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4/21

15:51:0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古村落转型“画家村”

  □肖本学 报道   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量前来写生的学生。
    关键词:留住乡愁(6)
  □ 大众报记者 马景阳 魏茜茜 通讯员 李红蕾
  
  上端士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不到200户的小村,却拥有错落别致的石砌建筑、千年的生态古林、庙宇等众多历史古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师前来写生采风。多的时候,村里来了一千四五百人,拿着相机、画板,甚是热闹。这一巨大商机,让村支书李春敬萌生出开发乡村旅游的打算。
  近日,记者见到李春敬时,他正在办公室里急得来回踱步:“现在光是等修复古村落的规划就拖了七八个月,关键是得先做起来。”
    保护村落原貌,以“穷”致富
  十几年前,李春敬对这片故土并非这般热情。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见惯了高层楼、柏油路。回到家乡,所见之处都是茅草房和青石路,这股“穷气”让李春敬觉得很丢脸。
  不久后,由于淄川南部山区保持的原生态风貌,每年有近2千人到上端士村写生。当时,有几个临近的村庄搞起“农家乐”,很多画家和学生吃住在邻村。李春敬很不服气:“我们也有相同的资源,怎么就搞不起来?”
  2002年,他被选为村支书,不仅全村集体收入甚少,还欠有外债3万7千多元。李春敬决定大干一场,他把开办旅游开发公司和云明山生态旅游景区挣下的100多万元拿出来做古村落开发。“最初,我想把村内所有道路换成水泥路,没想到被乡党委书记训了一顿。”李春敬挠着后脑勺憨笑道,“现在明白了,青石板就是村里的特色,一旦毁掉很难恢复原貌,也就失去了开发古村落的意义。”
  憋着一股气,李春敬把青石板保留了下来,可村民们却不乐意了。上端士村有空闲的四合院、三合院共26个院子,因房屋年久失修,与外界“洋楼”相比,茅草房成了村民们的负担。于是,他亲自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并与村民达成协议,由村集体租赁村民房屋,付给村民租金,村民盖房全部在村外选址。
  通过开发,如今上端士村每年能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可达60万元。村民们靠着卖山鸡蛋、野菜、山核桃、樱桃采摘等特色农作物,年收入增加了一倍。
  村集体有钱了,福利也上来了。老人、残疾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和关爱,除了读书的和外出打工的,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在公司里就业,连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也可以坐在家门口,卖点鸡蛋和土特产品赚钱了。
  李春敬还曾到过天津、北京等古村落考察,筹备建造“民俗展览馆”,将农村古老的农具、家具等生活用品陈列其中,发展古村落文化。但他强调,一切都要以遵循村落原貌为前提。
    “农家乐”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
  记者来到村民魏宝玲经营的农家乐中,一进门,她就热情地端上自己做的手工煎饼和腌制的香椿芽。“别当外人,快尝尝。”
  50多岁的魏宝玲朴素大方,精明中不失淳朴。她坐在马扎上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你们来这里就是大人物,我还接待过不少大画家,还有省里市里的大干部呢。”采访中,魏宝玲一点儿也不怯场,她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村里的开发,每年到村里写生、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趁着大好时机,她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农家乐”饭店,每天接触不同的人,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
  清明节3天假期内,魏宝玲的“农家乐”饭店每天都能接待好几拨游客,女儿还专门从镇上的公司回家帮她打下手。凭借着炖山鸡、炒山鸡蛋等山村里的特色菜肴,每逢旅游旺季,她的“农家乐”总是生意红火,如今,像她一样在家里搞“农家乐”的家庭已达到60多户。每户每年收入有3万多元。
  据魏宝玲说,没开发前,村里男人在外打工,留下妇女和孩子在家种地。“2亩多地,辛苦一年也就赚1000多块钱,现在待在家里搞‘农家乐’,轻松之余,还赚了舒心。”
  游客的涌进,也让农户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山里人,哪有什么讲究,但来我们这吃饭的几乎都是城里人,洗菜做饭更要注意卫生了。”魏宝玲告诉记者,为了符合游客需求,村里不仅把以前的旧厕所改成水冲式,还将切肉与切菜的案板分开,经常打扫院落,极大提升了农村的卫生环境。
  虽然“农家乐”提升了村里人的生活质量,但魏宝玲提出,“近年来的游客量已不如从前,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宣传。游客少,‘农家乐’就搞不起来。”
    让保护古村落的村民衣食无忧
  太河镇党委书记朱庆农在这个广袤的山区乡镇干了10多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憨厚淳朴的山民极有感情。他告诉记者,在全镇95个村中,绝大部分村都有相对完整的古村落,而保存较为完好的有上端士、梦泉、柏树、西岛坪等18个村庄。村内房屋依山而筑,下用石块砌成,上用茅草封顶,古雅朴素。石板小路,弯延曲折。石碾石磨、犁、耙等农用工具随处可见。另有民俗、传统技艺、与古村落同时衍生的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有小老板用一两百万元到古村落搞开发,我们拒绝了,但当地老百姓不理解,甚至骂我、告我。”朱庆农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希望找到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开发公司,把村里的古风古貌保护起来,合理开发,建成上档次上规模、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群。
  但镇财政捉襟见肘。去年财政收入才456万元,连发工资都不够,可他们硬是挤出、“要”来80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路、桥、电、客运站、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
  朱庆农坦言,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之间的“新”“旧”矛盾日益凸显。由于房子是村民自己的,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很难有力度地控制住村民的自由翻建。而另一方面,“对于古村落的村民来说,修缮房屋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而这不是普通村民能负担得起的”。
  淄川区旅游局局长唐加福认为,古村落保护目前仍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无序的开发。一哄而起的开发将会导致一哄而散的结果。二是定位失误。因贪大求洋,忽略了原生态文化,破坏了原生态资源。三是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
  如果古村落村民无法享受先进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也没法真正去保护古村落。所以,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就需要与村民在多方面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的一致。在唐加福看来,古村落的开发空间大,势必会增加村民经济受益,更进一步看,这些村民不仅生活在村里,而且还工作在村里,他建议在古村建先进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厕所、畅通网络等,这将对留住原住村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规划前,应做到保护好古村落的建筑风貌和文化脉络,放慢开发脚步,那么解决两者矛盾也并不是难事。”唐加福说。

    ■书记点评 保护为先 统筹兼顾 淄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洪涛
  生态是人类的根,文化是人类的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近年来,淄川以国家级古村落森林公园创建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有序开发、统筹兼顾,注重把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发展、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淄川实际的好路子。下一步,淄川区将科学编制城镇规划,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思路,依托山水脉络,狠抓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真正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让广大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下记忆,记得住乡愁。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