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颜真卿画像 |
 |
颜杲卿、颜真卿雕塑 |
 |
今诸满“孝悌里”牌楼 |
正月初五,响晴天。寒风裹着阳光,天空蓝得浓郁。驱车前往临沂市区西北五十里的兰山区方城镇,寻找慕名已久的古老村落——诸满。村子在蒙阳腹地上延展开来,逐渐铺满金雀、银雀两山前的冲积扇。山溪纵流,阡陌交通,土肥地沃,这里便是琅琊颜氏的起源地。
村北牌楼面西而立,上书三个大字:孝悌里。昔日的孝悌里,历经千年演变,如今已成为六个自然村聚集起的诸满村。村中虽无一家颜姓,但说起村子中心地带的颜鲁公旧宅遗址,村里老人纷纷凑来介绍:“这里是义仓,老颜家的粮仓,是赈济穷人的地方。”
虽然今天的诸满人没有得到“老颜家”接济,但他们的祖先却可能依靠义仓得活。“老颜家”与诸满村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在史书中历历可查,在今人的言表中,也留下抹不去的痕迹。
扎根琅琊孝悌传
既然村名为“诸满”,为何村北牌楼上写着“孝悌里”,且面西而立?这还要追溯到“老颜家”在曲阜的根脉。据诸满村史研究者庄纪光介绍,春秋时,颜氏为鲁国望族,颜氏一世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战国至东汉末700多年间,颜氏后裔人丁并不兴旺,自颜回至22代均为单传。
到23代有子颜斐、颜盛。颜斐生二子,但都无后。颜盛则在青州刺史改往徐州刺史赴任时,路过今天诸满一带,看中蒙山前这片沃土,便举家从曲阜迁来定居。正如诸满村名碑记载,颜盛自鲁迁居于此,代传孝恭,因号其居孝悌里。孝悌文化自此扎根,而颜盛曾孙颜含则为“孝悌里”之名更添亮堂。
相传,颜含少时,其兄颜畿生病,逝于医家,家人迎丧。归途中,忽遇招魂旗缠树不开,领丧人跌倒在地,而颜畿则在棺材中开口说话:“我命不该死,只是服药太多,伤害了五脏,还能复活,千万别葬我!”家里人都想打开棺材看看,父亲颜默不许。
年幼的颜含对父母说:“不寻常的事,古来有之,开不开棺材,痛苦一样大,为什么不打开看看?”父母信其言,令人开棺,果真气息微存。颜畿长期卧床不能言语,家人侍养颇为疲倦,而颜含却放弃一切事务,辛勤侍护,数年如一日。就连骄横的江南富豪石崇听说后,也十分敬佩,特赠“甘旨”以表敬意。
颜畿死后,颜含的二嫂樊氏患病失明。为给嫂子治病,颜含请医生来开药方,需要用蚦蛇胆做药引。可去哪找蚦蛇胆,颜含为此忧虑多日。无巧不成书。有一天,他独自坐着,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童子,把一只青袋给了他。他把青袋打开来一看,正是访求不着的蚦蛇胆。青衣童子走出门口,变成一只青鸟飞去。他嫂嫂的眼睛才得复明。
青鸟飞去,而颜含为侍养父母兄弟,13年足不出户。虽以“孝悌”举孝廉,却不赴任。待父母、两兄全部去世,他才出门为官。公元307年,颜含随琅琊王司马睿过长江,徙居建邺(今南京)之长干里。
颜含兄弟3人,排行第三,因双兄早亡无传,成为颜氏大宗。颜含传9世至颜之推,颜之推入长安,成为关中颜氏始祖。“史书记载颜含为华县人,是因为汉代孝悌里属华县,县城旧址在今天诸满村东南3里外的华城村。”庄纪光介绍道,颜氏后人颜师古、颜杲卿、颜真卿都自称是“琅琊临沂人”,是因华县废后,孝悌里一带曾隶属古临沂县的缘故。
回流重修鲁公庙
颜含随琅琊王过江,颜氏足迹也开始跨江越水。颜之推八世孙颜旻率族人回归东鲁,颜旻长孙颜文威隐于峄山,后长子颜承祐由峄山迁回曲阜故里定居。而对于孝悌里来说,也迎来了颜氏的一次“回流”。
据清《颜氏族谱》记载:颜氏第40代颜真卿,41代颜硕,42代颜琮,43代颜宏式。唐末,44代颜君杰遵父命自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到临沂定居,以便“祭扫先人之陵墓”。
颜真卿后代为何回迁孝悌里?据庄纪光介绍,要从颜真卿的长孙颜琮被叛军后裔所害说起。由于颜真卿、颜杲卿参与平叛“安史之乱”,胞兄弟七人、堂兄弟四十多人为安禄山所害,宗族流离失散,颜氏家族遭受重创。
颜真卿长孙颜琮任陕西韩城县令,被安禄山叛军后裔所害,他的长子颜宏式任同州参军,听说父亲被害,痛心不已,愿殉父难。当时颜氏族人劝他:“颜氏家族被安禄山所害者很多,现在你的父亲被贼人后代所害,你应活着继承先人遗志,延续颜氏家族的发展。”
颜宏式在同州为父守墓30年,临终嘱咐他的儿子:“倘若我死了,你们要回临沂老家,祭扫先人的陵墓。”颜君杰遵从父命自同州到临沂定居,传到51代颜安上,仍居住在孝悌里。颜安上持家尚俭,不尚浮华,乡邻仰慕,渐积朴素,因号其居为演朴村。
颜安上也为颜氏文化传承做了一件大事——新建鲁公庙。宋朝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费县知县杨元永路过孝悌里,看见唐时修建的鲁公祠庙低矮破旧,决议重加修葺。于是经层层上报,朝廷批准。消息传到孝悌里时,颜氏后裔兴奋异常。真卿九世孙颜温、十一世孙颜安上奔走相告,联络各地同族。最终决定由自家出钱在县城东买地,当年冬就将鲁公庙由诸满迁出。
新鲁公庙既成,知县杨元永又谋筹立碑。他邀请好友曹辅撰写阳面碑文,由秦观书写,其书行楷,字画峭劲,有晋唐遗意,碑额为邓礿篆书。碑阴《鲁公仙真记》,则由米芾撰书,用真卿书法,奇宕可喜。鲁公庙碑由二人撰文,三人书写,文字皆绝,千古珍宝。据庄纪光介绍,抗战前当地有一老秀才逃荒去东北,途中盘缠用尽,忍痛在北京卖掉囊中鲁公庙碑拓,才得以出山海关。
繁华聚起百家姓
“孝悌里”是“诸满”的乳名。琅琊颜氏选择诸满一带定居,除了留下孝悌的风气,还为这个村落聚起了人气。北齐时,诸葛氏迁入孝悌里,号其居诸满里,后称诸满村,后世沿用。据庄纪光介绍,相传“诸满”一词还有诸子百家姓氏皆满之意。如今,这个有5200多人口的村落,有姓氏142个。
“自唐朝时,诸满人就为颜真卿建了鲁公庙、鲁公桥,祭祀隆重,这里也成了众人瞩目的地方。虽然历经多次战乱影响,但这里还是很繁华。清末民初,诸满社管辖周围80多个村,是蒙山前的政治文化中心。”庄纪光介绍道。
明清以前,诸满村的姓氏并不算多,到了清末民初姓氏才逐渐多起来。据庄纪光介绍,当年诸满村设有盐店,坐落在后大街,坐北朝南,有200多间库房,里面的食盐堆积如山。诸满也因此成为商贸流通地,终日商旅不绝。在1929年前后,诸满村就有王家店、丁家店等二三十家旅店。
彼时的诸满大街上,大小店铺鳞次栉比,买卖红火。推车的,挑担的,赶牲口的……各式各样买卖人,川流不息。那时的诸满,被称为“二费县”,在费县县城买不到的东西,到诸满就能买到。商业的繁华也给穷人带来谋生的机会。许多穷苦人,投奔诸满,靠出体力干杂活或做小买卖,养家糊口。而外地有钱人也来此兴家立业,他们的后代也落地生根。
乱世求安稳。诸满周围村庄的百姓在战乱连连的旧社会,受到土匪欺压,也纷纷躲到诸满以求平安。“当时诸满筑有十分牢固的围子,易守难攻。诸满还组织了武装民团,在围子四门和围墙上日夜派有团兵巡守。刘黑七等土匪多次攻打诸满附近的白马峪、上下盐店等村,抢财绑票,却从没打开过诸满村。”庄纪光介绍道,诸满这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杂姓大村,宗族、地方观念淡薄,至今依然敞开怀抱,迎接新百家姓的到来。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