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4

05/29

09:55:0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儒风圣地打出乡村旅游新名片

    曲阜是孔子故乡,也是儒家学说发源地,因为这个原因,孔府、孔庙、孔林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曲阜旅游的代名词,下了车只到“三孔”绕一圈就走的游客不少。在去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中,曲阜作为我省的龙头旅游城市,入境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竟跟几个不知名的城市处于同等位次。
  如今这种状况正发生改变。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来自河北的游客张波一家参照从旅游咨询点拿到的“圣地乡村游”宣传折页,在儒家文化外另选择了一条民俗体验游线路:打泉水、磨碾子、参观老村落等项目让孩子觉着新奇,专线车和导游员服务则让一家人感觉贴心。曲阜市旅游局信息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吴村镇、石门山镇及尼山镇三大乡村旅游点总迎客2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两成,远超文化旅游类10%的增长幅度。而今年一季度,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30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次的30%,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也从不足0.5天上升到0.9天——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曲阜旅游不可或缺的新增长极。
  这种变化,来自于当地创新推行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效果的显现。据了解,曲阜有12个乡镇,吴村、石门山、尼山属山地乡镇,交通不便,但景观丰富,农业基础好,果树多,吴村镇还诞生过曲阜首个省级旅游特色村。过去的考核办法以工业指标为主,这几个乡镇不仅经济排名年年倒数,更造成了不必要的工业项目重复建设。为了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起精神”,2011年,曲阜市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将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这三个乡镇定位成观光农业主导型乡镇。
  主体功能一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就准了许多,优势产业也就有了规模化的可能。曲阜市发改局综合科科长周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项目现在不用争抢,肯定就落在那3个观光农业主导型乡镇。依照“错位发展、以特取胜”的政策方向,吴村、尼山、石门山积极规划建设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集中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目前已形成“三镇三型”的乡村旅游新格局:有着国家级3A景区九仙山作为依托的吴村镇引导周边农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农事体验项目,促进乡村游从传统观光向现代休闲转型;尼山镇以孔子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尼山文化为载体,把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石门山镇则采取了“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大型有机草莓、樱桃、葡萄生产基地,打造集休闲、观光、购物等于一体的游购式乡村旅游产品。
  截至目前,曲阜全市发展种养大户和农业带头人3000余人,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67家,发展农家乐900多户,3万多农民转为田园产业工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1,乡村旅游成了农民的造福工程。在此过程中,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相继出台,乡村旅游的综合承载能力也不断提升:“村村通公交”成了现实,新建旅游交通指示牌50个,停车场3处,有96家乡村旅游业户完成全省首批改厨改厕工程。有游客感慨,在曲阜,一些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体验,甚至比城区景点还要好。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曲阜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市场,对其乡村旅游品牌的知晓率已达到100%。曲阜市旅游局规划统计科科长朱丽在采访中表示,避免乡村游孤立发展,沦为单纯吸引周边、短途市场的产品,才是目前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曲阜乡村旅游必须发挥地域特色,同传统优势项目文化旅游等形成有效衔接。”她介绍说,针对散客出游增多、而这部分客人又往往不能及时了解一地旅游新动向的特点,“五一”前夕曲阜以“儒家文化”和“美丽乡村”为核心,同时策划推出曲阜经典游、儒家文化游、圣地山水游、民俗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5条线路产品,游客可以根据时间灵活组合,将文化游和乡村游自由搭配;《圣地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标准》正在制订中,一部分孔姓为主的传统民居将从建筑外观、内堂布置等凸显曲阜乡村游的儒家氛围;活动内容也在丰富,以后孔府的不少过年习俗,游客在乡村旅游点也能体验到了。
  据朱丽透露,今年3月底公开征集的“圣地人家”农家乐旅游形象标识将于6月面世。届时,这一乡村旅游品牌会和“好客山东”、“孔子故里”等一同出现在各种涉旅场所及宣传载体上,共同迎接游客的到来,接受游客的检验。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