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作为国家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资源,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地名信息需求、地名规划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为社会各界提供良好的地名公共服务,需要科技支撑。”从事地名工作多年的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许启大如是说。
地名数据库助理地名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城市中的新开发区、居民区、街道、桥梁、大型建筑物和自然景观不断涌现,新型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速实施,新地名涌现、旧地名消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收集、整理、开发和使用地名信息资源,保护优秀的地名文化遗产,提高地名服务信息化水平,为维护国家主权、政府行政管理、中外社会各界和公众提供良好的地名公共服务,成为摆在地名工作者面前的历史任务。
地名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地名工作中的应用。具体来说,主要是数椐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名数据库建设、地名信息分析、检索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包括地名数据库、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地名信息发布与查询系统等。
许启大在工作中发现,城镇化建设中新地名群应运而生,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地名频繁变动,沿边地区地名资料匮乏,海域地名资料需求快速增长,社会渴望外国地名资料,国际公有领域地名研究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建立地名数据库的任务日益紧迫。
早在2003年,民政部专门下发民办函【2003】53号《关于建立地名数据库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数据库的任务,下发了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制的“地名信息登记系统”1.0版软件,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推广的地名软件。2005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中,确定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四个专项工作,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数字地名专项事务。而该专项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数椐库,依托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可以说,地名数据库建设是整个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基础和核心。为保证地名数据库的权威性,民政部要求各地做好地名数据的普查更新工作。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与总参测绘局合作,开发了基于地图管理的“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下发全国使用。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区划、地名、边界信息综合管理软件,划分为地名、区划等6个子系统,为地名信息资源的储备和共享提供了实用工具。截至目前,地名研究所累计完成数字化中外地名数据100多万条,为地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地名研究所开发了“地名动态跟踪系统”、“地名指南”、“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查询”等地名查询、发布软件,用于提供地名信息服务。借助“地名动态跟踪系统”可以展示特殊地区地名研究成果,并跟踪最新地名及相关信息变化;利用“地名指南”,可以方便地获取最佳路径,找到离你最近的车站、学校、商场等;通过“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查询系统”,输入标准名称,可以检索对应的政区信息。
外语地名译写有规可循
世界语言多达2000多种,使用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语言就有177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地名译写成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进一步改变世界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民政部地名所作为国家级地名研究专门机构,专门设置地名译写研究室负责国内外地名的研究与翻译。据译写室主任刘连安介绍,该室主要研究不同语言地名译写的规则,拟定地名译写技术规范,编辑各种地名译写工具图书,如《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外语地名译名手册》等。
近年来,地名研究所制定了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和蒙古语8个语种的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国家标准,历史上第一次将地名汉字译写技术规范上升到国家标准的层次,对全国的外语地名译写工作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建立了包含180多万条地名数据的外语地名数据库,为推进地名译写标准化进程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以信息化作为地名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建立了大量的地名数据库、网站,通过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这一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国外地名信息,这为我国加强国外地名译写工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系统启动了全国性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括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四大块工作。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地名译写室负责的“标准化处理外语地名和国内地名的拼写”工作,被列入具体工作安排规划。
由于编制限制地名研究所地名译写室正式工作人员少,为解决任务重与人员少之间的矛盾,地名译写室常年与各相关单位和已经退休的地名译写专家保持着联系,并专门组织了外语地名译写标准化专家组,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开展译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做好地名译写工作,地名研究所与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地名组织和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得到直接的技术指导和最新的信息交流,比如,正在建设的德国库就是德国联邦测绘局提供的最新德国地名资料。
经过不懈努力,在收集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各种地名图集、词典,书籍等资料的基础上,地名研究所地名译写室建立了世界地名数据库,这是目前国内以及华语使用地区和国家范围内最新、最全、最权威的世界地名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主要的地名数据,包含外文拼写、中文译写、经纬度、国别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地名研究所正在建设“世界地名搜索网站”,通过网站提供的地名搜索服务,数椐库里的地名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被提取出来,以供查阅。网站以地名为切入点,再延伸到方方面面,包括地名、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在“国家频道”板块,按国家分成了小块,将收集整理到的东西都一一展示,让浏览网站的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地名标牌融入科技元素
大街小巷里的一块块地名标牌,虽然不起眼,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发挥着导向功能,时至今日,这些地名标牌也融入科技元素,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配合民政部等四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城市设标工作,有效地监督地名标志产品的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被使用,地名研究所于2002年建立地名标牌实验检测室,并逐步完成环境、化学、光学、物理等四个实验室的设备购置工作。2003年,在当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即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的指导下,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MA)计量认证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成为国内目前唯一取得认证认可的从事地名标志产品检测的实验室。
2008年,地名研究所发布了《地名标志》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地名标志牌的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等,明确了街牌、巷牌、楼牌等标示的汉字名称、汉语拼音要求,特别是对地名中汉语拼音的拼写进行了规定。该标准提高了地名标志的质量要求,突出了地名标志用材的环保性能,迸一步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切实发挥地名标志导向功能。
实验室主任范晨芳说,多年来,实验室坚持“科学、严谨、公正、准确”的八字方针,毫无差错地完成了200余家、1200余批次企业送检样品的检测工作。一方面遏制了不合格地名标牌的上市,为国家减少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逐步规范了混乱的地名标志产品市场,在每年十几亿元的地名标志招投标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城市夜间发光的地名标志基本上采用荧光灯管作为背景光源照亮,存在耗电量大、使用寿命短、报废后造成汞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地名标牌实验检测室开发完成了LED非点阵大面积平面发光技术,在国内率先实观了LED由点光源向大面积平面光源的转换,具有低能耗、高亮度、长寿命、免维护、环保节能的特点,用该技术制作的发光地名标牌,其耗电量是荧光灯管耗电量的16%,节能84%。发电时产生很少热量,间接减少了发电过程中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技术还应用在新型福利彩票标识的研发中,为福利彩票工作作出了贡献。在开发技术的同时,完成了《LED平面发光标志板》行业标准的研制,目前正在进行民政部行业标准《LED导向标志街巷》等标准的研制。
地名研究所所长许启大相信,从总体和长远上谋划地名科研工作,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地名所一定能成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承担亟须重大的地名科研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地名服务的一流地名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