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4

10/09

15:54:15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国内地名地图集册综述

    所谓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正确的标注和使用地名,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际交往和睦邻友好;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治安和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旅游事业和人民日常生活。

    地名也是地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名和地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地图辅助表现某地地名现状和变迁,有利于保证地图上地名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使用者快速查找和识别某一地名在地图上所在位置,这就是专门的地名地图。以地图来为载体来规范和表示地名,是使用和研究地名的一种最佳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

    地名地图首先能系统、科学、有效的保留地名研究和地名普查的成果,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真实、准确的第一手参考或决策依据;其次、地名地图体现了对地名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一致性,避免了地名使用上出现混乱、失误及差错的情况;第三,地名地图能有效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最后,由于地名存在变迁和更改。地名地图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历史性,可以为后人研究地名的变更发展提供珍贵和难得的历史资料,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对地名工作和地名学的研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整顿和管理地名的法规与条例。1959年,在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地名译音委员会;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地名译改小组及人名、地名译写委员会。1977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内地名的命名、更名及国内外地名译写规范化的原则,制定地名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指导全国地名管理工作,组织调查、搜集、整理、审定、储存国内外地名资料,开展地名学理论研究,编辑出版各种地名书刊和参加有关国际活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国家测绘总局代管,各省市自治区亦相继设立了地名领导机构。19861月,《地名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1988年,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地名学会)成立,同年,国家的地名管理工作改由民政部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司承担。199411月,民政部成立了中国地名研究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地名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我国最早自560年代起迄今,各省市自治区都先后出版了大量的地名地图,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占了90%左右。这是因为从80年代初开始,开始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并制定了《全国地名普查若干规定》。普查以县为单位进行,要求以15万或110万地形图(城市以1200015000)为基础,对原生产大队、公社以上的政区和自然村镇名称及独立存在的、重要的台、站、港、场、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和重要人工建筑物、15万图上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等进行调查,包括名称的汉字、汉语拼音、类别、别名、地理位置等。并以此为基准编制地名图。至1985年普查基本完成,据24个省区的统计,陆地普查地名近550万条,岛礁近2万条;与此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出版了一批地名志、录、图等,还有不少地方将普查成果结集成册,出版了地名地图集册。这些地名图到底有多少,估计也是难以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以我本人收藏的来看,最早的是1959年陕西省民政厅编印的三大册《陕西省各市县行政区划图》,最晚的是201211月面世的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钓鱼岛地名册》,跨度达60余年。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行政区划图兼顾了各级政区的设置情况和地名标准化的最新成果,故而也纳入到地名地图之内。

    下面,我仅就地名地图集册谈谈自己的看法,单张的地名图在此不论,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希冀诸方家批评指正。以结集成册形式出现的地名地图较单张的为数稍少,其制作成本、制作水平、制作工艺都高出单张地图许多,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除了中国地图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汉语拼音版)》、星球地图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中国地名委员会与国家测绘局1991年联合编制的《中国海域地名图集》(秘密级)等这些地名地图集册当中的集大成者外。一些省、地(市)、县编制出版的地名地图集册在也多有精品出现。突出的像浙江、山东、吉林、安徽、广西、河北等,又以浙江、安徽、吉林等最为优秀,差不多已实现了一县一册。浙江的一些市县更是出版了多次。这些数量众多、品种各异的地名地图集册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多样性、复杂性较为鲜明突出。上自中央一级,下至乡镇(公社),都有出版发行。其中又以地(市)、县一级居多;名称、类别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地图册”、“地图集”、“地图”、“地名图”、“地名图册”、“地名图集”、“地名图录”、“地名图志”、“地名手册”、“地图手册”、“地名册”等等;其次在装祯开本上,既有精装本,也有平装本;开本小到64开、大到8开左右不等,当中又以32开和16开占绝大多数。在表现形式上,一般以单独结集成册的方式出版,还有的则是作为“某地地名志”的附图与地名志一起出版的(地名志内也含有地图,但严格说来尚不能算作专门的地名地图集册)。以表示现时的地名状况为主,也出版了少部分的历史地名图。在内容上有的纯粹以地图为主,不著一字;有的则图文并茂,信息全面。

    二、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不均衡性。以中东部及沿海发达省市居多,例如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东、河北、广西等地;而西部欠发达省市则较为鲜见,就像贵州省,就没有出版过地名地图集册。其它像青海、西藏、宁夏、甘肃等亦绝少有地名地图集册出版,通常只见单张地名图问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890年代出版过一批“地名图志”,但地图不多,皆为图片和文字说明,实际上是地名志而非地图集册;其他如云南、四川则出版了少量的地名地图集册,仍以单张地名图为主。

    三、极具保密性和不公开性。在90年代之前,地名地图主要由各地的地名委员会牵头编制出版,且以内部出版居多,印量较少,基本不超过23千册,少则数百册,有些甚至还加了密级。90年代以后逐渐放开,转为由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在此之前,地(市)、县级以下的地图集册,无论是单纯的地名地图,还是综合性的地图,公开出版的几乎没有。进入新世纪后,内部出版的地名地图集册呈快速递减之势,而代之以公开出版的、具有综合性普通参考性质的地图集册了。

    四、单一性、专业性较强。基本以表示地名及行政区划为主,对其它地理要素的描述相对较为简略,地图符号的标注较为苍白单一,寥寥数笔;几乎不带地形地貌,有的无经纬度、无比例尺,有的甚至只采用黑白单色印刷。这一特征又集中在80年代出版的地名图,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考虑到只供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参考使用的,并非面向大众,因而仅注重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对整体的美感抑或是艺术性、鉴赏性则重视不够。而一些90年代后公开出版的地名图集则插入了大量的广告,商业气息过浓,颇有喧宾夺主之势,集册整体效果受到破坏,反不如以前的朴素实在。

    我国地图学和地名学先驱曾世英先生说过:“地名是地图主要内容之一,而地图是大量地、成批地、系统地出现地名的场处。用图者往往先查阅地名,然后再看其他地理要素,因此地名的正确与否成为地图的科学水平及其使用价值的指标之一。”而且,就省级以下的地图而言,很大一部分是以地名地图的形式出现的。时至今日,相当数量的省级以下地名地图集册因印量稀少、流传不广而几成绝版,例如文革时期的“分公社地图”以及80年代早中期的印制较为精美的县市级地名地图集册。所以,在地图收藏与研究当中,地名地图,特别是地名地图集册理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与项目。当我们翻阅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通过地名的演进与嬗变,溯源地名的由来,发掘地名产生的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而窥见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及轨迹,实际上就是地名文化、地理文化与地图文化的完美结合,内涵丰富而广泛,也可以说是地图收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份。

    主要参考书目:

《地名学概论》,王际桐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中国地图学史》,喻沧、廖克编著,测绘出版社2010年出版;

《曾世英论文选》,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出版;

《地图与地名》,叶林、姚顺滨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1年出版;

《地图寻绎》,张燕燕、展文元编著,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来源:新浪博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