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5/04

10:06:09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铁面公”冀鍊和门生钟羽正

  冀鍊画像
  钟羽正画像
  
  □ 王 岩

  明清时期,青州府重臣辈出。据清代文人安致远《青社遗闻》记载:“明末青郡鼎盛,中朝诸巨公,并以三甲起家。司理县令、跻位六卿者,不下数十人,皆列第城中。”作为为官、做人或治学的楷模,百年后他们很多被请进青州府乡贤祠供后人瞻仰,大明重臣冀鍊和他的门生钟羽正就都在其中。他们缘何被尊为“乡贤”而被世代青民供祀?
    冀鍊:严正自持的“铁面公”
  冀鍊(1513年—1587年),字纯夫,号康川,青州郑母人。“生而歧嶷,风骨端重,向学纯笃”,“六经”及诸大儒经典,无不成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历任知县、户部郎中、兵部侍郎等职。
  冀氏家族世有厚德,以孝悌传家,冀鍊曾祖贞义,分家时把肥沃的田地让给兄长,自取贫瘠者。每月会见族人,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夫妻和睦,乡闾百姓也深受教化,知府表彰其乡名曰“孝悌乡”。
  叔祖公冀琮,少承家法,非常孝顺。曾任三河县知县,清慎自持,俸禄外不苟取,政绩考核最佳,已报升霸州知州。一日忽心痛,急弃官归家,而母已卒,琮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一年后父又卒,哀毁益甚。既葬,于墓侧建庐守孝,朝夕悲号,感动路人。常有万鸟绕树而啼,又有灵芝白兔奇异现象,人以为孝心感动所致。知府表彰其事,与侍郎王让并称“青州二孝”。据曹安《冀孝子传略》曰:“孝子抵家,哀毁骨立。时,天久旱,葬之日,大雨如注,时成化二十年六月也。孝子欲庐墓,以父年八十有四,恐违孝养,不果,犹朝夕造墓哭。明年六月,父卒,天又久旱,比葬,亦大雨。襄事后,结庐墓侧,负土筑坟,高丈余。是年十月九日,坟左突生异草,一本十有七茎,红紫可爱,聚观者如市,皆曰芝也。又有鸦鹊鸠鸽等千百为群,绕墓栖止,晨则哀鸣,顷刻然后去,自冬至明年二月乃散。又有白兔屡过坟前,莹洁如玉焉。”
  冀鍊父冀九经亦因孝名闻乡里,正德初年,流贼过其乡,祖父年老不能奔避,父扶掖徐行。贼感其孝,终未犯其乡。
  冀鍊深受家风影响,其学以诚敬为主,言语举动皆有法度。任知县时,主张以孝悌教化百姓,尽量减少刑罚,民风为之大变。曾曰:“一家化,即一家为商周;一邑化,即一邑为唐虞。”闻者奉为至理名言。
  冀鍊户部任职期间,受命到宣化府督察军饷。兵饷一到,即如数发放。有个老吏悄悄告诉他说:“这兵饷之中包含你的‘羡余’,应该首先拿出来。”所谓羡余,就是回扣。冀鍊回答说:“既如此,就先按照旧例办理吧。”到了年终,冀鍊将所有积存的羡余都拿出来分给将士,并说:“今年皇上念你们守卫边疆劳苦,所以赐给年终奖赏。”将士同声呼万岁。那个老吏不解,对冀鍊说:“这本来是大人您应该拿取的,即便不拿,为何不明白告诉大家是您赏赐的,而托言朝廷呢?”冀鍊回答:“此实系兵饷,本出朝廷,今以兵饷仍归于兵,使感朝廷德惠,而且也免得显出前任之过,不两全其美吗?”
  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冀鍊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后回朝转兵部右侍郎。隆庆三年(1569年),因病请求致仕。隆庆五年(1571年),朝廷器重冀鍊的德才,欲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又改北京户部尚书。但冀鍊淡泊名利,都坚辞没去赴任。居家期间,只是杜门谢客,终日焚香静坐。有人劝他聚徒讲学,他回答:“为人做事要看行动,不在多言也。”也有人劝他著书,他回答:“世人著书太多,免不了一把火烧掉,有何用处?”他常说:“人心淡然虚止,不容一物而无所不容;立志须刚,刚乃能伸万物之上。”又曾说:“暧昧之事,断不可为,恐伤阴德;苟且之行,定不可蹈,恐损阴骘。”在其官府,绝无递名帖拉关系说人情办私事之事,人们称其为“铁面公”,大有宋朝包拯之风。
  万历十五年(1587年),冀鍊去世。因家庭贫困,子孙变卖家产方得以安葬。冀鍊一生严正自持,不为虚名浮利,不作矫矫之行,而名节闻于海内,卒后谥“端恪”,并被供祀于松林书院乡贤祠和长安县名宦祠。
    钟羽正:“天下第一贤人”
  钟羽正(1554年—1637年),字淑濂,号龙渊,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钟家庄人,“生而警拔,凝然卓立”。冀鍊致仕后在凝道书院讲学,“一见深器之,授以濂洛心传,尽得其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
  初授滑县县令,滑县向来号称难治。钟羽正到任,“公取积案,断绝如流,三日而毕,远近神之”。因政绩突出,擢礼部给事中。当时皇帝长期不上朝,不接见大臣,对大臣的奏章有的置而不览,有的览而不用。钟羽正甘冒天威,上疏建言:“天下之治成于勤励,废于因循。治一方者,精神必振于一方;理万国者,精神必周于万国。皇上励精图治十九年于兹,方其初政,旬日三朝,既无愆期矣。乃今静摄日久,黼座稀临,朝廷百执事之臣不睹耿光者数月矣。……伏乞皇上励初政之心,思计典之重,夙兴临朝,引见群吏,亲询疾苦,综核名实,使四海九州之臣兢兢奉令。……贤者以劝,不肖者以惩,由此尽心民事以绥四方。”从中看出钟羽正的胆识与勇气。
  改任工科给事中期间,钟羽正曾代表朝廷出巡视察宣化府边防事务,发现当地将领冒领军饷,中饱私囊达27万钱之多,遂坚决予以裁减。他不畏权势,严惩贪官。兵部左侍郎许守谦镇抚宣化府,收受贿赂,臭名昭著,被钟羽正弹劾罢官。副总兵张充实等人侵盗军资,也被钟羽正弹劾罢免。钟羽正视察上谷时,有个官员隐占屯粮、侵吞军饷,惧怕钟羽正,便托人送礼。钟羽正严辞拒绝,查实罪行,立即法办。
  擢升吏科都给事中。他坚持原则,除恶扬善,对贪官污吏严厉打击。当时朝政腐败,送礼之风盛行,地方官员进京朝觐时,都要向京官馈赠。对这种不良风气,钟羽正上疏皇帝,力陈其弊曰:“臣罪莫大于贪。然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援,则尚相顾畏莫敢肆。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欲仕路清、世运泰,不可得也。”意思是说:为官的最大罪孽是贪。杜绝贪的办法就是京官想贪而外官不送礼,外官贪而京官不包庇,互相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如今则是京官把外官当作自己的财源,外官把京官当作庇护所,勾结赂遗,朋比为奸,要想使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不可能的。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便敕命阁部大臣,一切公事均在朝房计议,不准在私人宅邸接待宾客。又命外官不得与京官私通,有事照章办理,办完即日出城,不得擅自逗留。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册封、教育太子的所谓“国本”、“豫教”之争,钟羽正被削职为民,即日便身着村装野服,骑一毛驴,踏上了返归故里的道路。初回家乡,杜门读书,士大夫往来其地,坚辞不见。此后,“居家潜心理学,博览坟籍,郡中名士,负笈门墙,登甲第、跻尊显者先后不绝”,或优游山水,修身养性,闲居近30年。海内称“四大贤人”,钟羽正为第一。
  钟羽正事亲至孝,母亲病,三年侍养,不论朝夕。为双亲服丧期间,“哀毁几于灭性”;他乐善好施,经常救济百姓。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青州大饥荒,钟羽正倾资赈济,救活1500余人。使者核实上奏,朝廷赐“代天育物”门匾以示表彰。又于驼山下出资购置土地,作为“义田”,置一庄,用来赡宗族当中贫困无助者。同年,吏部尚书郑特上疏,要求起用钟羽正,说:“废弃诸臣,事关国本,抗言得罪、禁锢终生如钟羽正等作速起用。”次年,朝廷任他为光禄寺少卿,但他看到朝政腐败,一直未到任。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即位,再次起用钟羽正,任命为太仆卿。太仆卿是个肥缺,有很多“羡金”即额外收入。钟羽正上任后,当晚便起草文件,把“羡金”全部上交,增加库银30万两。又追加别项近两万两,也充实到国库。有些人便借此事倡议,想搜刮各种财物都纳为国用,钟羽正一并严词制止。天启三年(1623年)春,钟羽正官拜工部尚书,四年(1624年)因忤逆专横跋扈的阉党被削职夺官。
  安致远在《青社遗闻》中对钟羽正归乡后所居宅第的简陋有所记载:“益都钟大司空羽正,直道清节,名重海内。所居宅在衡藩后宰门外,其厅事梁栋仅受椽瓦,傍舍卑陋,具体不及中人之居。于厅事后堆石为小山,洞壑窈窕,亦有野趣。今已倾圮殆尽,而名德重望,过者徘徊不忍去。”并叹道:“吾青多鼎贵之家,华堂壮宇,甲第相望,无德可称,而公之名隐然若山岳焉。一第之零落,何足道哉!”是啊,有人追求钟鸣鼎食、富贵利禄,府邸富丽堂皇,而钟羽正追求的是道德的修美,其形象高大如五岳,宅第之零落,与道德之崇高比较起来,又何足挂齿!
  钟羽正好骑一驴,着白布衫,带一蓬头童仆,往来仰天山之道中。饿了与村夫野老炊藿相饷,欣然共饱,见者以为田叟。
  钟羽正归乡后,魏忠贤气焰更加嚣张,干儿义孙几遍朝绅。钟羽正元宵节看灯,作七言律诗一首,其后四句云:“应知色界同空界,才见开花又落花。漫引儿童齐鼓掌,可能顷刻怜繁华。”讽刺魏阉不要一时得意忘形,繁华即将过去,万事终会成空。临终前子弟侍疾云:“莫要糊涂了。”钟羽正应声曰:“糊涂了,糊涂了,莫要闹,休要吵,舍却臭皮囊,往外只一跑。”遂晏然而暝。
  据康熙《益都县志》记载:“复珰祸大起,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中有:‘钟羽正清修如鹤,逐之使去,其罪一也。’崇祯戊辰(1628年),珰败,起废清流,犹首列羽正之名。丁丑(1637年)冬,公偶尔违和,家人聚候,执笔谈笑而终,年八十三。生平方严清介,而未尝失色于邻党,自诸生至登八座,未尝与一人构怨涉讼,自奉淡泊,身服布素,常食不过二器。居恒手不释卷,藏书百箧,丹黄殆遍。卒时,青人奔走号泣,焚香祷祝者不可胜计。”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