示范园、民俗文化走廊、农业科普教育走廊、高标准酒店餐饮、樱桃采摘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在樱桃园采摘区,枝头挂着的樱桃尚未成熟,触目皆是簇拥着点点青色的“骨朵儿”,再过不到一个月,这三百多亩樱桃将成熟,李桂香、王建母子正在喷洒最后一遍杀菌药。
  王建告诉记者,自家樱桃园有7亩,是村里面积最大的一户,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寿光、青州、潍坊甚至东营的游客过来采摘,村里在网站上发布了采摘信息。
  “蔬菜大棚博物馆”,同时展示了第一代到第六代大棚,游客可以直观体验到30年间大棚不断改进升级的整个历史。“一代”大棚低矮、狭窄,用竹竿支撑、铁丝捆绑,这是一种传统的大棚,需要燃煤;最新式的结构演变为水泥钢筋,配备上机械卷帘机、铺设了滴灌设备,还可以光伏发电。
  “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村里深厚的资源和底蕴。”村委会主任、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宝泉告诉记者。他说的“资源”和“底蕴”,不是指自然生态资源,而是全村三十多年奋斗发展的历史。
  30年前,这里是昌潍平原上一个普通的贫困村,“媳妇嫁到三元朱必须得学会讨饭”。1989年,在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下,革新、试验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成为冬暖式大棚发源地。他们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县,第二年就推广到全国,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无新鲜蔬菜供应的历史,村子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被看成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胡锦涛、习近平两位总书记曾亲临视察。
  这些普通农民的奋斗书写了新的历史。“近些年村里接待了超过一百万培训考察的外地人,平均每天能接待十几个团队,有时候一个团队就是七辆大巴车!”王宝泉说,除了来学习大棚建造技术和农业科技,村里艰苦奋斗的历史是吸引外地人前来的重要资源优势。“其他村可以发展采摘,可以打造旅游项目,但村民创造的人文资源和底蕴是不能复制的。”
  有了人气,旅游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从2005年起,村子逐步发展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村里陆续打造了农业高科技展览馆、三元朱村史展览馆、民俗文化走廊、农业科普教育走廊等旅游资源。今年4月份村子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遇见了几名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金发碧眼”映衬在北方农村田间地头,多少有点“显眼”,但当地村民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除了农业培训、蔬菜产销,旅游收入占全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6万元。
  “为了增加旅游人气、更多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已经将邻村的陈少敏故居纳入旅游线路,同时,相关特色购物点也正在建设之中。”王宝泉说。陈少敏,原名孙肇修,在那次开除刘少奇同志党籍的会议上,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
  为了破解土地紧张的现状,王宝泉向记者透露,三元朱村已经规划将周边三元孙村、三元王村、王庙村合并,统一建设“三元社区”。“集中起来的节余土地将主要用在发展旅游上。”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