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松林书院多次重建,历经千余年历史 |
□ 王岩 徐清华 郭伟红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青州松林书院发生了一件颇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山左(即山东)督学任期将满,还朝之日,青州士子“皇皇如失所恃”,于是纷纷跑到山东巡抚都御史那里请求督学留任。在奏请未果的情况下,“则相与树丰碑于青州之松林书院”,将督学先生的大名跻身于名垂千古的“青州十三贤”之间,以表达一方学子对他的感激之情。
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山东督学名叫黄崑圃。
为官廉明 拔擢人材
据《清史稿》等文献记载,黄崑圃,名叔琳,顺天大兴县人。康熙三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清代著名学者。授编修,累迁侍讲、鸿胪寺少卿、刑部侍郎、浙江巡抚等职,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年间,曾督学山东,毅然以兴学育才为己任,为山东的教育特别是松林书院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
青州士子所树丰碑被称作“黄崑圃政绩碑”,历经数百年战火风雨,半个多世纪前由青州一中原校长阎石庵派人砌在书院后院西厢房北墙上,“文革”中免遭粉身厄运,至今保存完好。碑文详细介绍了黄崑圃先生兴贤育才的政绩以及高尚人格。
“先生视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与“前政之以尤异著者”相比,“皆有过之无不及焉”。先生“于诸生两试乎定高下,毫发无所苟”。黄崑圃在任期间,刚正不阿,清正廉明,对上不负朝廷重托,遴选人才,一丝不苟;对下又不失士子之心,公平稳正,一视同仁。最值得称道的是黄崑圃让诸生“聚而饮食,教诲之于历下(白雪书院)、于兹书院(松林书院),皆能有所成就”。黄崑圃对待士子十分宽容,对于那些“文义卑陋者”不轻易降黜;有时因小故被郡守县令剥夺诸生资格的,“一无所听”,因而“士咸畏而爱之”。
对于黄崑圃当政期间松林书院培养的人才,另一重要碑刻《松林书院记碑》(现藏青州市博物馆)有所记载。此碑是黄崑圃之子黄登贤于乾隆四十年(距“政绩碑”已经过去了60年)任山东学政时,受青州知府陈诏和知县周嘉猷之请,莅临松林书院考察后而撰写的碑文。其中写道:
“康熙戊子、己丑间,先大夫视学山左,兴复济南白雪书院,时远迩翕集,至不能容。而松林书院日久就芜,乃复,慨然捐俸,重加修葺,进诸生而教诲之,饮食之。所成就者,如徐君士林、李君元直、丁君士称、陈君有蓄、马君长淑、辛君有光、李君志远、刘君轶政、秦君宏、林君仲懿、王君瀛、孙君果、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先大夫之拔擢人材、振兴士气,类如此矣。”
碑文对黄崑圃任学政期间的政绩,特别是培养的人才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兴复济南白雪书院,修复松林书院,“教诲之,饮食之”,“拔擢人材,振兴士气”,成就了诸多人才。其中,徐士林,山东文登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中举人,五十二年中进士,官至江苏巡抚,被乾隆皇帝封为“一代完人、千秋典范”;李元直,山东高密人,癸巳科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董思恭,山东寿光人,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六十年中进士,官至湖南粮储道;其余亦皆这一时期考中的举人、进士,“皆知名士也”。这一成就算不算突出?要知道,康熙五十年山东省共考取举人46名,而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6名;康熙五十一年,山东省考中进士12名,松林书院培养的就有两名;康熙五十二年,山东考中进士7名,松林书院培养了两名。松林书院在康熙朝办学盛况是空前的,而这一盛况的出现离不开山东督学黄崑圃。
黄崑圃不仅政绩显著,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一身正气,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对于“非意干请”(不合理的求取),“先生毅然持之,贲育不可夺也”(即使战国时期的勇士孟贲和夏育也不能改变他)。官府中的小吏起初办事心怀私念,“久则无私可挟尔”。他敬道崇德,“好推崇先达,表章幽隐,于文行可宗者,立檄守令祀之学宫”,注重古圣先哲对后世学子的教化作用。
赵执信撰文《黄崑圃政绩碑》
《黄崑圃政绩碑》的撰文并书丹者为清代诗人赵执信,他对先生的评价甚高,认为先生精敏明辨是非善恶,学问功力造诣深厚,更可贵的是他的“皦然不滓之节,挺然不挠之气”,都寄寓于温厚和平的性情之中。“以是跻十三贤之列,又何让焉!”——跻身十三贤之列,又有何辞让呢!
碑文又写道:“松林书院者,在州城内西南隅。有宋先贤王沂公于其地赋古松,后人因建书院,祀沂公及富文忠、范文正而下十有三君子。迄今六百年矣,而未益一贤者,非无人也,有其人而无关于斯土,或斯土有人而未尝莅政如沂公者,则不可以祀也。书院于明中叶而芜废,近岁修复之。修复之者遂欲自列于诸贤之间,是殆不自知者也。不自知者,人亦不之知。”赵执信认为,松林书院中的名贤祠(俗称十三贤祠)祭祀寇准、王曾、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十三贤”,六百多年来未添一位,并不是没有这样贤能的人,只是有这样的人却无关乎青州本乡本土,或本乡本土有这样的人却没有名相王曾那样的政教伟绩。松林书院的修复者欲跻身十三贤之列,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这样的人人们也不会记住他。“若黄先生可以十有四而无愧者矣!夫无愧于往代名贤,乃可以归报圣天子,而有炜于国史,则其为一省一郡之所尸祝(崇拜之义)而勿替(停止)也,岂不宜哉!”至于黄先生可以成为“十四贤”而当之无愧!无愧于古圣先贤,也无愧于当今天子,他将为一省一郡的人们所尊崇,其美名当在史册大放异彩!
作为“政绩碑”,这样的评价是否有溢美之嫌?让我们来看一下碑文作者赵执信的个性。
赵执信(公元1662年~1744年),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人。其岳父是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诠的长子,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他既是孙廷诠的孙婿,又是王士祯的甥婿。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9岁提笔为文,“辄以奇语惊其长老”,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名噪京师。28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赵执信虽为一代诗宗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不善官场逢迎、趋炎附势,不愿结交权贵,恃才傲物,颇负狂名。陈恭尹《观海集序》中说:“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黄崑圃《赵执信墓表》中称其“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在观剧革职之祸中,赵执信表现了过人的胆气和宁为玉碎、矢志不移的品质。事件发生之后,他把罪责全部承担起来。刑部官员索要关于洪昇的口供,他断然拒绝;索要贿赂,他置之不理。这种勇气和傲骨,在当时确乎罕见。他拒绝再仕,态度决绝而又彻底。他从罢官后到83岁去世,55年中一直未再涉官场。
就是这么一位傲骨铮铮、孤高自赏、绝不结交权贵趋炎附势逢迎巴结的文人,对山左督学黄崑圃先生却充满了仰慕之情并给予高度评价。是什么打动了这位骨子里写满了清高的文人?是山左督学黄崑圃先生的政教伟绩,是他的人格魅力,是他堪与永垂千古的“青州十三贤”比肩的业绩和精神……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