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旧城自晋代建城迄今已有1700余年。济南旧时的桥梁主要有石拱桥、石板桥和木桥三种形式。据姜波介绍,济南清末时共有石桥60余座、木桥20余座,而同时期以湖荡成群、水网如织而著称的上海老城仅有桥梁30余座,足见当时济南水巷之密、桥梁之多。
石拱桥是济南旧城桥梁的主要形式,它多位于城内主要的街巷和城外重要的河渠之上。除鹊华桥之外,旧时济南著名的石拱桥还有趵突泉附近的大板桥、西门外的泺源桥、城北门的汇波桥、东护城河的巽利桥等。
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杆石桥。杆石桥原为约5米宽的石拱桥,明朝时的地方志书上即有记载。桥架在济南旧城西南的锦缠沟上,原来是济南通长清、泰安的大道,所以在沟上建此桥。据清初诗人王士祯笔记记载:康熙帝南巡,由济南南下时,群臣均在此桥畔恭送圣驾,可证当时此桥正值交通要道。
而在济南府学文庙泮池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桥——泮桥,该桥长19米,桥面宽2.88米。据考证,这是济南市最古老的石筑拱形桥。据姜波介绍,古时学童须经泮桥入宫拜孔子。祭拜时,可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
按照旧时的科举礼尚,一般人进文庙绕池而行,只有状元才能从桥上进庙,因此泮桥也被称为“状元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泮桥,到桥中间才发觉已经违规,顿感进退两难,情急之下,只好跳入泮池,游上岸来。
石板桥主要位于城内众多的水巷之上。济南的石板桥质朴、亲切,连桥的名字也与泉水、街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曲水之上的百花桥,王府池子下游的起凤桥,趵突泉边的来鹤桥,西花墙子街的曲花墙子街桥及城北柳行头河的柳荫桥等等。其中位于小清河上的林家桥,建于明代,长约三十米,宽约五米,为十一孔的石板桥,是当时济南最长的石板桥。如此大的跨度,当时也是小清河的一处独特的景致。
济南的石桥,在民间还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如今已被和平路吞没的八翁桥,相传为清初马家庄八位老翁合力而修成的。北水门的汇波桥,据说为北宋齐州太守曾巩为减轻城中水患,仅用36天时间就修成。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古时人们对这位惠政于民的太守饱含赞扬之情。
济南旧城因泉而生,泉水成溪,穿城绕郭的自然环境和南部诸山盛产优质青石的地理条件,是构成了济南众多石桥的主要原因。“石桥,对济南旧城的意义,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姜波说道。
作者: 卢 昱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