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3

12/23

14:43:56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王府池中水 泉城百姓家

  

  王府池子
  张家大院中仍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

  “水西桥外濯缨泉,日暖清秋放鸭天。薄暮采莲人不见,清风吹转渡头船。”这是清代孔昭虔的《明湖棹歌词》,文中的“濯缨泉”,就是王府池子。
  濯缨泉,取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北魏时,名“流杯池”,取“曲水流觞”之意;到元代,始名濯缨泉,曾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在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中皆有记录。
  濯缨泉,为什么叫王府池子,又为什么“流落民间”?在北岸的张家大院里,住着最知晓王府池子历史的一群人,他们世代生活于此,现已至第21代。
  生于1964年的张汝琢,是张氏家族第17代。他的父亲张兆桓,曾任家族族长。站在池畔,张汝琢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南宋与金兵打仗,济南守将是关胜,他曾经在此洗濯与金兵血战时的枪缨,所以叫濯缨泉。”
  濯缨泉,是取自孟子的“濯缨”之说,还是源自关胜大将军的濯缨典故,早已无从考证。唯一肯定的是,这座泉池曾被纳入明皇子朱见潾所建的德王府,所以俗称王府池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传到第六代,当朝皇帝为朱祁镇,其长子继承皇位,次子名为朱见潾,受封为德王。封地原定在德州,但他爱慕济南的湖山河泉之胜,遂就藩济南。经过精心选择,他相中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畔。成化元年(1465年)开工,历时两年竣工,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除了珍珠泉,他还把濯缨泉、朱砂泉都圈入,府第约为当时济南城的三分之一。其中,珍珠泉和濯缨泉为‘西苑’,濯缨泉由此成了德王府私家所有,俗称‘王府池子’。”张汝琢自幼住在王府池子边,出身书香门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府池子,可谓“如数家珍”。
  “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这是德王朱见潾独霸泉池后所作的诗,记录了王府池子的往昔辉煌。
  据张汝琢介绍:“按照元朝定制,德王在宫室礼制上仅次于皇上一等。德王府内有正宫、西宫、东宫,院内造有泉池园林,布满奇花珍木。当年德王府的遗迹,除珍珠泉大院和王府池子外,与德王相关的,还有德王祭拜天地的天地坛街以及小王府街、府馆街。”
  当德王传至第七代朱由枢时,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济南生活了约172年,但好景不长,清军的铁骑踏碎了他们的美梦。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破济南,掳走并处死第七代德王朱由枢,德王府也被清军一把火烧光,所有建筑几乎被毁坏。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组织了数千人,在德王府旧址上修建巡抚衙门。这时候,王府池子被划了出来,圈在府衙西墙以外,流落到了民间。”在张汝琢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泉池几易其主的历史交接。
    三百二十年传承
二十一代张家人

  王府池子几经兴衰,而世代居住于此的张家人,更是历史的活化石。张家大院,现居住着张家第17代至第21代人,五代大家族同居在一个院落,在济南城区是非常罕见的。
  热情好客的李金莲,是张汝琢的夫人,自1988年嫁到张家来,她就对张家历史非常感兴趣。谈笑间,李金莲拿出了保存完好的张氏家谱,“据张氏家谱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张氏家族的第九代人张国泰,购置了南至王府池子中心为界、北至起凤桥八号,西以河中心为界、向东直到魏家胡同,做为张氏家族的宅基地,世代居住已有320余年了。”
  谈起先祖的历史,李金莲神采飞扬,“张氏宗族的先祖,在成化三年(1467年)随德王朱见潾伴驾来济南,曾为‘大明德王驾前带刀指挥’。从这位先祖起,张氏家族曾有15代人在明清时期为官,最高的是第十一代张圣符,官居‘武义都尉’,是正三品。”
  86岁的张汝芹,是张汝琢的长姐。得知记者对张家历史感兴趣,12月15日,张汝芹特地来张汝琢家做客,向记者讲述她所知晓的那段往事:“原来的张家大院,东有腾蛟泉,西有起凤桥,南北各有文武二庙,是个五进式大院落。院里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东西南排列五进院落,都是四梁八柱的结构。”
  老人所讲的建筑格局,现在已残缺不全,目前保留的清末民初建筑,只有中院北屋和东屋两处,正是张汝琢、李金莲家的居所。北屋内仍陈设古老家具,后院是一个院套院式结构,有一棵两百多年的石榴树,每年能结四五百个石榴。
  在清末民初所建的东屋里,记者一边吃着石榴,一边听张汝芹继续讲述:“在院子南侧,临着一池水,曾经有一间大房子。那是‘客位’,相当于现在的客厅,是家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紧接着王府池子,往南看去,窗户底下就是水。”据张汝芹介绍,这间“客位”,也是书房,“在家庭中,孩子们上学的,就请先生来,在那念书。”
  在张汝芹的记忆中,起凤桥八号,才是张家大院的正门。在起凤桥东侧,记者看到了正门原址。“原来的大门楼,是黑漆门板,还有雌雄二狮,旁有上马石、落轿处。门楼子很漂亮,顶上两端是蝎子尾,屋檐都是翘起来的。”指着旧景,张汝芹继续回忆:“从前听老人说,家里有辞世的老人,就在这个正门小院办白事,搭架子、摆祭台,还找和尚、姑子来做事。这个院子后来租给了中和酱园。”
  与家谱一起保存完好的,还有张家的财务本,清晰记录了大家族的收支与分配,“民国二十七年,中和酱园全年房租三洋。”李金莲还辗转找到了一份1928年的济南城区航拍图,“红线画出的就是张家大院,你看前院摆的一个个圆的,这就是中和酱园的酱缸。”
  在张氏家谱上,记者还看到,兄弟们的名字,往往取自同一偏旁的两个字,“璞、琢”,“钧、铨、铭”,“虎、豹、彪”,“良、恭、俭”,“骏、驯”等。
  1929年出生的张汝铨,是张家第17代。提起家族历史,84岁的张汝铨回忆起一件蹊跷事:“有那么十来年,从张家大院里,每年去世的、嫁出去的是4个,出生的、嫁进来的也是4个,一共流动8个。”
  严苛的家教下,张汝铨从小就规规矩矩,“你甭说别的,我骑自行车,遇到长辈都要立刻下车打招呼。我们都很敬重伯伯家的三哥张汝钧,他是大学生。”
  生于1948年的张迺恭,是张汝钧的儿子。张迺恭幼年记忆中的王府池子,经常有翠鸟光顾,“眼看着翠绿色的小鸟,一头子扎进水里,一会叼着小鱼钻出来。”
  生于1966年的张迺驯,是张汝铨的儿子,也是泡在泉池里长大,“一早或一晚,这水最干净。早上一律不准洗衣服,大家都来挑水。”张迺驯认为,这种自律自觉,也保证了王府池子的水源洁净。
    王府池畔
泉城泉韵当中流

  “池花来啦!”
  12月18日晚上7点,济南正经历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寒流。零下6度的低温,丝毫没有挡住王府池子南岸冬泳人的热情。
  “那是我们的池花,王府池子一枝花!”几句热闹的对白,立刻打热了气氛。“她是济南市水里剪纸第一人,能躺在水里剪纸,还在老年大学教课,黄教授来啦!”
  “我今年61了,五十年前真是一朵花!”61岁的黄爱力,每天都来游泳,坚持十年了。2008年,就在王府池子,黄爱力一边仰面,一边剪了30幅奥运主题剪纸。
  挂着水珠,冒着热气,虎背熊腰的石蓄银也上岸了,他径直走到一侧,开始甩胳膊、高抬腿。“零下十几度,不管多冷,不管多大风,他都在这甩干,大家送外号‘甩干机’!”三五个队员,在石蓄银带动下,也甩了起来。
  “游泳,是一个亲泉运动,体现出泉城泉水文化。”53岁的石蓄银,2003年开始在这里游,是公认的队长,“外地人到济南一看,济南人真幸福,真羡慕济南人,他们在矿泉水里游泳!这是王府池子文化,也是泉水文化。”
  说起王府池子的好,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这里水温恒温,冬天和夏天相差一度,现在水温大约15度,冬天都不结冰。”“池子比河里也安全,不走船,又干净。”“水质也好,都能喝,打水回家,泡个茶,熬个稀饭。”
  “在王府池子游泳的,分成四拨人。有‘早间到’、‘午间到’,我们是‘傍晚支队’,还有‘夜间到’,几乎全天都有人,天天都有故事。”53岁的姜苏民刚刚退休,他坚持游泳三年了,“原来我血压高,游泳一年半之后,就不再吃药了。”
  76岁的张宗祥,是济南市名泉研究会会员,他是属于“早间到”,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去,坚持21年了,“最近搬家了,十多天没去,怪想去的。那周围都是些老户,他们非常热情,欢迎我们去游泳。政府对泉水也越来越重视,修上了护栏,非常安全。水质也好,游泳的都在那灌水。”
  “数着泉水冒泡长大”的张宗祥,自幼生活在杜康泉边。自1993年买了相机,二十年来,张宗祥拍摄了济南大大小小600余眼泉,多次在王府池子举办名泉展,“争取早点把济南700多眼泉拍完。”
  北岸的张家大院,是历代传承、血缘相连的大家族;南岸的爱泉人们,更像在泉水号召下自发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据历下区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9月,为保护游人安全,在王府池子南北两侧加上护栏,并安装七彩灯,完成周围夜间亮化工程;今年五月份,王府池子刚完成一次清淤,当时出于保护泉池和街巷考虑,淤泥外运完全使用人工。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辛益群,曾对王府池子一带的植物进行过研究,“王府池子原来有一种水草,学名叫篦齿眼子菜,现在也不多见了。泉水保护,不能只着眼泉池流淌的水质,还要关注水生动植物。在河道清淤、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与居民风貌,复古自然化最好不露人工痕迹,这才是泉城风格。” 

“那边,走过前面拐角,就是王府池子了!”上游水边浣洗的妇女,扬着沾满泡沫的手,热心回应着游客们的询问。
  12月13日下午,记者自芙蓉街拐入小巷,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循着越来越清晰的水迹,来到了王府池子。冬泳的男人,浣洗的女人,置身人声鼎沸的王府池子,且看水雾蒸腾、人影泛起,好一派泉城冬日景象。
  王府池子,深3米、长30米、宽20米,四周池岸由青石砌成。南侧立有“濯缨泉”碑,碑文记载:“濯缨泉,水甘清冽,泉眼众多……水流成溪,穿民居,过起凤桥,曲水亭,入大明湖。”
    旧时王府院中池
流落民间百姓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