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山东省地名网/sddm/index.html地名文化/sddm/col92441/index.html
2014
02/10
09:40:25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分享
程咬金补斧 刘神医探病
■ 古村寻踪
冬日渐凛,位于邹平县九户镇西北部的刚斧寨村,颇感萧索。村头的枯藤干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新通的公交车上几乎没有乘客,村民们都被这刺骨的寒风留在了家中,只有几位老人还在外边下棋。看着眼前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房屋建筑,听着村内超市中传出的音乐,谁也想不到这座“小康村”竟有着几千年历史。
刚斧寨村是一座拥有1700余人的大村,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起起落落,目前刚斧寨村百废俱兴,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带着“千年古村”的光环踏上了致富之路。
巧匠曾补咬金斧
胡象炳是村中有名的知识分子,已经78岁高龄的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据胡象炳说,关于村子起建于何时早已无处可考,但是村中代代相传着一个关于刚斧寨村村名来历的故事。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与我国接壤,屡与隋唐发生战争。
唐贞观初年,李世民为尽快结束战事,冰雪未化,便御驾亲征。一路从山海关出发,另一路从山东半岛出发,浩浩荡荡挥师东征。
大将军程咬金因回山西搬兵,未能同时出发,便日夜兼程,追赶东征人马。一日来到山东境内,晚上月明星稀,程咬金突然发现杂草丛中有一奇物发光。他定眼看时,只见那物足有拳头大小,似一条大蟒卧入草丛,引颈昂首,眼发亮光。程咬金早闻平川杂草中有巨蟒伤人,今日一见,决定除掉此害。程咬金高举钢斧,猛向蟒头砍去。只听一声巨响,金星飞溅,只震得程咬金虎口开裂,钢斧已脱手而出。
天亮之后,众将士拨开杂草,寻找死蟒,却只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后经徐茂公辨认,才知道是一块人间宝石——“蓝光碧玉”。
可是,程咬金那把随他打天下的钢斧,已被撞得缺口卷刃。为使钢斧重新复原,程咬金贴出榜文:“如有能工巧匠修复钢斧者,赏银五百两。”
次日,便有探马来报,说黄河南岸三十里,有条小清河,河边有一村寨,寨中有一户杨姓人家,三代以打铁为生。若能寻得此人,定能修好钢斧。程咬金闻之大喜,当即带兵沿途询问,直奔铁匠铺而来。杨铁匠虽已年逾花甲,但仍然身强体壮,技艺超群。为修好程大将军的钢斧,特意捎信招来了在外地的高徒。小小村寨灯火通明,师徒支炉,昼夜锤打。杨铁匠把珍藏多年的一块传世钢条取了出来,在炉火中把斧头烧红之后,劈开一缝,把钢条加了进去,继续送进烘炉煅烧。
抱风箱杆的大徒弟,赤膊上阵,汗如雨流;杨铁匠凝视烘炉,掌握火候。炉中金星“哧哧”直冒,杨铁匠见火候已到,干净利落地取出斧头,放在铁砧上,猛力锤打,斧刃与钢条便融为一体了。斧头钢好以后,经淬火、磨刃,锋利如初,毫无修补的痕迹。程咬金十分满意,又加银五百两,共赏银一千两。杨铁匠却因连日劳累而含笑九泉。
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杨铁匠为程咬金钢斧的故事,当地百姓把此地取名“钢斧寨”。“钢”与“刚”同音,民国县志误记为“刚斧寨”,人们也习以为常,沿用至今。
胡象炳说,杨姓是刚斧寨村的大姓,到“大集体”结束之前村内一直有杨姓铁匠,技艺高超,而如今这门打铁的手艺已无人传承。
先有金牛店后有周村街
刚斧寨村坐落于小清河南岸,临水而居,自然依水为生,作为小清河沿岸的重要码头,曾经的刚斧寨村来往商客络绎不绝,一片兴隆繁华的景象。
杨守道和胡象炳一样,是一名退休老教师,说起刚斧寨村曾经的繁华,他异常兴奋,一遍遍地重复着:“我们村以前可不孬啊。”据他介绍,小清河航运最兴盛的时候是在民国初期,那时,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笨重,运货只能靠畜力车、马驮、船载。马驮不过百斤,车拉不过千斤,唯有船载,能运送万斤货物,所以小清河的水运格外繁忙。
当时刚斧寨村村北有一条街道,几百年来一直是货物的集散地。这条街上最有名的一家店铺叫金牛店,人们便把这条街道统称为金牛店。繁荣的码头经济也带来了金牛店商业街的兴隆。商铺、饭店、旅馆、酒店列于码头两旁,来往商客都把这里作为货物的中转站,人们在这里互通有无,买进卖出,并广交朋友。到了夜晚的时候,很多外地来的商客便在码头上过夜,人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村子,成为村民们记忆中永远抹不去曾经的辉煌。
商贩们把粮食、盐、白糖、日用百货等在金牛店卸船,然后再召集当地的壮劳力集中装车运往周村等地。也正是借着金牛店经济的带动,周村的经济渐渐繁荣起来,当时周村几乎所有商品都是经过金牛店中转后运过来的,金牛店为周村旱码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当时流行一句话,“先有金牛店,后有周村街”。
据杨守道介绍,每逢一、逢六村子里便会开大集,四面八方的商贩百姓纷纷赶来,也有很多外地的商贩带着本地买不到的甚至没见过的东西来到集市上,令人啧啧称奇。当时金牛店上生意最好的一家商铺是“玉记粮店”,号称“没有卖不了的,没有买不着的”。一句简单的广告标语就可以看出店里货物品类之盛和店主的自豪感。
然而,好景未能延续。清光绪四年、七年、二十四年三场大水引得黄河决堤,不仅给村子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使小清河航运元气大伤;抗日战争期间,刚斧寨村又成为了日军据点,在日军“清野”政策的控制下,航运日渐衰微;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曾在此处交战。据胡象炳回忆,国民党将领为了防止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暗中传递消息,取缔了当地的集市活动,还特意养了几只大狼狗,一旦发现集市开启便放狗咬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小清河水运地位逐渐被陆运所取代,刚斧寨村也不复当年兴盛,连金牛店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泯灭无存。但是,那一段“扬鞭催马运粮忙”的盛世之象,却始终是村民们心中最引以为傲的记忆。
新村犹在忆旧谣
作为历史意义上的古村和走在现代化建设路上的新农村,刚斧寨村兼容了历史的古朴与现代的新鲜。电视机、超市、公交车这些时代因素并没有彻底磨灭了它的古意,一些经久不衰的传说故事和别具韵味的古屋,便是这座村庄不朽的名片。在这一片现代化气息的包围中,那一缕世代传承下来的沧桑显得更加珍贵。
胡象炳对记者说,刚斧寨村几千年下来流传了不少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医圣刘思孔的传说。相传那是在几百年前,当时的刚斧寨村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安逸小村,没有小清河航运忙时的兴旺。一天,一个客人从黄河北赶到刚斧寨村,四处打听一名叫刘思孔的医圣,可是村里却没人听说过这个名字。直到打听到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老人才告诉他刘思孔的确是村里的人,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客人大喜,便让老人引他去见刘思孔,老人却说:“刘思孔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他的坟就在村西头的树林里。”客人闻言大惊:“怎么会,刘思孔大夫一个月前才治好了我患了多年的顽疾,我今天就是特地来感谢他的。”
自此以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觉得刘思孔是医圣下凡,每有疾病便去刘思孔坟前祭拜祈福,待痊愈之后便在坟上挂一条红布,后来渐渐换成小旗。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如今这座孤坟上已经插满了各色小旗,如同一把张开的大伞,保佑着乡亲们的健康喜乐。
与刘思孔坟相去不远有一座古屋,据刚斧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强介绍,这间屋子是村中年头最长、保存最好的。在此居住的孙秀香老人年近八旬,据她介绍这间屋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赶到时老人正在一台老式的织布机上织布,织出来的布虽然没有现代布料的艳丽柔软,却有一种独特的精细和质朴。“现在(村里)的孩子会这个的越来越少,”孙秀香说道,“小孩子都随着爹妈到城里去了,哪里有人会想学这手艺?”
今天的村庄,仍旧怀念着昨日的歌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得到了舒适的环境、安逸的生活,却渐渐遗失了旧日的足迹,老人们怀旧的情怀和青壮年对都市的追求在这座小村内不停碰撞。胡象炳对记者说,现在只有在孙子孙女们偶尔回来看自己的时候,拉着他们不停地讲述着关于这座小村庄的过去,才能使他们不致忘记那一段历史与荣耀。
记者 王志浩 通讯员 张学东 庞晓程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