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4

04/17

10:30:1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闵子骞:芦花飞 孝心扬

  济南崇孝苑内的闵子骞坟冢
  《二十四孝》中闵子骞芦衣顺母图
  □ 大众报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丁明丹

  4月10日,济南市百花公园内繁花似锦,游人如织,位于西门北侧的崇孝苑内却是一派清净。
  “你知道崇孝苑纪念的是哪位历史名人吗?”
  记者随机访问游客,其中几位来自外省的游人回答不知道,四名年轻学生对此语焉不详,只有附近居民的答案很是确定:闵子骞。
  这里正是闵子骞的墓葬地。“在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中,闵子骞位列第三。纵观这二十四孝故事,其中十一位孝子来自山东!山东堪称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发祥地。”山东孝老爱亲文化研究中心总顾问杨洪彬说。
    老戏文里唱鞭打芦花
  历史上,闵子骞的传说流行于全国各地,曾经家喻户晓。在济南,以古墓、古祠和水乡特有的芦花等地方风物为依托,闵子骞的传说故事世代流传,与大舜、郭巨等共同构成济南号称“孝里”的孝文化。
  闵子骞,名损,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贤人中显赫人物,名次仅列第一位的颜回之下。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用寥寥数笔,记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孝子故事:闵子骞少为后母所苦,冬月,后母衣子骞芦花,衣二子以絮。父知,欲出妻。子骞告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遂止。母感悟,待三子如一。
  闵子骞在孔子弟子中居德行科,反映他优良品德的故事很多,其中以这则体现孝心的轶闻流传最广。唐宋时期,闵子骞已广为人知,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一书,题为《单衣顺母》。后世将其演义为“鞭打芦花”的传说,在鲁北大鼓等古老的戏文中,闵子骞宽广仁厚的孝心被反复吟唱: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孝子闵子骞,他年少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后娘偏心眼,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百般疼爱,对闵子骞却另眼相待。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却装出一副慈母的模样,表示照顾闵子骞比亲儿子还好。
  有一年冬天,后娘给闵子骞做棉袄,里面絮的全是不值钱的芦苇花绒,看起来挺厚,其实一点都不暖和;她给自己的两个亲儿棉袄里絮的是丝绵,看上去薄,其实比芦花要暖和得多。闵子骞从不计较这些。
  一次,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在寒风中冻得发抖,失手把缰绳掉到地上,马车失去了控制。父亲见到这种情形很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成那个样子。越说越上火,夺过马鞭子便向闵子骞身上抽去。
  这一鞭子一下把棉袄抽破了,里面飞出来的尽是芦花;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他心里明白了。
  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了她。闵子骞含着眼泪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要休了后娘。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休了后娘,自己和两个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个后娘手里,两个弟弟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苦。闵子骞的话感动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从此,后娘对三个孩子也一样对待了。
  这一传说有多个版本,细枝末节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闵子骞孝顺继母、关爱兄弟的形象更加丰满。
  孔子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无间于其父母昆弟。”杨洪彬教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闵子骞真可谓大孝子啊,人们无法说出挑拨他与父母兄弟之间关系的话语。
    闵子祠内观济南风物
  鞭打芦花的故事传世两千年之久,今天犹有地名可考。《闵氏家乘》记载,鞭打芦花的故事发生地在萧县(今属安徽省)南三十里,堀坊村西北八里处。
  据杨洪彬教授考证,萧县南三十里处有一山,因此而得名:摸儿寒山。至今那里还有个土堆。
  闵子骞作为古代先贤,在历朝历代被推崇纪念。为了教化乡民,朝廷拨款,乡绅捐建,仅在济南市就曾有两处闵子骞祠堂。
  今天可以寻访的“崇孝苑”,始建于宋代,宋熙宁七年由太守李肃所建,元天历年间又在此建闵子书院。庙堂往北20多米处是闵子骞墓,今可见坟冢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院子大门东边原有一口井,三丈深,称“贤孝泉”。
  据甸柳庄附近居民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闵子骞墓规模很大,有院墙,大门,二门,祠堂和坟冢。祠堂里面有闵子骞坐像,戴着高高的帽子。院子东边有个送钱粮的香炉,墓旁边有十块碑,俗称“九通半”,因为有一块埋在地下半截,上面只露出半块来,所以戏称“半块碑”。
  由于对闵子骞的崇拜,过去甸柳庄人都去这座古老的祠堂上香,拜闵子老爷,当地也因此形成独特的民风民俗。年三十晚上,村里年纪大的人会拿着自家的罗,往闵子墓去,在去的路上,举起罗来观察道边的麦子地,此时透过罗眼能看到风吹动麦穗一晃一晃的,麦穗多则来年丰收,否则预示歉收。这一风俗名曰“看罗知丰歉”。而祠堂西边有三块碑,最北边朝东的一块,人们叫它“透灵碑”。据传,人们若是从院中的井里挑出水,泼到碑上,立刻就能在碑上看到对面千佛山上的所有寺庙。
  在这些传说中,老济南的风物活灵活现,它们和鞭打芦花的故事一起,以“闵子骞的传说”为名列入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氏宗谱》传宝贵家风
  据《济南府志》载,闵子骞去世后葬于济南,在济南有两处官方所建的闵子祠。除今百花公园外的崇孝苑,另一处闵子祠在老济南府城内,位置在今大明湖东南门外,为明万历年间由历城知县张冀明所建。
  闵子骞七十六代孙闵伟告诉记者,章丘闵氏家族保存的《闵氏宗谱》,正是抄自大明湖外的闵子祠。这份珍贵的家谱是清道光年间的手抄本,记录了闵氏家族的传承谱系。据闵氏家族老人讲,大明湖外的闵子祠内原有成箱的竹简家谱,历史或可追溯至先秦。后来这座闵子祠被拆,宝贵的竹简家谱今已无处可寻。
  闵伟的老家在章丘市龙山街道西沟头村。这个村庄原名沟西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村民大都姓闵,他们是闵子骞守墓人的后代。
  闵子骞是鲁国人,为何葬于鲁国都城曲阜以西的济南?
  循着闵子骞的足迹,他有更多的优良品行为后人传颂。据杨洪彬教授考证,孔子去世,闵子骞等为孔子守墓三年,当时社会已进入混战不堪的战国时期。为避战乱,闵子骞与樊迟、宓子贱一起离开了曲阜,来到了鱼台定居。闵子骞的居住地,距樊迟、宓子贱相隔不足五里,三人共同传播孔子的学说,改良社会风气,在鱼台的武台镇附近留下了“五里三贤”的美称。
  像孔子当年那样,闵子骞后来四处周游讲学。他来到费邑,费邑是季氏的封邑,季氏请闵子骞做费宰,他因季氏品行败坏,愤而辞去官职。
  闵伟接着讲述,闵子骞一路讲学,来到平陵城(今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所在地),因讲学讲得好,获得了一块封地。这块封地虽然没有山,但是水特别好,有泉眼常年汩汩流淌,就是今天西沟头村所在的地理位置。
  闵子骞讲学的脚步并未在此停止,他继续西行,最后在长清去世,葬于华山之南。闵子骞的儿子闵法在华山守墓,后又回到闵子骞的封地,世代在此繁衍。
  在闵伟的记忆中,村内原有闵氏家族的闵子家祠,院内松柏古木参天,气势肃穆雄伟,小孩自己不敢一个人去祠堂。祠堂内还有一巨幅闵子骞画像,“文革”时连同建筑一起被毁。
  闵伟根据家族老人的描述,用黑陶重塑了闵子骞像,如今就立于济南崇孝苑内。他说,孝,是闵氏家训。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自己从小就知道——他的爷爷讲给爸爸听,爸爸又讲给自己听,如此世代流传。闵子骞的孝悌义举,不只是家族的荣耀,更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财富。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