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要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贯穿全过程,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收到实际效果。
说起“正衣冠”,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那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照镜子、正衣冠的行为,作为自然人来说,纯属个人生活琐事。然而,作为社会人,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或在一些特定场合,则有着特别的要求。笔者曾经在军营生活了20多年,对此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军人讲究军容风纪,其中包括着装、佩饰、发型、行止、谈吐、称呼、礼节等。当初,在勤务连当兵,每天集合数次,每次队伍集合,指挥员下达的第一条指令就是“整理军容风纪”,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后来,调机关工作,军营门口专门置了一面大镜子,让出入营门的官兵自觉照镜子、正军容。久之,正衣冠成为每个军人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内容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没有了,内容如何体现?在军人的心目中,军容风纪所反映的是军队的精神面貌、军政素质和文化教养,是战斗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军容风纪,《内务条令》中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实践表明,良好的军容风纪对维护军队荣誉和国家尊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穿衣戴帽,事关整体形象,决非个人生活小事。
党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实质上是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形象,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想正衣冠,首先就要照镜子。照镜子是正衣冠的前提条件。只有先照镜子,才能找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有的放矢地正衣冠做好准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以《党章》这个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做镜子,逐条对照,查找不足,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要求。经常照党章这面镜子,不是为了装扮一个徒有其表的漂亮外壳,而是为了找出自身瑕疵,为正衣冠做好准备。
毋庸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愈加严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民群众因此而愤怒、痛心而怨声载道,“衣冠”已经到了非“正”不可的地步了。正衣冠,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说要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的要求,是否符合群众的期盼。当前,特别要警惕和杜绝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四种不良风气:一是追求穿名牌服装、戴高档手表、坐豪华轿车,从头到脚处处凸显奢侈之气;二是抖威风,摆排场,搞特殊,高高在上,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的官僚主义;三是当官不为民做主,混日子、无所事事的懒惰习气;四是吃喝玩乐、脱离群众的享乐主义。有的领导干部常常出门小轿车、进门办公室,更有甚者,“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下午骰子转,晚上裙子转”。与群众隔得远了,根本就不可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
正衣冠,关键是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增加与老百姓的感情。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对全党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建国初期,毛泽东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通过正衣冠,才能改正谬误、行止有度。
正衣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句歌词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领导干部是不是乐民之乐、想民之想、忧民之忧,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领导干部要正衣冠,就要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听取真言、了解真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党中央做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党同志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乘此东风,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接好地气,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切实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