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5/22

10:05:27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爱玲出名门 张氏源无棣

 
张爱玲祖父张佩纶
 张爱玲(右)与父亲和弟弟的合影
 
□ 大众报记者 卞文超  通讯员 初宝瑞 张海鹰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作品经久不衰,其人生经历曲折,身世也颇受关注。她的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翰林出身。张爱玲本人虽身逢乱世,却毫无疑问是名门之后。
  近日,经过对《无棣县志》和无棣张氏家族族谱的考证发现,张爱玲的祖辈源自无棣张家码头村,张氏家族曾显赫一时,可谓“高门巨族”。
    大齐坨张氏两赴无棣寻根
  张家码头村,位于无棣县县城东北30余公里处的碣石山镇境内。《无棣县志》记载:“张家码头,明永乐二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南临马颊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以特征冠以姓氏取村名。”
  研究资料普遍认为,张爱玲祖籍直隶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追溯张氏家族的迁徙轨迹,在明朝末年,他们由山东省海丰县大山镇(今无棣县碣石山镇)张家码头村迁移至此。
  据无棣《张氏家乘》记载:“前明永乐二年,我始祖敬公为奕世之祖,由山西洪洞来海丰,家与码头村居焉。”又据大齐坨《张氏家乘》记载:“张姓自山东省无棣县张家码头村迁此定居。村北有一方圆半里左右的沙坨,传说村子借此得名。该村张佩纶为清代同治辛未年翰林,侍讲,署左副都御史,为李鸿章稚婿。”
  明永乐二年,张家码头始祖张敬率长子张有全、次子张有才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海丰县。明清两朝,该族共有11人为贡生、监生、太学生,十余人踏入仕途并入载《无棣县志》。其中,最有名望的还要属迁居丰润大齐坨的一支。
  张爱玲曾自述:“我祖父出身河北的一个荒村七家坨,比三家村只多四家,但是后来张家也可以算是个大族了。”张爱玲的祖父即张佩纶,其实,这所谓的“七家坨”应该是齐家坨,又称大齐坨。
  大齐坨张氏始祖张臣儒(八世)于明末移居大齐坨,耕读传家,科举兴族。清末以来,该族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江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时期的交通总长张志潭等。
  张人骏是张爱玲的堂伯父,他与袁世凯既是换帖的把兄弟,又是儿女亲家。他曾两次到无棣县张家码头村寻根祭祖,第一次捐银修缮了张家祠堂,并赠送香炉一个、香筒一对及蜡台一对。第二次,与他同往的还有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在张家码头村,两人与村族长共同拟定了张家码头张氏后人起名排序一百字,并赠送题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鎏金灯两对。
  这两对鎏金灯一直悬挂于张家祠堂,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些族谱上的记录,证实了丰润大齐坨张氏源自无棣张家码头一说。
    “清流健将”张佩纶娶李鸿章爱女
  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字篑斋,清同治十年登进士第。他先后在翰林院和都察院任职,常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以参奏罢免户部尚书王文韶事轰动一时,成为清末的“清流健将”。他与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被誉为“枢廷四谏”,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张之洞、左宗棠齐名。
  张佩纶的官场沉浮与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息息相关,李鸿章评价其为“丰才啬遇”。
  清光绪六年,张佩纶入李鸿章幕府,在天津参议海防事务,次年与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讨论北洋水师事宜,草拟章程十四条。
  清光绪十年,张佩纶因与朝廷意见相左,加之政敌太多,被以三品卿衔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并署船政大臣。不久“马尾之战”爆发,张佩纶临战措置失当,致福建水师几全军覆没,次年被发往察哈尔军台效力,遣戍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张佩纶戍边期满返回,再次到天津投李鸿章幕。张佩纶的品行与才识,深得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将爱女李菊耦许配给张佩纶作续弦。
  当时,张佩纶已结过两次婚,容貌娴雅、能诗善琴的李菊耦比他小20岁。在别人眼里,这桩婚姻可谓“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在李菊耦心里,却是“爹爹眼力必定不差”。李鸿章之所以对张佩纶垂爱有加,缘于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张印塘在戎马生涯中所结下的深固友谊。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佩纶因谏阻李鸿章养子李经方出任前敌统帅,致郎舅关系遂势同水火,时有“小合肥欲手刃张蒉斋”之说,张佩纶被驱逐回籍。
  清光绪二十六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消息后,张佩纶急得“咳血升许”。次年,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佩纶第三次来到天津入李幕,但对官衔坚决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清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七,张佩纶病死于南京。
    张父公子哥习气致家族没落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字廷重,他是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独子。
  张志沂颇有才华,靠父辈的余荫和母亲李菊耦的遗产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无远大志向,几乎沾染了富贵之家少爷的所有毛病,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他先后结过两次婚,两位妻子均出自书香门第,大家闺秀。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繁华背后尽是落寞,这与她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单看她出生的家庭遭遇,就堪比一部曲折离奇的小说。1915年,张志沂与远房表妹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结婚。黄逸梵门庭显赫,其祖父黄翼升官至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逸梵的父亲黄宗炎,袭男爵,早年中举,官广西桂平梧盐法道。
  1920年张爱玲诞生。1922年,张志沂通过其六叔张佩绪之子张志潭谋到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闲差,全家迁居天津,住在一处花园洋房里。
  张爱玲曾回忆,在天津的这处旧居是在英租界三十一号路六十一号:这处洋房的院子里有个秋千架,后院还养着鸡。“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底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唱出来,‘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剪刀。天井的一角架着个青石砧,有个通文墨、胸怀大志的男的下人时常用毛笔蘸了水在那上面练习写大字。这人瘦小清秀,讲《三国演义》给我听,我喜欢他,替他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
  张爱玲童年的恬然美好,后来被父亲的任意妄为所打破。因张志沂生活放荡,声名狼藉,影响到张志潭的官誉,他丢了第一份工作。后来,他又在银行做过英文秘书,因该银行有日方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怕被误认为汉奸主动辞职。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虽生身豪门,但因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童年并不幸福。黄逸梵漂亮而新潮,深受“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她看不惯张志沂吸鸦片、逛妓院,不务正业。1924年,一气之下撇下子女(张爱玲、张子静),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同赴英国留学。1928年,黄逸梵与张志沂离婚。婚姻解体后,张志沂遂将某妓院“老八”接进家门,坐吃山空。
  1934年,张志沂与光绪帝师孙诒经(字子授)的孙女、曾两度出任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孙宝琦(字幕韩)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孙宝琦治国治家均清廉严正,子女个个品行端庄,使得京城内的豪门大户争相与孙家攀亲,竟有“孙家的女儿大家抢”之说。他的儿女亲家除了张佩纶外,还有庆亲王奕劻、盛宣怀、袁世凯、冯国璋等。
  孙用蕃是孙宝琦的第七个女儿,是在张家没落时嫁到张家的,并与张志沂白头到老,相携以终。但张爱玲与孙用蕃的矛盾很深,她甚至打过这个后母一记耳光。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