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
滔滔黄河水急流东去,悠悠蒲湖景秀丽旖旎。在鲁北广袤的土地上,滨州这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日益崛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满目葱翠,生机勃勃。而说到滨州城区的发展,就不得不提老北镇。因为老北镇,是新滨州的根。
清河横带扼京畿
商旅蝉阵易东西
北镇之名源于金代。古时,这座齐北小城称为乱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泰常五年(420年),为漯沃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漯沃县改为蒲台县,续为蒲台县治。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废蒲台县,县城改称蒲台镇。金明昌三年(1192年)复置蒲台县,于蒲台镇南新建县城,蒲台镇遂称蒲北镇,简称北镇。
此后,北镇历经变迁。明朝时,为滨州崇德乡;1911年,改崇德乡为漯沃乡;1956年成立北镇公社;1980年改为北镇镇;1982年成立县级滨州市,设立北镇街道办事处。尽管北镇的所指由城“浓缩”为办事处,但许多当地人,依旧喜欢用“上北镇”指代“进城”。
北镇街道义和村84岁老人简玉堂,父亲曾担任过北镇商会的师爷,对北镇的历史了解颇详。他告诉记者,北镇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它南靠河流(济水、大清河、黄河),东西水路运输繁忙,是大清河边上的水旱码头,甚至曾迎来福建、广东的船舶;南北大道贯穿其中,是青、登、莱诸州的进京必经之路。
自唐朝起,北镇就设有渡口,曾被称作“十省通衢”,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关的要道,也是大清河下游惟一的重要渡口,古称“清河横带”。公元1192年(金明昌三年)元碑记:“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
乾隆二十八年的《蒲台县志》中,也描述了北镇的兴旺。“大清河……向年海舶自闽广来,商贾辐辏,号称殷富。数十年来,河渐沙淤,海舶不至,惟盐艘经由,及关东粮、石、木板、海鱼诸物装载抵蒲,在北镇交易。”
到了清末民初,老北镇有字号的商家已达83家,北镇大集更是远近闻名。“每逢农历三、八的北镇大集,往往数万人聚集于此,其中不乏来自方圆百里之外的客商。”简玉堂老人介绍,当时市集繁华,分片成区,鱼市、米市、干粉市,木材、柴禾、窑货市,布匹、鞋帽、估衣市,苇箔、铁器、纸烟市,应有尽有。据记载,1946年下半年,逢集售出的毛巾就有1200打,家具摊有七八十家,占了大半条街。
1972年,北镇黄河大桥建成,北镇成为南方诸省进京的咽喉。1978年后,集市贸易繁荣,个体商贩大量涌现,北镇经济得以复苏。繁盛时,北镇大集每集上市人数达4万人次。1989年1月,北镇大集迁移至市东办事处郭集村以西,兴盛至今。
煮海为盐输全国
欧风西雨润乡土
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前,老北镇南临的大河还是运输官盐的大清河。晚清山东巡抚张曜曾在奏书中称:“今山东黄河原系盐河。两岸城廓、村墟鳞次栉比。”其时,黄河三角洲地区所产食盐通过大清河,可运往淄博、济南等地,通过运河再转运至全国各地。
《北镇志》主编李振西介绍,北镇一带自西周初期就开始“煮海为盐”。到了清末,大清河口的盐场就有宁海、永埠、丰国、永利、利国、丰民、王家岗等8处。
在老北镇的西南部、紧挨黄河大坝处,还有一条与盐有关的街巷,叫作盐店街。“街南头原来是古代官府售盐的地方,每个月都有盐巡来视察。那时候民穷盐贵,都是用毛巾包裹着一把盐往家里捧啊!”北镇街道义和村村民薛承群解释说,盐店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街南堤坝下的这个官营盐店。“盐店街连着地主院子高家胡同,挨着老时候的商业一条街荷花巷,这条街加上北镇大街和西小街,简直是北镇的南京路和王府井啊。”
盐店街吸引的不仅仅是商客。1897年,26岁的英国传教士赵诚来到山东,他在山东地区长达39年的传教生涯中,多半时间都是在老北镇度过的。在盐店街,他和另一位名叫聂德华的传教士,在老北镇创建了鲁北地区最早的西医院鸿济医院和最早的新式学校鸿文中学,成为对老北镇影响最大的西方人。
鸿文中学和鸿济医院的开办,客观上改善了老北镇的卫生、教育状况,也提升了一部分中国青年的文化教育水平。后来,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鸿文中学发展组织,争取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学生投身革命。到抗日战争后期,已在鸿文中学发展党员12名,学生救国会成员402人。1947年,迟浩田将军还曾在鸿文中学与鸿济医院养伤。
1952年12月,惠民专署驻地迁到北镇,公安局、邮电局、部队、粮所等众多单位在盐店街落地生根,小小盐店街里浓缩着一段城市草创史。“当时的北镇汽车站也在盐店街租了一位名叫申荣祥人的三间房子。由于当时的汽车烧木炭,没有劲,拉上乘客后爬不上黄河大坝,车只能停在大坝上,乘客需要跑上大坝才能坐车。”北镇街道和平村75岁的侯德安老人说。
2009年,传教士赵诚的外孙女Clley Rowe从英国利兹专程来到滨州,寻访其外祖父和母亲当年的生活痕迹。只是,曾经的那条盐店街已被钢筋混凝土湮没,变成了百姓安居的乐园。
乱世飘摇富贵窝
乞丐将军惠乡邻
盐店街的东临是高家胡同,因整个胡同的住户以高姓人为主,故此得名。别看胡同的名字不起眼,这里却是老北镇的“富贵窝”。
“整条胡同一百五十多米长,两米多宽。里面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其中一多半都是财主。”侯德安老人说。“他们都有自已的买卖,所以都比较富裕。像永泰祥茶庄等大买卖都是高家胡同的人开的。每到过年、过节,这些有钱人就捐钱办玩意,踩高跷、跑旱船、唱戏,可热闹了。”
侯德安老人说:“高家胡同和盐店街一样,街口都装有梢门,加上胡同口有围子墙,晚上大门一关,外人谁也进不来。夜里有打更的,有的村民回村晚了,就只能住在外面了。”重门叠嶂,土匪攻不进来,这些围子墙和梢门如同铁篱笆,在乱世护卫着这里的“富贵窝”。传说,冯玉祥部队曾在此驻扎养伤,事后为报答村民,冬夜渡过黄河清剿了盘踞小营的土匪。
高家胡同还出过一位大人物——“乞丐将军”高三升,他的传奇故事在北镇家喻户晓。高三升出生于高家胡同的同族人家,幼时父母俱亡,只能靠乞讨度日。高三升长到十五六岁时,身材高大粗壮,憨头憨脑,由于饭量大,成天饿肚子。某个冬天,他看街头有个卖秫秸的,就偷抽了几根,想晚上烤火,结果被卖主发现,扭着就打,并被猛踢一脚,当场休克,经好人施救,才苏醒了过来。高家族长闻听此事,既气愤又怜悯,他把高三升叫到跟前训斥一顿,当即拿出盘缠,让他外出闯荡,自谋生路。
18岁的高三升来到天津,加入北洋军。他憨厚老实,能吃苦,受到提拔,并因救驾有功,颇得袁世凯的喜爱。1912年,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下令选拔身材魁梧、相貌不凡的忠勇之士充当总统侍卫,高三升荣升侍卫管带。1916年6月6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在讨伐声中命归黄泉。高三升的老上司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轮流执政,高三升仍然得宠。到段祺瑞执政时,高三升已升任副督统,相当于中将。
后来,高三升领兵驻扎蒙古的库伦(今外蒙乌兰巴托)。由于蒙古乱军趁国际风云动荡和北洋军阀内讧,在白俄支持下发动叛乱,高三升率兵打败叛军,驻扎在黑龙江省嫩江北五站一线。卸任后,他遁迹天津,大搞房地产,成为天津有名的大资本家。
发迹之后,高三升在北镇附近购买三四百亩良田,栽植了数十亩果园;在盐店街修了豪宅,门楣高悬黑漆金字的“中将府”匾额,并时常回来居住;还在北镇大街早年他暖身的地瓜炉处修建了一所楼房商铺,由其侄子高乐园开起了“通泰永”。高三升时常给北镇街上的穷乡亲和乞丐施舍钱粮,乡亲们凡是有求于他的,他大都应办,为家乡修筑黄河堤坝也捐出了不少大洋。解放后,高三升在北镇老家的财产,全部分给了当地百姓。直到如今,高三升的故事仍为不少北镇人津津乐道。
伴随着新滨州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北镇在古老和现代的涤荡之中历久弥新,正在焕发崭新的容颜发崭新的容颜。 (转载大众日报 记者 陈巨慧 通讯员 任增亮 实习生 马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