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文化

2014

02/10

09:46:3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鬼子沟”与“鬼子楼”

    在刚斧寨村村口有一条土沟,足有两米深,宽度也有两米,从刚斧寨村一直蜿蜒到九户镇。说起这条沟,还有一段故事。
  抗战期间,刚斧寨村被日军的一个小队占领,成为其据点。当时日本鬼子的小队只有十几人,由于人数太少,他们也不敢太过嚣张,主要以思想侵略、奴化教育压制村民。
  胡象炳说,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时在全县征集青壮劳力,修路造桥,方便他们来往交通。又在村前挖了一条沟,鬼子的本意是想把小清河的水通过这条沟引到九户,造一条护城河,抵御外来攻击。可是由于当地地势南高北低的关系,河水始终引不过来,鬼子实在没有办法,这一计划只得搁浅。但是当年挖的那条土沟至今犹在,村民都叫它“鬼子沟”。
  鬼子在村中兴建的基地位于村民杨守道家的附近,当时路东边是国民党的警察局,西边就是鬼子的基地,鬼子召集当地百姓建了一座府邸,里边有四栋楼,足足占了三亩地,村民都称之为“鬼子楼”。杨守道说,当时鬼子盖的楼和警察局的楼一座黑一座白,分别被村民称为“黑楼”和“白楼”,两座楼相隔很近却和平共处,国民党的警察对鬼子逼迫百姓做工、奴化百姓之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胡象炳回忆说,鬼子在村里时他年纪尚幼,在鬼子的强迫下,小孩子们要学唱日本歌,要学着欢呼“天皇万岁”,老师们还要领着他们去鬼子楼参观玩耍。“其实除了逼着百姓开河做工,给他们生火打杂,鬼子对村民表面上还是挺好的,”胡象炳说,“小孩去玩的时候还给几块糖吃,主要就是进行奴化教育。”
  当时驻在村里的鬼子小队领头的叫大佑队长,他带来了一台留声机,每天都放歌放戏,有时候自己还会咿咿呀呀地跟着唱两句。村里的娃娃们没见过这东西,都很好奇,经常凑到楼前张望。这位鬼子队长不仅不会把娃娃们赶跑,还叫娃娃们一起过去听。后来,他还自己在楼里放起了无声电影,更是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虽然表面上和村民之间相安无事,但是鬼子的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杨守道说,鬼子逼着村民在楼前开了一条人工河,门上还挂着吊桥,防止人们随意进入;院子里也养了几只大狼狗,有时候还会放狗吓人。不仅如此,鬼子在饮食方面也特别注意,自己打井自己吃水,食用的粮食蔬菜也自己种植,生怕有人投毒。“他也害怕村民收拾他啊。”杨守道说。鬼子和刚斧寨村村民就是在这样看似和睦却互相防范中共同生活了几年。
  后来抗战胜利,鬼子便撤出刚斧寨村,鬼子楼却保存了下来,作为村里堆放杂物的仓库,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坍塌损毁。胡象炳说,1969年,还在做教师的他带领学生们推倒了鬼子楼的最后一段墙,鬼子楼不复存在,这段历史也随之深埋在土里。

来源: 大众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