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营市地名文化建设作品之五——资料统计(1)
东营市村庄名称33种趣味统计
35种趣味统计包括:数字、颜色、方位、身体器官、计量单位、祖孙三代、五行、几何图形、时间、金属、大中小、金钱、天体、天气现象、历史和神话名人或其称号、建材、交通、动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生活用品、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宗教、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姓氏、村庄成溜、相对应、奇特地名、特殊读音、吉祥词语、重名、村名中出现次数多的字。
1、数字:从零到一,从一到十,从十到万、到百万
一村、二甲张,三贤、四段、五甲王,六合、七井、八里庄,九龙口、十里堡,一百零八亩,一千二,万尔庄,东兆丰。
2、颜色:红黄黑白青兰
红光新村、朱家,黄店、黄家,乌河,白坞,青坨、长青,兰赵。
3、方位:四面八方,前后、上下。
东坝、西坝、南坝、北坝;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前崔、后崔,央上、乡李下。
4、身体器官:脑袋、脖子、嘴、手、皮肤
哨头、头段,庞项、项庄、项家大营,虎滩嘴、赵嘴,弓手刘、皮里。
5、计量单位:面积、长度、容积
二十四顷、一百零八亩,三里、余丈、六百步,石家、东升、董斗。
6、祖孙三代:爷、儿子、孙
老爷庙,燕儿、屋子,孙家、孙斗、孙庄、孙路。
7、五行:金木水火土
金盆底、木李、三水、刁炉、红土查。
8、几何图形:圆形、方形、梯形、角形
门圈、方家、梯门、三角。
9、时间:季度、一周、小时
季家、夏家,周家、周刘,时家。
10、金属:金、银、铁
金盆底、金胡、生金李,银王、铁匠庄、铁匠李。
11、大中小:
大王、大张、大武,中合、中义、中夹,小李、小张、小营。
12、金钱:人民币
元里、三角、芬李(音“分”)。
13、天体:太阳、星星
太阳升、海星。
14、天气现象:雷雨风雪
东雷埠、西雷埠,龙王、龙居,东风,薛家。
15、历史和神话名人或其称号:
庄子、东坡庄、龙王庙、玉皇庙、娘娘庙。
16、建材:石头、沙子、灰
石村、石碑、石家,宋沙、王沙、宋沙,灰堆。
17、交通:路、道、街、巷,港、船、车
马大路、王道、小街、于巷,东港、船王、车家。
18、动物:龙、虎、马、牛、羊;燕、鹊、鸦、鲍、参
龙居、东虎、张潘马、大牛、南羊;西燕、李鹊、老鸦、鲍家、小望参。
19、木本植物:杨、柳、槐、李,榆、桑、梅、梧,梨、杏、枣、荆、棘
杨家、柳家、王永槐、李园,榆林、前桑、梅家、梧村,梨园、杏行、枣园、荆条岭、棘刘(酸枣树)。
20、草本植物:麻、蒲、芦、黍、姜
麻湾、蒲台、芦李、黍河、姜家。
21、生活用品:柴、米、油、盐、茶;盆、磨、钟,皂、扣、簸箕
柴家南西、稻庄、油坊、北盐、茶坡;红盆、东水磨、钟家,皂户王、薄扣、簸箕刘。
22、自然地理实体:江、海、河、湾、泉;山、崖、岗、坵、岭;滩、坡、河套、洼
曲江、宁海、清河、麻湾、龙泉;寿山、沙台崖、王岗、黄坵、北岭;扈家滩、陈坡、河套李、南洼。
23、人工地理实体:
宫、楼、塔、亭、桥;
灶、台、堡、碑、窑;
坨、寨、院、门、场;
宅、屋、店、铺、坊;
沟、井、堤、坝、堂。
宫家、苏楼、南塔、申盟亭、大王桥;灶户王、大桓台、刘堡、石碑、窑上盖;盐坨、成寨、宋院、梯门、牧场;李宅、屋子、店子、张铺、香坊;芦清沟、耿井、东堤、西坝、大学堂。
24、宗教:庙、殿、佛、寺、神
龙王庙、娘娘庙、玉皇庙、道庵,皇殿、三佛殿、卧佛、佛王,碑寺、寺上、宗寺店、佛头寺、寺前杨,神堂、神树坡。
25、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
全称:石家庄,苍洲,寿光、桓台、博兴,蒲台,滨州屋子、肥城屋子,台北。
简称:惠鲁(山东)、宁海(辽宁)、新华(新疆)、吉子滩(吉林)、长青(青海)、苏家(江苏)、高港(香港)、花台(台湾)。
26、姓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27、村庄成溜:
一溜五道口、一溜五燕、一溜五灶、一溜五寨、一溜六屋、一溜五大营、一溜五斗柯、一溜六璩高等。
28、相对应:古老新、单双、顺岔
古河道、古家、老董、新董,单家、双合,顺河、岔河。
29、奇特地名:
斜里、拐子、三角、炮楼屋子、一千二、六百步、八里疙瘩、沙土国、簸箕刘、二吕、六扣、十一图、五县。
30、特殊读音:
牛圈(quān)、里大(dài)、汀河(dīng)。
31、吉祥词语:
福寿、福祥,永安、永和、永兴,民丰、民生、民主,义和、和平、太平,友谊、守义、康宁,爱国、兴隆、长青。
32、重名:
9个陈家村,7个义和村,6个三合村、胜利村,5个大王村、赵家村、朱家村、孙家村、刘家村、韩家村、新立村、丁家村等。
33、村名中出现次数多的字:
在1838个村(自然村)名中,出现100次以上的有“家”、“庄”、“王”三个字,其次是出现83次的“屋”字。带“家”字的村名有363个、带“庄”字的村名有115个、带“王”字的村民有115个。
※ 东营市地名文化建设作品之五——资料统计(2)
村名与文化
——东营市从村庄名称中体现出来的八种地域文化内涵
目 录
一、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姓氏文化
(一)以立村人姓氏加“家”、“庄”、“屋”、“屋子”、“寨”、“营”、“疃”、“宅”等表示村落的字为村名
(二)以立村人姓氏加地形特点为村名
(三)以立村人姓氏加所从事行业特点得名
(四)以立村人姓氏叠加或几个较大姓氏叠加为村名
(五)以立村人姓氏得名的其他情况
二、村名中体现出来的移民文化
(一)外籍移民
1、以原籍地名为村名
2、以原籍村名加方位词或修饰词为村名
(二)本市移民
1、以原籍村名为村名
2、原籍村名加方位等修饰字为村名
三、村名中体现出来的黄河文化
(一)带“河”字的村庄名称
(二)带“滩”字的村庄名称
(三)带“淤”、“坝”、“渔”、“河崖”、“夹”字的村庄名称
四、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文化
(一)带“寺”、“庵”字的村庄名称
(二)带“庙”字的村庄名称
(三)带“佛”字的村庄名称
(四)带“殿”、“龙”、“香坊”等字的村庄名称
五、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农垦文化
六、村名中体现出来的海洋文化
(一)带“海”、“渔”、“港”、“沟”字的村庄名称
(二)带“盐”、“灶”、“皂”、“墩”、“坨”字的村庄名称
(三)带“滩”字的村庄名称
(四)带“码头”、“沧”、“坨”字的村庄名称
七、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古齐文化
八、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军事文化
(一)带“营”、“大营”字的村庄名称
(二)带“寨”、“关”字的村庄名称
(三)带“屯”、“埠”、“哨”等字的村庄名称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选自《地名学概论》)。地名文化则是与地名相关的文化,从文化的形式上划分,地名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从单个地名来讲,可有多种文化与之相关,特别是村庄名称。东营市村庄名称含有多种地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姓氏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古齐文化、海洋文化、军事文化、农垦文化等八个方面。通过对东营市1838个自然村名称由来的研究,分类综述其村名由来,从村名中体现特有地域文化内涵,现将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一、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姓氏文化
东营市村庄名称多数由立村人姓氏为村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立村人姓氏加“家”、“庄”、“屋”、“屋子”、“寨”、“营”、“疃”、“宅”等表示村落的字为村名。如:有363个村庄名称中带“家”字、有115个村庄名称中带“庄”字、有83个村庄名称中带“屋”字。
1、单姓氏村名:带“家”字的村庄名称有赵家、陈家、杨家、唐家、高家等;带“庄”字的村庄名称有牛庄、陈庄、张庄、孙庄、董庄等;带“屋”字的村庄名称有赵屋、王屋、周屋、杜屋、李屋等;带“屋子”字的村庄名称有于家屋子、谭家屋子、付家屋子、商家屋子、解家屋子等;带“寨”字的村庄名称有:成寨、燕寨、宋寨、聂寨、常寨等;带“营”字的村庄名称有:王营、刘营、张营、郑营、沙营等;带“疃”字的村庄名称有:杜疃、马疃、韩疃、纪家疃等;带“宅”字的村庄名称有:梅宅、杨宅、李宅等。
2、双姓氏村名:有鉴马庄、王王庄(王氏两人共同立村)等。
(二)以立村人姓氏加地形特点为村名
如:门圈、宋圈、牛圈、坡程、坡韩、坡陈、李坨、刘坨、草李、草刘、崔湾、高湾、湾东刘、张家咀、毕家咀、崔家堤、张家滩、寺前杨、张铺、王岗、洼张、宋院、王沙、宋沙、迟沙。
(三)以立村人姓氏加所从事行业特点村名
如:宋店、油郭、打渔张、簸箕刘、银王、船王、薄窑、铁匠李、弓手刘、皮里等。
(四)以立村人姓氏叠加或几个较大姓氏叠加为村名
双姓氏村名有孙路、兰赵、姜王、贾刘、武王等;三姓氏村名有吴苟李、张潘马、高赵刘等。
(五)以立村人姓氏得名的其他情况
1、以立村人姓名为村名,如:王连、牟桥、黄店等。
2、以立村人姓氏加方位词为村名,如:前缪、后缪,前岳、后岳,前左、后左等。
3、以立村人姓氏加表示规模大小的字为村名,如:大赵、小赵,大孙、小孙,大杨、小杨,大张、小张等。
4、以立村人姓氏加村址周边植物名称得名,如张枣、高柳、棘刘、柏茂张。
5、以立村人姓氏加“旺”(谐音王)字得名,这一部分村名集中在广饶县城北部、小清河以南一带。如唐王、苏王、宋王、田王、明王等。
6、设立集市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集”字得名,如杨集、徐集、宋集、延集、刘集、王集、董集、明集、丁家集、巴家集。
7、村内建有楼的,以立村人姓氏加“楼”字得名,如楼李、韩楼、周楼、李楼。
8、广饶县丁庄镇位于小清河北岸道口处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道”字得名,如刘道、缪道、尚道、王道、崔道、李道。
9、广饶县南部沿淄河两岸渡口处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口”字得名,如吕道口、王口、禹口、冯口、闫口。
二、村名中体现出来的移民文化
东营市境内的移民安置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朝洪武(不含)以前存在的村庄为原居民,从明朝洪武开始,从外省市迁移来的居民为移民,东营市境域移民包括外省移民、省内移民、本市移民三部分。有些移民为纪念桑梓地,以原籍地名为村名。
据统计,东营市外省移民建立村庄的,主要来自河北、山西两省,个别来自河南、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湖北、陕西、四川、天津、浙江十省,合计建立村庄675个;省内其他市移民建立村庄259个,其中寿光县(今为寿光市)、沾化县等邻县居多,省内邻县移民建立村庄150个,省内非邻县移民建立村庄109个。前期的明朝移民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域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后期的清末、民国和建国后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境域东部和中北部区域,后期的移民安置实际上垦荒。(以上统计,均不包括二次移民、三次移民)。
(一)外籍移民
1、以原籍地名为村名
⑴以原籍政区名为村名
如:盐山、苍洲、长青、寿光、肥城、海丰、蒲台、博兴、索镇等。
盐山:河北省盐山县刘氏迁此立村,称盐山屋子,简称盐山。
苍洲:河北省沧州一村民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称沧州屋子,渐演化称苍洲(注:洲字带三点水)。
长青:长青县部分移民迁此立村,称长青。
寿光:寿光县张氏迁此立村,称寿光屋子,简称寿光。
肥城:肥城县张氏迁此立村,称肥城屋子,简称肥城。
⑵以原籍村名为村名
如:车里、大山、驾屋、杏行、北河、营子、道口、马家、付家、王升家、坝上等。
车里:山西省云州以南乌沙卫车里镇张家胡同张氏迁此立村,
沿用原村名,称车里。
大山:无棣县大山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大山屋子,简称大山。
驾屋:寿光县驾屋村李氏、杨氏等人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驾屋。
杏行:沾化县杏行村王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杏行屋子,简称杏行。
北河:利津县皂立码头村薛广生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称薛广生屋子;后寿光县北河村部分移民迁入,沿用原村名,更名为北河。
2、以原籍村名加方位词或修饰词为村名
如:东五、北楼、邓王庄屋子、李学家屋子等。
东五:沾化县马营五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小五村;后与甜水井村合并,称新五村;再后,因该村西有西五村,更名为东五村,简称东五。
北楼:沾化县流钟乡大楼村宋氏迁此立村,因南有一村叫南大屋子,沿用原村名,称北大楼,简称北楼。
邓王庄屋子:沾化县邓王庄村张氏等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邓王庄屋子。
李学家屋子:沾化县李学家村郭氏、李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李学家屋子。
(二)本市移民
1、以原籍村名为村名
如:垦利县永安镇的牛圈村迁自广饶县丁庄镇的牛圈村、利津县盐窝镇的小街村迁自垦利县董集镇的小街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梅家村迁自垦利县胜坨镇的梅家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闫家村迁自垦利县垦利街道的闫家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毕咀村迁自利津县汀罗镇的毕咀村。
牛圈(垦利县永安镇):牛圈村(今广饶县丁庄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沿用原村名,称牛圈屋子,简称牛圈。
小街(利津县盐窝镇):小街(今垦利县董集镇)灾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小街。
梅家(河口区六合街道):梅家庄(今垦利县胜坨镇)王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梅家庄,简称梅家。
闫家(河口区六合街道):闫家(今垦利县垦利街道)刘氏迁此垦荒种地,后形成村落,沿用原村名,称闫家。
毕咀(河口区六合街道):利津县毕家咀(今利津县汀罗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毕家咀,简称毕咀。
2、原籍村名加方位等修饰字为村名
东营区六户镇的东辛集村、利津县汀罗镇的前毕村和河口区六合街道的后毕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大夹河村和小夹河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东崔村和西崔村、河口区义和镇的五一村和五二村。
东辛集(东营区六户镇):由原辛集(东营区牛庄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以与辛集相对位置得名东辛集。
前毕(利津县汀罗镇)、后毕(河口区六合街道):因利津县毕家庄(利津县利津街道)部分村民因灾迁此立村,并分前、后(南、北)两个村,分别得名前毕家庄、后毕家庄,简称前毕、后毕。
大夹河、小夹河(河口区六合街道):因利津县多个带“夹河”两字的村(利津县利津街道)村民迁此垦荒种地,形成了两个村落,并按村落大小和原藉村名,分别得名大夹河、小夹河。
东崔、西崔(河口区六合街道):利津县崔家庄(利津县利津街道)部分村民迁此垦荒,沿用原村名,形成东、西两个崔家庄,分别得名东崔家庄、西崔家庄,简称东崔、西崔。
五一、五二(河口区义和镇):利津县五股道村(利津县利津街道)张氏迁此居住,沿用原村名,称五股道,后形成两个自然村,自南向北以序数命名,称五股道一村、五股道二村,简称五一、五二。
三、村名中体现出来的黄河文化
黄河在我市境域内因摆尾改道频繁,故道多、河汊多、夹河多、河滩多、淤地多,形成的河坝多、河崖多、洼地多,村名中出现“河”、“河崖”、“坝”、“滩”、“渔”、“淤”、“夹”等字,一般与黄河相关。
(一)带“河”字的村庄名称
如:广河、顺河、西双河、双河镇、河王等。
广河:因立村时村址位于黄河入海处,河沟河汊较多,河道多变,得名光河(意为到处都是河),后演变为广河。
顺河:闫氏迁此立村,因村址建于黄河故道岸边,得名顺河。
西双河:因村址位于黄河护堤以西和黄河两条干流故道之间,得名西双河。
双河镇:因村址位于黄河故道与黄河之间,得名双河镇。
河王:王氏兄弟四人迁居原黄河故道小河旁边,得名河王屋子,简称河王。
(二)带“滩”字的村庄名称
如:扈家滩、南河滩、平子滩、西滩、南西滩等。
扈家滩:淄博区扈王庄村扈氏迁此立村,因靠近黄河河滩,得名扈家滩。
南河滩:因村址位于黄河故道南滩里,得名南河滩。
平子滩:此地原是盐滩,滩形似“瓶”,而瓶字写为“平”字得名“平子滩”;后被黄河淤漫,西滩村李氏迁此立村,村名沿用平子滩。
西滩、南西滩:有三户村民在庄科村以西的黄河滩里立村,得名西滩;后黄河决口,将坝冲为两段,位于北段坝上的居民仍称西滩,位于南段坝上的居民称南西滩。
(三)带“淤”、“坝”、“渔”、“河崖”、“夹”字的村庄名称
如:南淤、东坝、渔洼、河崖头、前夹、中夹、后夹。
南淤:村址位于黄河新淤地南侧,得名南淤。
东坝:东崔村部分村民迁至村南黄河废坝立村,得名东崔坝,简称为东坝。
渔洼:孙氏、王氏各两对兄弟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黄河泛滥积水滋生淡水鱼类,得名渔洼。
河崖头:原永安公社四村部分村民迁此黄河故道河崖头处立村,得名河崖头。
前夹、中夹、后夹:因当时此处有狭沟(沟深且窄,人称夹沟),又为黄河洼地,有存水汪子,得名夹汪,谐音夹王,后按南北方位分为前、中、后三个村,更名为前夹王、中夹王、后夹王,分别简称前夹、中夹、后夹。
四、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文化
我市历史上宗教活动比较盛行,村名中出现“寺”、“庵”、“庙”、“佛”、“殿”、“龙”、“香坊”等字,一般与宗教有关。
(一)带“寺”、“庵”字的村庄名称
如:碑寺、佛头寺、赵寺、寺上、寺前杨、道庵等。
碑寺: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牛氏迁来,因立村于一座古寺院东侧,院内有一高埤,村前又是一古河渡口,得名碑寺口,简称碑寺。
佛头寺:山西洪洞县李氏迁此一寺庙处立村,得名龙头寺;后群众在村东修庙塑佛,祈求佛祖保佑、逢凶化吉,更名为佛头寺。
赵寺: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田氏迁来皆公寺居住,取名田家庄;后来,周边十二个自然村共修皆公寺,曾改名十二杨赵社;再后来,因村内有一寺院,更名为杨赵寺,简称赵寺。
寺上:北宋时期,此地建有肇庆寺。后来,山西省洪洞县李氏迁此立村,因位于肇庆寺东侧、韩疃村西侧,得名韩疃寺,后更名为寺上。
寺前杨:杨氏迁此立村,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编为十图,得名十图杨家;后因村北建一寺庙,更名为寺前杨。
道庵:因村址以西建有一座较大寺院,道姑多,称尼姑庵,村名遂称道庵。
(二)带“庙”字的村庄名称
如:龙王庙、娘娘庙、玉皇庙、双庙、肖庙、杨庙、张庙、苏庙、封庙、高庙、甄庙、吴家庙、卜家庙、西杨庙、庙子等。
龙王庙:清雍正年间在此修龙王庙,因黄河淤漫庙址废;后来,北岭、汀河等地村民迁来立村,沿用庙名,称龙王庙。
娘娘庙:原名赵村,后村中建一座娘娘庙,并举办一年一度香火会,四乡闻名,更名为娘娘庙。
玉皇庙: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吕氏迁此立村,因村址靠近一座玉皇庙,得名玉皇庙。
双庙: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张氏迁来淄河北岸渡口处立村,以姓氏得名张家口;后来,在村中建观音老母、关老爷两座庙,遂更名为双庙。
肖庙:村民在坨子上修了一座肖圣庙,以祈求肖神保佑渔民平安,以庙得名肖圣庙村,简称肖庙。
(三)带“佛”字的村庄名称
如:卧佛、佛王、三佛殿等。
卧佛:三岔村孙氏兄弟迁居郭王庄,居三世后,又迁现址,因村址东南处有一寺院叫卧佛堂,遂称卧佛。
佛王:一村民迁此立村,因村边庙内有三尊大佛,得名佛王庄,简称佛王。
三佛殿:利津县城小东街村李氏迁此,当时村址南部有一座寺庙,内有三尊佛像而称三佛庙,得名三佛殿。
(四)带“殿”、“龙”、“香坊”等字的村庄名称
如:皇殿、道庵、龙王、九龙口、巩家香坊等。
皇殿:东昌府临清州(今聊城地区)王氏迁此荒洼处立村,并以嘉言得名王家庄科;传说当时村址前有一寺院:曾有一朝廷武官在寺内居住过一次,群众迷信此地风水好,称龙盘地,更名为皇殿。
龙王:蒲台县(已合并)赵氏迁此立村,称蒲台屋子;因大旱祈雨,于村西南角修建龙王庙一座,故更名为龙王庙子,简称龙王。
九龙口:原此地有八条自然河沟汇合于黄河故道,俗称九龙口;后来,博兴、蒲台等县村民迁此立村,得名九龙口。
巩家香坊,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巩家桥村巩氏迁来立村,因多数村民以做神香为业,得名巩家香坊。
五、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农垦文化
东营市的农垦出现在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从利津县入海之后,据统计自有记载以来,黄河每年携泥带沙新淤土地3万亩,造就了大量未被开垦的土地,这个时期移民的安置也就是来进行农业开垦的。
东营市境域一半的区域历史上为垦区,包括东营区的东部和北部、整个河口区、利津县的东部和北部、垦利县的大部区域,带“屋”或“屋子”等字的村,绝大多数始为种地屋子,后成为村落;其中垦利县的前身就是垦区。
垦利县永安镇数字一至二十八村村庄名称,都是1935年黄河在鄄城县决口,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从鲁西寿张、阳谷、东阿、东平、郓城、巨野县迁移受灾群众于此立村,以序数命名的村庄名称。
垦利县黄河口镇28个带“林”字的村庄名称,都是建国后灾民和湖区移民迁此立村,为配合林业建设而得名。
利津县陈庄镇东部(原付窝乡周边)15个村均为东平库区移民迁建新村,同时建立了新立、桥北两个乡。
利津县、垦利县、河口区三个县区以嘉言命名的村庄名称,绝大多数为垦荒移民新建立的村庄,如:胜利、和平、义合、太平、新安、永合、平安、建设、民生等等。
六、村名中体现出来的海洋文化
东营市东部和北部大多为退海之地。村名中出现“海”、“渔”、“港”、“沟”、“盐”、“灶”、“皂”、“墩”、 “坨”、“滩”、“码头”、“沧”等字,一般与海洋有关。
(一)带“海”、“渔”、“港”、“沟”字的村庄名称
如:宁海、小宁海、海星、东港、后沟、前沟、渔民等。
宁海:因倚水靠海立村,祈求安宁,得名宁海;后来,分为海东、海西两个自然村,亦统称宁海;因黄河南展,两村分迁至黄河南大坝房台上;片村名宁海废止。
小宁海:山西省洪洞县苟氏迁此建村,时因倚水靠海,经常遭受海潮侵袭,群众祈求安宁,以嘉言得名小宁海(意思是临海比较安宁)。
渔民:立村时,因村民均系渔民家属(男劳力均从事海上渔业生产,而不属本村常住村民),得名渔民。
东港:因靠近东营海港,得名东港。
前沟:因居潮道沟子村南面,得名前潮道沟子村,简称前沟。
后沟:因村建在海潮沟旁,得名潮道沟子村,后因前(南)面也形成了一个村落,得名后潮道沟子村,简称后沟。
(二)带“盐”、“灶”、“皂”、“墩”、“坨”字的村庄名称
“灶”字、“皂”、“墩”字都与“盐”字有关,部分“坨”字与盐有关。
1、带“盐”、“坨”字的村庄名称
如:盐窝、盐垛、坨上、宋坨等。
盐垛:马氏迁此立村,因西南方的食盐转运站内盐堆成垛,得名盐垛。
盐窝:山西省洪洞县季氏迁此立村,以晒盐为生,周围是盐滩,产盐在此集中外运,初称盐墩,后称盐窝。
坨上:该村村址是永阜大盐场的一个盐坨子,得名坨上。
宋坨:利津县宋家村宋氏迁此盐坨(系海滨一地势较高的土坨子,且因此地盛产食盐得名)立村,得名宋家坨子,简称宋坨。
2、带“灶”字的村庄名称
如:孔家灶、杨家灶、荆家灶、王家灶、谢家灶、灶立码头、前灶、后灶等。
孔家灶、杨家灶、荆家灶、王家灶、谢家灶:村民迁此立村,垒灶熬盐(古称熬盐者为“灶户”),以姓氏各得其村名。
灶立码头:韩家垣子(盐滩名)盐民灶户徐氏迁此立村,靠近大清河东岸居住,以后迁来的住户,多数是灶户,在大清河建立码头,得名灶立码头。
前灶:此处原有盐滩,名为盐滩大灶,后在盐滩以南立村,得名前灶子村,简称前灶。
后灶:此处原有盐滩,名为盐滩大灶,后在盐滩以北立村,得名后灶子村,简称后灶。
3、带“皂”字的村庄名称
如:皂坝头、皂户、皂户王、皂户李、皂李等。
皂坝头:此地原是盐滩,被黄河淤漫后,还残留一段灶户筑的灶坝;后来,寿光县道口村孙氏、王氏等迁于灶坝上立村,得名灶坝头,谐音皂坝头。
皂户:王岗场(盐厂)李氏迁此立村,因李姓人口兴旺,且原系皂户(煮盐之人),即定村名为灶户,后演化为皂户。
皂户王: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王氏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后因村中有三家皂户,俗称皂户王(当时官府为杜绝私盐,将灶户迁成村,名皂户屯)。
皂户李:王岗场(盐厂)垒灶煎盐的灶户李氏迁此立村,得名灶户李;后演化为皂户李。
皂李:小李家庄村(现与岔河合并)李氏迁此立村,其后裔因生活所迫,到王岗场一带垒灶煎盐,成为皂丁,向官府纳粮较少,得名灶户李,后演化为皂户李,简称皂李。
4、带“墩”字的村庄名称
如:前墩、后墩等。
前墩:此处原有三个峰火墩,南北排列;相传,在最南烽火墩处浸盐滩,得盐滩名前墩盐滩,后被黄河淤漫;后来,王家庄、汀河等村民迁此立村,沿用盐滩名前墩。
后墩:此处原有三个峰火墩,南北排列;相传,在最北烽火墩处浸盐滩,得盐滩名后墩盐滩,后被黄河淤漫;后来,广饶、寿光、博山等县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盐滩名后墩。
(三)带“滩”字的村庄名称
如:斗滩、近滩、双滩、曹家大滩等。
斗滩:据传,此地原是陈家村徐氏的盐滩,因滩形似“斗”,得名斗滩;盐滩被黄河淤漫后,陈家庄、汀河等地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村名沿用原盐滩名,得名斗滩。
近滩:现村址原是盐滩,因距丰国镇最近而得名“近滩”;后来,由汀河五村宋氏等村民迁此种地立村,初得名五村屋子,后更名为近滩。
曹家大滩:此处原为曹氏的盐滩,名曰曹家大滩,后被黄河淤漫;北岭、汀河等地的村民迁此立村,村名沿用原盐滩名,称曹家大滩。
双滩:前灶村徐氏在此办了两个盐滩,取名鸳鸯滩,后形成村落,称双滩。
(四)带“码头”、“沧”、“坨”字的村庄名称
如:南码头、北码头、李沧、刘沧、坨庄、小坨等。
南码头、北码头:因村址分别位于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的原南码头上、北码头上,分别得村名南码头、北码头。
李沧:李家桥村李氏迁来,因立村于沧海的潮水浪头所止之处,取名李家沧头,简称李沧。
刘沧:小刘庄村刘氏迁来,因立村于沧海之潮水浪头所止之处,取名刘家沧头,简称刘沧。
坨庄: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宽氏迁此立村,因当时地处沿海、地势较高(群众称坨子),故名坨坨庄,简称坨庄。
小坨:鲁西移民迁此居住,因此处有一海水冲积形成的沙丘,故称小鲁西坨村,简称小坨。
七、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古齐文化
东营境域是齐国属地,留有一些遗址,特别是与齐桓台有关,如申盟亭、伯寝台等,还有与将、相有关,这些遗址也体现在后人建立的村名中。
如:申盟亭、大桓台、西桓台、东相、西相、东秦、西秦等。
申盟亭:齐国以临淄为都时,桓公会诸侯于此亭议事,为尊王攘夷,合血为盟,得名申盟亭;后来,高儿港村刘氏迁此亭旧址立村,仍以申盟亭为村名。
大桓台: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秦氏兄弟迁来,建村于伯寝台东北侧,取名桓台(相传齐桓公曾登此台观其海,当地群众俗称桓台)。后因村西有小桓台村,改称大桓台。
西桓台: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张氏迁来,立村于桓台村西侧,得名小桓台村;后改称西桓台。
东相、西相: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宰相曾在此地居住,后形成村庄,村名相村;后来,屡经战乱,村亡;大明万历年间,本县城里宋氏迁来,在相村故址立村,仍称相村;明崇祯六年,阎李村李氏迁来,在相村东侧立村,得名小相村;后来,小相村、相村分别更名为东相村、西相村,简称东相、西村。
东秦、西秦:战国时期,齐国曾设兵营于此,其将领称秦王,故得村名秦王;后来,山西省洪洞县孙氏迁来时,此地早有孙姓居住,村名称秦王。因村中有一河相隔,居河东者称东秦、居河西者称西秦。
八、村名中体现出来的军事文化
历史上,东营市境域特别是南部境域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出现过兵圣孙武、将领綦公直和田穰苴等,发生过多次战争,留有一些军事遗址,也相应地用到了村名中。“安营扎寨”、“屯兵屯粮”、“关卡”、“岗哨”等是军事常用词语,村名中带有“营”、“寨”、“屯”、“埠”、“关”、“哨”等字,一般与军事设施有关。
(一)带“营”、“大营”字的村庄名称
如:东营、西营、东朱营、西朱营、刘营、郑营、张营、项家大营、任家大营等。
东营:因立村于战国时齐国兵营遗址东营上,取名东营。
西营:因立村于战国时齐国兵营遗址西营上,取名西营。
东朱营: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朱氏迁来古兵营遗址东侧立村,取名东朱营。
西朱营:山西省洪洞县朱氏迁来在古兵营遗址西侧立村,取名西朱营。
刘营:因刘氏立村于古兵营遗址上,得名刘营。
张营:因张氏立村于古兵营遗址上,得名张营。
郑营:因郑氏立村于古兵营遗址上,得名郑营。
王家大营、陈家大营、高家大营、项家大营、任家大营:均因立村于古兵营遗址上,以立村人姓氏而各得其村名。
(二)带“寨”、“关”字的村庄名称
如:崔寨、东寨、寨王、东关、西关等。
崔寨:唐朝军队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后来,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崔氏迁来立村,得名崔寨。
寨王: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王氏兄弟迁此立村;清末,因修筑寨墙抵捻,故有寨尔村之称;后来更名为寨尔王,简称寨王。
东寨:沧州张氏迁此立村,因座落在古兵营遗址之东,故名东寨。
西关:因立村于利津城西关处,得名西关。
东关:因立村于石辛镇(今广饶县乐安街道石村)东关处,得名东关。
(三)带“屯”、“埠”、“哨”等字的村庄名称
如:军屯、后屯、王署埠、哨头、戈武等。
军屯:明将徐达曾于此屯兵,后形成村落称军屯。
后屯:三国时南屯屯兵、北屯储粮,此处是北屯遗址,得名后屯;山西省李氏迁此立村,得名后屯。
王署埠,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渡海亲征高丽,曾于此地作驻军屯粮之所,并筑有土埠,上建宫殿王署,以作唐王行宫,取名王署埠;后来,山西省洪洞县崔、焦两姓迁来,立村于土埠南侧,仍称王署埠。
哨头: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设过岗哨,得名哨头。
戈武:传说古代有一土皇帝,率兵到此,正值过午(下午),紧接着开兵见仗,取得了胜利;后来,山西省洪洞县王氏迁此立村,由此传说得名戈武(既是“过午”的谐音,又含“挥戈斗武”之意)。
探索东营村名由来之谜(26类)
前 言
为了加强东营市的地名文化建设,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对全市1838个自然村的村庄名称由来进行了认真仔细地分类统计,共统计出26类,其中以立村人姓氏得名、嘉言得名、移民原籍得名、附近地理实体得名为多,特别是姓氏得名为最多。通过分类统计,除姓氏得名外,每类均列举五个以内的村名来历作为补充说明。这种分类,从全省、全国来讲,属首次以一个地级市为范围进行全面详细统计,一是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普及了地名知识;三是在全省、全国起到一个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目 录
一、以立村人姓氏得名
(一)以立村人姓氏加“家”、“庄”、“屋”、“屋子”、“寨”、“营”、“疃”、“宅”等表示村落的字为村名
(二)以立村人姓氏加地形或地质特点为村名
(三)以立村人姓氏加所从事行业特点得名
(四)以立村人姓氏叠加或几个较大姓氏叠加为村名
(五)以立村人姓氏加村落规模词得名
(六)以立村人姓氏得名的其他情况
二、以立村人原籍村名得名
(一)外籍移民
(二)本市移民
三、以序数词得名
(一)广饶县城一至十九村
(二)垦利县永安镇周边一至二十八村
四、以地理实体名而得名
(一)因村址所在位置而得名
(二)以邻近地理实体得名
五、以与特定地理实体的距离得名
(一)直接以距离得名
(二)以距离加方位词得名
六、以神话传说得名
七、以地片名或地段名得名
(一)以地片名得名
(二)以地段名得名
八、以事件得名
九、以原名简称得名
十、以谐音得名
(一)以嘉言谐音得名
(二)以书写方便谐音得名
(三)其他谐音得名
十一、以所从事行业得名
十二、以图制行政区划得名
十三、以地形特点得名
十四、以立村户数或村庄合并数得名
(一)直接以立村人的户数为村名
(二)直接以原村庄合并数为村名
(三)立村户数或村庄合并数加方位词得名
十五、以占地面积或种地长度得名
(一)直接以占地面积得名
(二)以种地长度得名
十六、以人名或外号得名
(一)以人名得名
(二)以人外号得名
十七、以字面含义得名
十八、以原村名演化得名
十九、以两个合并村的村名首字得名
二十、以嘉言得名
(一)根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形势得名
(二)以带“义”、“和”、“合”等表示义气、和谐、和平、合作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三)以带“兴”字表示兴旺、富裕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四)以带“新”字表示表示崭新、新生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五)其他嘉言得名
(六)以方位、规模和嘉言得名
二十一、以行业得名
二十二、以村址植物名得名
(一)以木本植物名得名
(二)以草本植物名得名
二十三、以耕种官府土地或以原土地所有者名称得名
(一)因耕种官府土地得名
(二)以原土地所有者名称得名
二十四、以军事城镇关卡或城镇驻地街道名得名
(一)以军事城镇关卡名得名
(二)以城镇驻地街道名得名
二十五、以商号名或遗址名得名
(一)以商号名得名
(二)以遗址名得名
二十六、以其他情况得名
(一)以天气现象得名
(二)以纪念人物得名
(三)以戏称得名
(四)以立村人兄弟长幼得名
(五)以保甲制度得名
(六)以历史故事中的地名得名
(七)以官职得名
(八)以动物名得名
一、以立村人姓氏得名
东营市村庄名称多数由立村人姓氏为村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立村人姓氏加“家”、“庄”、“屋”、“屋子”、“寨”、“营”、“疃”、“宅”等表示村落的字为村名
1、单姓氏村名,如:赵家、陈家、牛庄、陈庄、赵屋、王屋、于家屋子、谭家屋子、成寨、燕寨、王营、刘营、杜疃、马疃、梅宅、杨宅。
2、双姓氏村名,如:鉴马庄、王王庄(王氏两人共同立村)。
(二)以立村人姓氏加地形或地质特点为村名
1、立村人姓氏加地形特点的村名,如:门圈、宋圈、牛圈、坡程、坡韩、坡陈、李坨、刘坨、草李、草刘、崔湾、高湾、湾东刘、张家咀、毕家咀、崔家堤、张家滩、寺前杨、张铺、王岗、洼张、宋院。
2、以立村人姓氏加地质特点的村名,如:王沙、宋沙、迟沙。
(三)以立村人姓氏加所从事行业特点得名
如:宋店、油郭、打渔张、簸箕刘、银王、船王、薄窑、铁匠李、弓手刘、皮里。
(四)以立村人姓氏叠加或几个较大姓氏叠加为村名
1、双姓氏村名,如:孙路、兰赵、姜王、贾刘、武王。
2、三姓氏村名,如:吴苟李、张潘马、高赵刘。
(五)以立村人姓氏加村落规模词得名
如:大赵王庄、小赵王庄、大孙、小孙、大杨、小杨、大张、小张、大万二庄、小万二庄、大武、西小武、小宋、小刘、大牛、小王屋、小朱家屋子、小巴家、大胡。
(六)以立村人姓氏得名的其他情况
1、以立村人姓名为村名,如:王连、牟桥、黄店。
2、以立村人姓氏加方位词为村名,如:南王屋、中王屋、北王屋、南高、北高、东张、中张、西张、东商、西商、东赵、前缪、后缪、前左、后左。
3、以姓氏加嘉言得名,如:重兴李、吴家旺。
4、以多个立村人姓氏加村址周边植物名称得名,如:张枣、高柳、棘刘、柏茂张。
5、以立村人姓氏加“旺”(谐音王)字得名,这一部分村名集中在广饶县城北部、小清河以南一带。如:唐王、苏王、宋王、田王、明王等。
6、设立集市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集”字得名,如:杨集、徐集、宋集、延集、刘集、王集、董集、明集、丁家集、巴家集。
7、村内建有楼的,以立村人姓氏加“楼”字得名,如:楼李、韩楼、周楼、李楼。
8、广饶县丁庄镇位于小清河北岸道口处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道”字得名,如:刘道、缪道、尚道、王道、崔道、李道。
9、广饶县南部沿淄河两岸渡口处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口”字得名,如:吕道口、王口、禹口、冯口、闫口。
10、以立村人姓氏加地片名得名,如:大刘夹河、小刘夹河、王家夹河、宗家夹河、大李夹河、小李夹河、马家夹河、张家夹河、赵家夹河、綦家夹河。
二、以立村人原籍村名得名
东营市境内的移民安置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朝洪武(不含)以前存在的村庄为原居民,从明朝洪武开始,从外省市迁移来的居民为移民,东营市境域移民包括外省移民、省内移民、本市移民三部分。有些移民为纪念桑梓地,以原籍地名为村名。
(一)外籍移民
1、以原籍地名为村名
⑴以原籍政区名为村名
如:盐山、苍洲、长青、寿光、肥城、海丰、蒲台、博兴、索镇。
盐山:河北省盐山县刘氏迁此立村,称盐山屋子,简称盐山。
苍洲:河北省沧州一村民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称沧州屋子,渐演化称苍洲(注:洲字带三点水)。
长青:长青县部分移民迁此立村,称长青。
寿光:寿光县张氏迁此立村,称寿光屋子,简称寿光。
肥城:肥城县张氏迁此立村,称肥城屋子,简称肥城。
⑵以原籍村名为村名
如:车里、大山、驾屋、杏行、北河、营子、道口、马家、付家、王升家、坝上。
车里:山西省云州以南乌沙卫车里镇张家胡同张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车里。
大山:无棣县大山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大山屋子,简称大山。
驾屋:寿光县驾屋村李氏、杨氏等人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驾屋。
杏行:沾化县杏行村王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杏行屋子,简称杏行。
北河:利津县皂立码头村薛广生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称薛广生屋子;后寿光县北河村部分移民迁入,沿用原村名,更名为北河。
2、以原籍村名加方位词或修饰词为村名
如:东五、北楼、邓王庄屋子、李学家屋子。
东五:沾化县马营五村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小五村;后与甜水井村合并,称新五村;再后,因该村西有西五村,更名为东五村,简称东五。
北楼:沾化县流钟乡大楼村宋氏迁此立村,因南有一村叫南大屋子,沿用原村名,称北大楼,简称北楼。
邓王庄屋子:沾化县邓王庄村张氏等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邓王庄屋子。
李学家屋子:沾化县李学家村郭氏、李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李学家屋子。
(二)本市移民
1、以原籍村名为村名
如:垦利县永安镇的牛圈村迁自广饶县丁庄镇的牛圈村、利津县盐窝镇的小街村迁自垦利县董集镇的小街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梅家村迁自垦利县胜坨镇的梅家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闫家村迁自垦利县垦利街道的闫家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毕咀村迁自利津县汀罗镇的毕咀村。
牛圈(垦利县永安镇):牛圈村(今广饶县丁庄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沿用原村名,称牛圈屋子,简称牛圈。
小街(利津县盐窝镇):小街(今垦利县董集镇)灾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小街。
梅家(河口区六合街道):梅家庄(今垦利县胜坨镇)王氏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梅家庄,简称梅家。
闫家(河口区六合街道):闫家(今垦利县垦利街道)刘氏迁此垦荒种地,后形成村落,沿用原村名,称闫家。
毕咀(河口区六合街道):利津县毕家咀(今利津县汀罗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沿用原村名,称毕家咀,简称毕咀。
2、原籍村名加方位等修饰字为村名
如:东营区六户镇的东辛集村、利津县汀罗镇的前毕村和河口区六合街道的后毕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大夹河村和小夹河村、河口区六合街道的东崔村和西崔村、河口区义和镇的五一村和五二村。
东辛集(东营区六户镇):由原辛集(东营区牛庄镇)部分村民迁此立村,以与辛集相对位置得名东辛集。
前毕(利津县汀罗镇)、后毕(河口区六合街道):因利津县毕家庄(利津县利津街道)部分村民因灾迁此立村,并分前、后(南、北)两个村,分别得名前毕家庄、后毕家庄,简称前毕、后毕。
大夹河、小夹河(河口区六合街道):因利津县多个带“夹河”两字的村(利津县利津街道)村民迁此垦荒种地,形成了两个村落,并按村落大小和原藉村名,分别得名大夹河、小夹河。
东崔、西崔(河口区六合街道):利津县崔家庄(利津县利津街道)部分村民迁此垦荒,沿用原村名,形成东、西两个崔家庄,分别得名东崔家庄、西崔家庄,简称东崔、西崔。
五一、五二(河口区义和镇):利津县五股道村(利津县利津街道)张氏迁此居住,沿用原村名,称五股道,后形成两个自然村,自南向北以序数命名,称五股道一村、五股道二村,简称五一、五二。
三、以序数词得名
(一)广饶县城一至十九村
广饶县城区有城里、西关两个大的自然村,为方便管理,统一以序数词命名了19个行政村,其中城里为一至八村,西关为九至十八村。
(二)垦利县永安镇周边一至二十八村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从鲁西寿张、阳谷、东阿、东平、郓城、巨野县迁移灾民于此立村,以序数统一命名为一至二十八村。随着村落的扩大,有的村分为两个行政村,按方位或分支情况加修饰语得名,如:三村分为东三、西三两个村,七村分为前七、后七两个村,十五村分为老十五、新十五两个村,二十三村分为南二十三、北二十三两个村等
四、以地理实体名而得名
(一)因村址所在位置而得名
如:青边岭、大码头、小码头、河崖头、中心。
青边岭:黄河流经此地,东岸有一个很长的土岭,岭上长满青草,人称青边岭;后来在此种地村民定居岭上,得名青边岭。
大码头、小码头:山西省洪洞县常氏、马氏迁此分别立村;当时,村西有一条大河,村东一片湖泊,是停靠船只的码头;分别得村名大码头、小码头。
河崖头:原永安公社四村部分村民迁此黄河故道河崖头处立村,得村名河崖头。
中心:因在乡的中心位置而更名为中心村。
(二)以邻近地理实体得名
1、直接以地理实体名名得名
如:盐垛、大湾、十字井、六股路、芦清沟、岔河、大学堂、东港、石门、官屋、大王桥、沙台崖、沟头、黄坵、灰堆、淄河店、石碑、古河道。
盐垛:马氏迁此立村,因村址西南食盐转运站内盐堆成垛,得名盐垛。
大湾:利津县张氏迁此居住,因宅前有一大湾,得名大湾。
十字井:因村址位于十字井附近,得名十字井。
六股路:因立村于六条路汇合交叉处,得名六股路。
芦清沟:寿光县部分村民迁此垦荒种地,因处芦清沟(河名)东侧,得名芦清沟。
2、以邻近地理实体名加方位词得名
如:东水磨、西水磨、东河口、西河口、南成口、北成口、南堤口、北堤口、南岭、北岭、堐东、堐西、东卧石、西卧石、北卧石、东寨、北台子、南洼、南汪。
南岭、北岭:分别在土岭子南侧、北侧立村,得名南岭子、北岭子,简称南岭、北岭。
东卧石、西卧石、北卧石:有一古道河,河道中有一卧石,上刻“东、西、南、北”四个大字,按立村于卧石的方位,各得其村名。
北台子:沾化县王吉迁此立村,称王吉屋子;后来,因村南有一土台子,更名为北台子。
南洼:山西洪洞县张氏兄弟迁来立村,因处荒洼,由此向北人烟稀少,得名南洼。
堐东、堐西:寿光县河套村王氏、道口村王氏分别迁于一条故河道东堐、西堐居住,分别得名东王家堐子村、西王家堐子村,简称堐东、堐西。
五、以与特定地理实体的距离得名
(一)直接以距离得名
如:三里、八里、三里庄、八里庄、十里堡。
三里(史口镇):立村时因距黄河有三里之遥,得名三里。
三里(乐安街道):因与周围秦王村、何家村、草桥村各三里之远,得名三里。
八里(郝家镇):傅氏迁此建村,因村距史口八华里,得名八里。
三里庄(利津县):因距县城三里,得名三里庄。
十里堡:因距离县城十里之遥,得名十里堡。
(二)以距离加方位词得名
如:南三里、东三里。
南三里:因立村于县城以南三里处,得名南三里。
东三里:因立村于县城以东三里处,得名东三里。
六、以神话传说得名
如:哨头、神树、龙居、皇殿、戈武、老岭。
哨头:因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设过岗哨,得名哨头。
神树:因传说立村时西坡有一参天古槐有树无影,得名神树坡,简称神树。
龙居:因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微服潜寓村北玄武庙,世人称宋太祖为真龙天子,得名龙居店,简称龙居。
皇殿:王氏迁此荒洼处立村,并以嘉言得名王家庄科;传说当时村址前有一寺院:曾有一朝廷武官在寺内居住过一次,群众迷信此地风水好,称龙盘地,更名为皇殿。
戈武:传说古代有一土皇帝,率兵到此,正值过午(下午),紧接着开兵见仗,取得了胜利;后来,山西省洪洞县王氏迁此立村,由此传说得名戈武(既是“过午”的谐音,又含“挥戈斗武”之意)。
老岭:因传说此地原是海上土岭,水鸟栖息,因大水鸟“鹄”常在岭上,得名老鹄岭,简称老岭。
七、以地片名或地段名得名
(一)以地片名得名
如:二十四顷、九十六户、望参门、一百零八亩、十方里、大广子。
二十四顷:多姓村民迁此二十四顷地片上立村,得名二十四顷。
九十六户:此地有2456亩为广饶县第八区牛庄一带96户村民分领,得地片名九十六户;后来,沾化县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得名九十六户。
西望参、中望参、东望参、南望参门、小望参:唐太宗东征高丽,夜间迷向,望参而行,故得地片名望参门,立村时根据相对方位和规模加以区别。
一百零八亩:寿光县泊子村王氏、张氏等八户村民迁此一百零八亩(地片名)田地处建村,得名一百零八亩。
十方里:王岗村20多户村民迁此十方里(地片名。原系广饶县中学的学田地,有5400亩,计十方里耕地故名)立村,得名十方里。
(二)以地段名得名
如:头段、二段、四段、四扣、六扣、丈余、五顷、七顷、北八顷、三顷三、四顷四。
头段:大十六户村的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当时把东西长、南北宽的一大片土地分为五段,该村建在第一段上,取名头段。
四扣:六扣,因村址分别位于四扣、六扣地段上,得名四扣、六扣。
丈余:王氏迁至丈量土地的剩余地段上定居,得名余丈屋子,简称余丈。
五顷,因村址位于南五顷地段上,称南五顷,简称五顷。
北八顷,垦利县李氏迁于北八顷地段上立村,称北八顷。
八、以事件得名
如:三贤、三泉、寨王、李坝、耿井、龙泉、一顷六、郭局、灾民屋子。
三贤: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赵氏迁此立村,因修三义庙(刘备、关公、张飞),得村名三贤。
三泉:杨宝顺迁此居住,得名杨宝顺屋子;贾成友迁往附近居住,得名贾成友屋子;两个屋子连接一起,共同挖土井一口,井内泉源三股,遂改村名为三泉。
寨王:因修筑寨墙得名寨尔王,简称寨王。
李坝:沾化县李氏迁此筑坝占地,得名李家坝,简称李坝。
耿井:耿氏迁此立村,因位于退海之地,打出一甜水井,实属罕见,得名耿家井,简称耿井。
九、以原名简称得名
这里的简称与原名从字面上讲,区别很大,仅从字面上讲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马家村全称桑竹马家村、宋孟村全称宋孟五股道村、南苏村全称南苏秦河村、北苏村全称北苏秦河村、宝一村全称宝三一村、宝二村全称宝三二村、六村全称二十六村、七村全称二十七村、元里村全称三元里村、张草村全称张家草场村、小坨村全称小鲁西坨村、小河村原名小河子崖村、三角村全称三角湾村。
马家: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桑、竹、马三氏迁此立村,得名桑竹马家,简称马家。
宋孟:前宋五股道、后宋五股道、孟家五股道三个小村合并,名为宋孟五股道村,简称宋孟。
南苏、北苏:该地原有一条自然河沟,名曰苏秦河;立村时,村名沿用苏秦河,后发展成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称南苏秦河、北苏秦河,简称南苏、北苏。
宝一、宝二:利津县王宝三迁此居住,称王宝三屋子;赵英南迁至王宝三屋子附近居住,称赵英南屋子;后来,两村连为一村,统称王宝三屋子;再后来,自南向北以序数命名分为两个村,得名宝三一村、宝三二村,分别简称宝一、宝二。
六村、七村: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移灾民到此立村,统一以序数命名为二十六村、二十七村,后分别简称六村、七村。
十、以谐音得名
(一)以嘉言谐音得名
如:守义村原名兽医村、都福李村原名豆腐李村、官增王村原名罐子王村、芬李村原名分李村、玛琅村全名玛琅周村原名马栏周村、小张村原名小帐村、三合村原名三河村、张郭村原名张阁村、梧村原名五村、同合村原名同河村。
守义:李氏迁此立村,因给牧畜看病,得名兽医村,因兽医与守义同音,称守义。
都福李村:李氏迁此立村,以做豆腐为生,得名豆腐李,谐音称都福李。
官增王:王氏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后村民以烧罐子窑为业,更名为罐子王,谐音称官增王。
芬李: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李氏兄弟三人迁来立村,后兄弟分散各地,得村名分李,后演化为芬李。
玛琅:因周氏立村时有马栏,得名马栏周,谐音玛琅周,简称玛琅。
(二)以书写方便谐音得名
如:于林村原名榆林村、陈官村原名陈馆村、黄店村原名皇殿村、中古店村原名中鼓店村、小牟里村原名小牡蛎村、辛桥村原名新桥村、二吕村原名二闾村、义林村原名益林村、赵家南西村原名赵家南席村。
于林:郭氏立村时近处有一条沟,两岸榆树成阴,村民沿沟居住,得名榆林,谐音更名为于林。
陈官: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张氏迁此立村,村名原系陈姓在此开饭馆而得名陈馆,谐音称陈官。
黄店: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徐氏迁此立村,因村东北隅有一寺院,人称玉皇殿,得名皇殿,后谐音黄店。
中古店:此地原是黄河冲积的沙岗高地,而得地片名大起鼓;后无棣县梁氏等人迁此立村,得名大山屋子;因位于交通要道,设店于高处,得名中鼓店,谐音中古店。
小牟里:该地是大清河的入海口(后为黄河入海口),因滩涂牡蛎成堆,故名牡蛎咀(地片名);后被黄河淤漫,在此地建两个村,得名大牡蛎(今属沾化县)和小牡蛎,小牡蛎谐音为小牟里。
(三)其他谐音得名
如:刘王村原名留王村、二甲张村原名二佳张村、公司村全名北公司村原名北公私村、友林村原名有林村、大英村全名大英铺村原名打雁铺村、新林村原名辛林村、胜林村原名盛林村、左家村原名左贾村、培李村原名佩李村、大牟村村全名大牟里原名大亩里村、彩家庄村原名蔡家庄村。
刘王: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付、王二氏迁此立村,因付氏家势大,取名付家庄;后绝付留王,改村名为留王,后以谐音称刘王。
二甲张:张氏迁此立村,其二子皆才貌出众,人称二佳子,得村名二佳张,谐音二甲张。
公司:河南省范县部分村民来此垦荒种地,当时此处已有耕地,称为公家地;以后个人的开荒地,叫私人地,得名公私地屋子;随后又有人迁入村南开荒,出现了南、北两个公私地屋子,称北公私,谐音为北公司,简称公司。
友林:下镇、永安等地部分村民迁此开荒种地立村,因村址处有天然树林,得名有林,后演变为友林。
大英:有一伙打雁人在此以草作铺住过一年,称打雁铺,后来利津县张氏迁此立村,仍名打雁铺,后谐音为大英铺,简称大英。
十一、以所从事行业得名
如:油坊、香坊、牧场、红盆、东北坞、大店、南店、北店。
油坊:山西省洪洞县李氏迁此立村,以开油坊为业,得名油坊。
香坊:卞氏迁此立村,因村中有两处香油作坊,得名香坊。
牧场:梁山县孙氏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得名老孙屋子;后以牧为主,更名牧场。
红盆:张氏迁来此立村,得名东张庄;后以烧红陶盆为业,更名红盆。
大店、南店、北店:均因行人开店而按村落规模或方位,得名大店、南店、北店。
十二、以图制行政区划得名
如:四图、十三图、十五图、十八图。
四图: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赵氏兄弟两人与当地一赵姓古户共同立村。“图”是旧时区划单位,原蒲台县由渔河塘开始为一图,一直到十八图。该村排列第四,得名四图。
十三图:张氏迁此立村,因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编为十三图,得名十三图
十五图:杨氏迁此立村,得名杨家。后来,因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更名为十五图杨家,简称十五图。
十八图:山西省洪洞县张氏迁此立村,得名张家;清系蒲台县十八图驻地,遂更名为十八图。
十三、以地形特点得名
如:斜里、圈子、道岔、三岔、坨子、央上、围子、草洼子。
斜里:寿光县张氏迁此立村,因座落在由东北向西南变曲的土坝南侧,房屋东南斜向,得名斜里坝,简称斜里。
圈子:讳氏迁此立村,因淄河从村东来,绕村前向西北流去形成一个椅子圈形,以地形得名圈子。
道岔:宋氏迁此立村,因村内有南北道三股,东西道两股,形成叉道,得名道岔。
三岔:有三股大道在村中形成三岔路口,得名三岔。
坨子:崔氏迁此立村,因地形似坨子,得名崔家窝坨,后更名为坨子。
十四、以立村户数或村庄合并数得名
(一)直接以立村人的户数为村名
如:九户、十六户、十八户、三十八户、四十三户、六十户、八十八户、三合庄。
九户:佐王村九户村民迁此立村,得名九户。
十六户:山西洪洞县十六户村民迁此立村,同时又是十六个姓氏,得名十六户
十八户:利津县董王庄村(今老董)十八户村民迁此立村,得名十八户。
三十八户:梁山县有三十八户移民迁此立村,得名三十八户。
三合庄:沾化县王氏、贾氏和寿光县王氏迁此立村,得名三合庄。
(二)直接以原村庄合并数为村名
村名中一般有“合”、“庄”等字,如:双合、三合、四合、六合、五庄。
双合:台子李、南杨家两村合并,得名双合。
三合:因王姓、朱姓、高姓等村民分管头扣、二扣、三扣的土地,并合建房屋居住,取名高王庄;后逐渐有逃荒家庭落户于此,三地居民合并,得名三合。
四合:永安屋子、四村屋子及附近一些种地屋子四部分合为一村,得名四合。
六合:因六个被水淹没的村,合并一处,另立新村,得名六合。
五庄:部分村民分别从利津县傅家窝、大田家、大张家、宋家码头、董家五个村庄聚迁此地立村,得名五庄。
(三)立村户数或村庄合并数加方位词得名
如:东六合、西五。
东六合:大王家屋子、高局子、小局子、大奇古、小奇古、赵家屋子六个村庄合并为一个村,得名六合;本村居东,为区别南六合、北六合,称东六合。
西五: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共设五个村,得名五村;后因该村位于西部,更名为西五。
十五、以占地面积或种地长度得名
(一)直接以占地面积得名
如:三顷、四顷二、六顷、六顷五、八顷、九顷。
三顷:青城县薛氏迁此立村,占地三顷,得名青城坝,后称三顷。
四顷二:沾化县李氏迁此立村,占地四顷二十亩,得名四顷二。
六顷:尚氏迁此立村,领地六顷,后移民渐多,形成村落,得名六顷。
六顷五:沾化县吴氏迁此居住,占地六顷五十亩,得名六顷五。
八顷:郭局村吴氏迁此立村,因此处土地南北各801亩,得名八顷。
(二)以种地长度得名
如:六百步、一千二。
六百步:寿光县道口村王氏、齐氏等村民迁此立村,所种土地长六百步,得名六百步。
一千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此安置老残士兵,开荒种地,种地长一千二百步,得名一千二。
十六、以人名或外号得名
(一)以人名得名
如:公茂、顺兴、寿山。
公茂:周公茂迁此立村,开烟房字号公茂,得名公茂屋子,简称公茂。
顺兴:因黄河泛滥,辛庄村刘顺兴等部分村民迁居坝上,群众祈求平安,便取姓刘的字号顺兴名庄。
寿山:因村址位于土坝的北侧,故以村南土坝得名南坝子;民国时期,武春岭(字寿山)当伪村长,以其字更名为寿山。
(二)以人外号得名
如:丁坊、刘管斗。
丁坊: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丁氏迁此立村,得名丁家庄;清朝时期,该村有一个在沾化县刑坊干事的人,人们称他为丁家刑坊,村名也逐渐演化为丁家刑坊、丁家坊,简称丁坊。
刘管斗:山西洪洞县刘氏在此落居,得名刘家屋子;后来,农户聚居形成村落,改名刘家庄子;清同治末年,官府斗官管理粮食市场计量标准,本村刘德等任斗官,掌管四周集市官斗而扬名,村名改称刘官斗。
十七、以字面含义得名
如:新户就是新迁之户、补户就是后补之户、花台就是长满花的高台、移民就是迁移来的村民、买河就是买来的河、郭明田就是郭明家的田地、菜园就是种菜的园子、果园就是种果树的园子。
新户,沾化县孙千户村部分村民迁此垦荒种地居住,人称孙迁户;后有新户不断迁入,村子逐渐强大,改名为新迁户,简称新户。
补户,利津县左家庄六户村民迁至左家庄东北建村,因建村时间晚于左家庄,而且家境贫寒,未入住左家庄,而是左家庄后补之户,得村名补户。
花台,宁海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此地地势高,生长花树,得名花台。
移民,鲁西一带移民迁此立村,得名移民村。
买河,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于此,有九户人家在古河道西岸立村,后河水改道,有一富户买下故河道,得河名买河,村名亦更为买河。
十八、以原村名演化得名
如:花官村原名花果庄村、太和村原名泰河村、王永槐村原名王有怀桥村、双义河村原名双叉河村、大门张村原名打磨张村、老鸦村全称老鸦嘴村原名老崖嘴村、北于村原名北渔洼村、黄路台村原名皇楼台村。
花官:山西省洪洞县王氏兄弟迁来,立村于一果树园北侧,春花秋果,取名花果庄,演变为花官。
太和: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李氏兄弟迁来,靠近泰河岸居住,得村名泰河,演变为太和。
王永槐:王有怀迁来三柳沟庄居住,后阳河改道建桥一座,称王有怀桥,演变为王永槐。
双义河:梁山、阳谷等县村民迁此一叉河沟处立村,得名双叉河,演变为双义河。
大门张:张姓立村得名张家庄,后因张姓打磨的石匠多,村名渐称打磨张,演变为大门张。
十九、以两个合并村的村名首字得名
如:杨柳、田门、刁炉、鞠刘、崔范。
杨柳:杨沟崖、柳树坡两村合并,得名杨柳。
田门:田家庄、门家庄两村合并,得名田门。
刁炉:刁家桥、炉房两村合并,得名刁炉。
鞠刘:鞠家、刘家两村合并,得名鞠刘。
崔范:崔家庄、范家庄的部分村民迁此共同立村,得名崔范。
二十、以嘉言得名
(一)根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形势得名
如:立新、红卫、前进、东升、卫东。
立新,由义和村更名,取破旧立新之意。
红卫,由神树坡更名。
前进,由李佛院更名。
东升,因立村时东有一古庙而得名陈家庙,后更名为东升。
卫东,部分村民从围子迁此立村,得名卫东。
(二)以带“义”、“和”、“合”等表示义气、和谐、和平、合作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如:义和、仁义、中义、和平、联合、胜合、新合、永安。
义和:沾化县李氏等到此开荒种地,后又有寿光、利津等地村民迁入,因住户增多,取和睦团结之意,立村名义和庄,简称义和。
仁义:高家井、耿家屋子、刘玉保屋子合并为一村,取名仁义。
和平:沾化县黄升店村王氏来此占地,因王家堂号“裕茂”,故取名裕茂屋子,后更名和平村。
新合:毕氏迁此居住,称毕家屋子;后有部分村民迁此重新组建新村,为表示团结,更名为新合。
永安:山东省政府从鲁西迁民编组于此开荒种地立村,因第八大组驻此,故名八大组,后以嘉言更名为永安镇,简称永安。
(三)以带“兴”字表示兴旺、富裕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如:兴隆、兴华、新兴、合兴、广兴、仁兴、同兴、民丰、裕民。
兴隆:西麻王村刘氏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得名刘家屋子,后更名为兴隆。
新兴:寿光县常经和迁此立村,始种地屋子,得名常经和屋子,后更名为新兴。
同兴:寿光县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得名荆条垛;后改称杨家卧铺;再后更名为同兴。
民丰:博兴县薛家村数十户村民迁此立村,得名薛家屋子,后更名为民丰。
裕民:靳氏在此立局子养兵护院,得名靳家局子,后建乡时更名为裕民。
(四)以带“新”字表示表示崭新、新生等含义的字词得名
如:新立、新建、新农、新安、新民、新胜、新生、维新。
新立:部分村民从中张、闫家等村迁此立村,因系新立村,得名新立。
新建:部分村民从东张迁此立村,因系新建村,得名新建。
新安:因受水灾,部分居民迁此重建村,因是新安家园,命名为新安。
新民:杨召荣等三户村民迁此立村,得名杨召荣屋子;后村民增多,因系新安居民,得名新民。
新胜:因立村前此地为公共牧羊场,得名牧羊公场村,后更名为新胜。
(五)其他嘉言得名
如:民生、德民、胜利、友谊、儒林、双星、双泉、福寿、康宁、光前、裕后、全胜、建设。
民生:王氏迁此立村,因其排行第十,得名王老十屋子;后又有部分移民安置于此,更名为民生。
德民:利津县常氏迁此定居,称常家屋子,后取居民有德之意,称德民屋子,简称德民。
胜利:蒲台县的几户村民迁此居住,得名蒲台屋子,后更名胜利。
友谊:沾化县杨氏迁此居住,做饭挖灶时,挖出一驴头,称此地为驴头,村取地之名,称为驴头村,后更名为友谊。
儒林:村里办学堂,希望后代人才层出不穷,得名儒林。
(六)以方位、规模和嘉言得名
如:东兴隆、西兴隆、南太平、北太平、东兆丰、西兆丰、大义兴、小义兴。
东兴隆:寿光县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并经营烧窑业,因在东张东,得名东窑;后村增大,故以方位嘉言更名为东兴隆。
西兴隆:杨家村(因黄河水泛滥解体而注销)部分村民迁此一烧砖土窑处立村,因在东张以东,得名东窑。后村增大,以嘉言更名为兴隆;因在东兴隆西南,更名西兴隆。
南太平:沾化县来刘家村李氏迁此定居,称来刘家屋子;后来,八路军在此住过,当时居民过了一段太平安乐的日子,更名太平;因村北有一村为北太平,改称南太平。
北太平:因土地多为马姓占有,称马家屋子;后来,农民过上了幸福太平的好日子,因村南已有太平,更名为北太平。
大义兴、小义兴:多姓村民迁此立两个村,因地处黄河故道南坝崖头上,均得名大河崖屋子;后以嘉言更名为义兴村,并按村落规模分为大义兴、小义兴。
二十一、以行业得名
垦利县黄河口镇有以林业发展得名的村庄二十八个,均带“林”字。
如:建林、富林、丰林、兴林、永林、青林、利林、广林、护林、保林。
建林:鲁西梁山、阳谷等县部分村民迁此多天然树林处立村,取建设林区之意,得名建林。
富林:鲁西梁山、阳谷等县部分村民迁此多天然树林处立村,取富有林木之意,得名富林。
丰林:鲁西梁山、阳谷等县部分村民迁此多天然树林处立村,取丰产树林之意,得名丰林。
兴林:鲁西梁山、阳谷等县部分村民迁此多林处建村,取林业兴旺之意,得名兴林。
永林,鲁西梁山、阳谷等县部分村民迁此立村,时因以林业生产为主,取永远发展林业生产之意,得名永林。
二十二、以村址植物名得名
(一)以木本植物名得名
如:榆林、梨园、大桑科、三柳、林子、前榆、荆条岭。
榆林:山西省洪洞县张氏迁此,靠近榆树林立村,得名榆林。
梨园:安里村贾氏迁至村前梨树园立村,得名梨园子,简称梨园。
大桑科: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燕氏迁来立村,因当地桑树林甚多,得名桑科,后更名为大桑科。
三柳:孙氏迁此立村,以三株柳树,得名三柳。
林子: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张氏迁此立村,时因居地周围树木繁生成林,得名林子。
(二)以草本植物名得名
如:稻庄、芦山、草场。
稻庄:孙氏迁此立村,因在此地种植水稻,得名稻庄。
芦山:明氏迁此,在黄河东岸种地,称明家屋子;后黄河改道,此地形成肥沃土壤,芦苇茂盛,芦根结成疙瘩,人称此村为芦苫疙瘩,后称芦苫头,简称芦苫,谐音芦山。
草场:因立村时为放牧草场,得名草场村。
二十三、以耕种官府土地或以原土地所有者名称得名
(一)因耕种官府土地得名
如:蒋官、李官、小官庄。
蒋官:广饶县城蒋氏迁此立村,因耕种官府直辖的田庄土地,得名蒋家官庄,简称蒋官。
李官:李家桥村李氏迁此立村,因耕种官府直辖的田庄土地,得名李家官庄,简称李官。
小官庄:因耕种官府直辖的田庄土地,纳粮较少,时称官庄,因该村户数人数较少,得名小官庄。
(二)以原土地所有者名称得名
如:二十师、惠鲁。
二十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二十师撤走,其军管地的佃农建村,得名二十师。
惠鲁: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惠鲁学团撤走后,其纳租田地归其佃农所有,佃农建村,得名惠鲁。
二十四、以军事城镇关卡或城镇驻地街道名得名
(一)以军事城镇关卡名得名
如:东关、西关、前关。
东关(利津县):因立村于利津县城东关,得村名东关。
东关(广饶县):因立村于石辛镇(现广饶县乐安街道石村)东关,得村名东关。
西关:因立村于利津县城西关,得村名西关。
前关:山西洪洞县崔氏、姚氏迁此立村,因位于铁门关前面,得名前关。
(二)以城镇驻地街道名得名
如:利津县城旧城区的大北街、后北街、前北街、东街、东南街、西南街、西街等。
二十五、以商号名或遗址名得名
(一)以商号名得名
如:中合堂、福祥、协胜。
中合堂:利津县“中合堂”号在此占地,后利津县董氏、无棣县傅氏迁此居住,得名中合堂。
福祥:胡氏迁此种地,并设油坊,其商号称”福祥”,得名福祥屋子,简称福祥。
协胜:有号称“协胜永”的商家在此占地盖房,得村名协胜永,简称协胜。
(二)以遗址名得名
如:阜城店、晋王、苏家、东营、西营、军屯、后屯。
阜城店:因立村在古阜城店村的遗址上,得名阜城店。
晋王:因立村在古晋王村的遗址上,得名晋王。
苏家:因崔氏立村在苏姓遗址上,得名苏家。
东营、西营:因分别立村于战国时齐国兵营遗址东营上、西营上,得名东营、西营。
后屯:三国时南屯屯兵、北屯储粮,此处是北屯遗址,得名后屯;山西省李氏迁此立村,得名后屯。
二十六、以其他情况得名
(一)以天气现象得名
大务: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盖氏迁此立村,盖屋时,正逢下大雾,得村名大雾头,后演化为大务头,简称大务。
(二)以纪念人物得名
曹店:李氏迁此居住,受到原住户曹氏夫妇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博得众人称赞,后人纪念曹氏夫妇,得名曹家店,简称曹店。
(三)以戏称得名
坡楼:因村人建楼未成,雨淋楼塌,人们戏称为破楼村,后演化为坡楼。
(四)以立村人兄弟长幼得名
大许、小许:兄所立村庄得名大许村、弟所立村庄得名小许村。
(五)以保甲制度得名
五甲王:清朝推行保甲制度,十五户为一甲,该村共七十五户,正合五甲;遂得名五甲王。
(六)以历史故事中的地名得名
集贤:刘春芳迁此立村,称刘春芳屋子,又称刘家屋子;后来,寿光县钟家村钟姓人家陆续迁来,其利用先辈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历史故事中的集贤村,改刘家屋子为集贤村。
(七)以官职得名
都府李:明洪武初年,山西省洪洞县李克勤迁来立村;因其在元末曾任江南道台,道台与都督官衔相仿,且都督二字比道台二字雅赏,为了炫耀自己,取村名为都府李,意为李都督的家府。
(八)以动物名得名
李鹊:山西省洪洞县李氏迁来靠近一片树林立村,村内喜鹊很多,取其吉祥,得名李鹊。
燕儿:山西省洪洞县马、董、宋三姓迁来,其中一户在一南北大碱岭西侧居住(现村址),年余屋顶筑有一燕窝,被董姓两个顽童戳落,致使小燕安详成长,巧遇年丰家兴,时人闻知该户拯燕带来家兴,便迁来合居,众云村名燕二口,后演化为燕儿口,简称燕儿。
(东营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