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掏钱,专业的家政公司入户服务,引入社会元素,使居家养老更合民心。 |
“民政工作的意义本就在于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如今,在面对基层力量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和手段尚无法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时,同样需要‘社会’本身加油助力。”济宁市民政局局长李逢记说,民政工作改革的动力离不开社会,只有把权力归还给蕴藏于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各类组织、各个主体,“民生为大”的宗旨才能一步步实现在百姓身上。
□ 孟一 耿凯丽 赵德鑫 杨殿生
民生保障查疏堵漏
“支出型”特困家庭享低保
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李昌运(化名)家的宁静,诊断书上刺眼的“尿毒症”三个字,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遭受重创。因患病,李昌运失去了工作,全家人仅靠母亲的一千多元退休金勉强维系生活。
“每个月光透析就得花2000多元,家里那点钱根本不够花。”李昌运万般无奈下向民政部门寻求帮助,却因家庭收入超出了济宁现行的每人每月470元的标准,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内。
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特困群体不在享受低保之列,这样的“漏洞”到底该不该堵?怎么堵?得知该情况后,济宁市民政局开展深入调研,在全省率先将因患白血病、尿毒症等需要长期治疗的重大疾病的,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必要支出大于收入、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支出型”特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这样,李昌运一家每月就可领取1082元的低保救助金,生活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民政部门肩负的首要职责就是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也恰恰因为这种基础保障性质,使很多不易发现或不易改变的问题长期存在,基于社会现实开展的改革,正是民政部门还权于民、查“疏”堵“漏”的方式。
如今,像支出型家庭低保补助办法一样发现于社会、求解于社会的新举措,在民政改革“清单”中比比皆是。
“民政工作中有很多是救急、救命的事,再好的政策,如果拖拖拉拉老办不下来,就失去意义了。”济宁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布留宪说,他们专门打造了多条救助、保障快车道,实实在在的解决百姓急需。
关注基层社会治理
引入“专家”为社区“减负”
3月27日,又到了古槐街道每周一次的“居民说事”时间。家住县前街社区鼓手营5号楼的楼长潘若杰,与5名区直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起居家养老的事。
“有些独居老人有一定自理能力,不需要服务人员按点靠在家里陪着。相反的,对一些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老人,现行的服务时间却又不够。”潘若杰认为,订制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能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用节省出的时间惠及更多老人。
该回答的悉心解答,该调研和制定对策的记录下来对上汇报,这是部门工作人员作出的坦诚回应。这样的对话,受益的不止居民,还有终于放开了手脚的社区工作人员。
“原来上班老是扎在文件堆里,根本没时间和居民打交道。”县前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邵体荣说,社区居委会本应围着家长里短的小事转,但因为承担着很多行政类事务,真正走近居民的时间少之又少。
“减负”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引入专家则是其中一项重要手段。如果说部门工作人员是解决政策相关问题的专家,那么,“社会工作师”则是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的专家。社会工作师韩雪告诉记者,相较普通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接受过专业化、系统性的社工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法规解读、关系协调等综合技能。在处理社区事务时,能活用多种方法,更科学的服务社区居民。
“我们正在建立一套更具自主性的‘四社联动’机制,调动起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自愿者等四种力量,充分实现社区自治。”济宁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曹鲁平说,今年,民政局将下大力气助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三驾马车”中最薄弱的“社会力量”。
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低保家庭购物有“折扣”
“鸡蛋、洗衣粉……所有商品加起来总价120元,去除20%的优惠,您应付96元。”在爱客多超市红星东路店,收银员熟练的接过阜桥街道居民王启凤的身份证,在专用的刷卡机上一刷,快速的打出小票、完成找零。
王启凤在连锁超市购物所享受的折扣是济宁市为低保家庭量身定制的,每人每年150元的优惠看上去不多,却因低保家庭基数大,仅城区部分的优惠总额就逾百万。
“以前城区有6家专门的‘慈善超市’,零星的分布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王启凤坦言,虽然自己知道到慈善超市购物能享受优惠,但因为“专用超市”找起来不方便,产品也有限,几乎没去买过东西。
想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好举措却没有起到好效果,倒逼着民政部门开始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改革慈善超市运作模式。如今,民政部门不仅借助社会力量“拉拢”商业连锁超市加入慈善网络,还突破性的将101家连锁药店作为延伸服务的“脚”,加起来117家店面完全实现了城区社区的全覆盖。低保家庭享受购物优惠,终于不再难。
不论是慈善救助还是社会养老,还是关乎生老病死的各种常态化事务,民政部门开展工作的本质,就是给老百姓搞好服务。这也使围绕公共服务所展开的改革创新,拥有了最广泛的实践意义。
农村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可儿女不在身边,留守农村的父母该怎么办呢?在邹城市,民政部门牵头推广新的养老模式,在乡村建设互助养老院,被当地老人亲切地称为“养老合作社”,公家出场地,老人互助养老的方式广受欢迎。
“除了互助养老,我们还陆续推出了公建民营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同时开辟出多条路摸着石头过河,不同道路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完善好社会养老体系。”李逢记表示,民政部门会积极利用好创新驱动力,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路径,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局长观点
民政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 济宁市民政局局长 李逢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联系民政实际,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两者间的关系。
在民政公共服务中,首先要利用机制创新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同时借助市场力量,寻求新的服务形式。通过社会组织活力的进一步激发,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法治保障下的综合治理。
在履行民政职能中找准政府定位。注重以规划、政策、标准、规范推进工作、提升效能,该管的管到位,将权力归还给社会。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