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编织社会救助“安全网” 倾心竭力服务困难群众

发布日期:2013-11-06 14:38 来源:民政厅办公室
字号: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泰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改善民生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打造“群众满意民政”为目标,立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从制度和管理上换位思考,有针对性地突破难题,创新发展社会化“大救助”格局,逐步织密了社会救助“安全网”,倾心竭力为困难群众服好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人格尊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着眼全面覆盖,织密社会救助“安全网”

阳光低保,惠民暖民。泰山区民政局以打造“阳光低保”为总抓手,着眼提升低保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机制,探索并在全国推广了“低保评议听证”,成功突破了制约低保长效发展的瓶颈,走出了低保“动态管理2+4模式”新路子。突出抓好“实、便、严、准、公”五字方针,即抓“实”规章制度、抓好操作“便”民、抓“严”审批发放,抓“准”动态管理、抓好低保为“公”。今年以来,泰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及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对照区级政策规定和办理程序,以“实用、便民”为原则对原有政策规定进行了梳理整合,进一步规范了低保申办的程序。申请人直接向所属街道(镇)提交低保申请享受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需出具的材料,避免了中间环节,方便了困难群众;街道(镇)坚持100%入户调查,区民政局坚持50%(国务院要求30%)以上的比例入户核查,并通过收入信息比对系统对申请人家庭成员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核查;将城乡低保对象划分为“A、B、C”三类(即鳏寡孤独类、大病人员类、一般困难类)进行分类保障;实行“书面承诺、公开听证、跟踪管理、信息同步”四种制度;要求长期公示做到“统一公示样式、统一公示内容、统一公示地点”,社区(村)在醒目位置悬挂公示栏,接受群众监督。

倾力救助,提升信心。泰山区民政局立足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救助项目,织密民生保障网,从救助范围、内容、标准上实现了大的突破。开展了一系列特困救助活动,为困难家庭节约基本生活开支,提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实施“薪火助困”,重点救助企业困难职工因病、因突发变故导致困难的家庭,为500户困难对象发放救助金60万元;开展“周行一善”活动,每周救助一例因患大病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已救助271户,发放救助金181万元;“暖情助老”活动,每年对200名城乡特困老人实施救助;“晨曦圆梦行动”累计救助特困学生566人,发放助学金160万元;开展了免费白内障手术240余例,减免费用72万元。同时,积极创新救助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与港华燃气公司联合开展“薪火行动”燃气助困,为低保家庭每月减免6方天燃气费用,累计减免费用达84万余元;“彩虹助困”为全部低保对象每月减免15度电费,年减免费用68万余元;“视通助困”为3900余户低保家庭减免数字电视使用费达194.24万元。联合泰山区家庭服务业协会、泰安电信公司于2013年4月开展了“爱心助老”、“爱心一家通”、“天翼助困”活动,首批免费发放100部“爱心一家通”手机,为老人提供定位、轨迹查询服务,为低保家庭每年减免宽带使用费250元,并免除初装费;购买泰山区家庭服务业协会的助老服务项目,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陪护、洗衣、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居家生活免费服务项目。

慈善关爱,提升效应。泰山区慈善总会成立于2005年,目前累计募集善款3539万元。广泛开展了“周行一善”、“春雨行动”、“暖情助老”、“薪火助困”、“薪火助医”等12个救助项目,形成了“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老”五大救助格局。7月23日,在南湖公园举行了慈善救助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慈善送清凉”活动,首期投入10万元为500户困难群众免费发放电风扇;8月30日,在东湖公园开展了“慈善送希望”特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由泰山区慈善总会和泰安恒基置业发展公司共同出资为50名特困大学新生每人救助3000—4000元现金和拉竿箱一个;10月9日在东湖公园南门开展“慈善送关怀”困难老人救助活动,对全区197名困难老人每人救助现金200元,发放电子血压仪一台;目前已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3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525万元。“慈善月”活动期间与泰山有线电视台合作,定期播放慈善捐助公益广告,设立“每月爱心榜”和“每周慈善事”专栏,定期公布捐款情况和救助信息,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定期开展捐赠者和受助者面对面活动,让捐赠者了解受助者情况,培养受助人感恩意识,形成良性互动。

二、立足群众满意,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泰山区民政局一贯高度重视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针对个别地方曝光的骗保、漏保、人情保等不良现象,今年以来,开展了“转变干部作风、联系服务群众”大走访活动。结合全省开展的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服务困难群众。一是经常与困难家庭保持联系。通过到户、电话、信件等多种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制作了“服务联系卡”入户发放给服务对象。二是多沟通、多交流。加强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鼓励困难家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三是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困难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困难家庭生活状况,分析致贫原因,倾听老百姓的诉求和期盼,并根据自身能力,适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了解各项民生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注意发现政策盲区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促进各项民生政策的完善和落实。目前,已入户走访困难群众2400余户,1万余人。通过深入到田间乡村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将困难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汇总分析,找出自身不足立即整改,挂账销号,跟踪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加强信息管理,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

泰山区民政局多方争取,先后投入180万元研发了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四大系统,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一是救助申请审批系统,在救助审批环节建立了贫困指数评估系统,以量化的15项贫困指数为重要依据,系统自动对其贫困程度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了救助金额的人情化和随意性。二是救助体系模块系统,着力构建了以“薪火行动”为主的十大救助体系。三是救助智能定位系统,建立了全市首个电子动态“救助地图”,借用谷歌技术,通过平面和卫星两种地图,覆盖约4.9万人的基本信息,可以直观查看全区救助概况。四是亮点工作展示系统,公开宣传救助做法。平台自开发以来,共接受群众救助申请534人次,提供查询384次,已为235人实施了救助,平均办理时间为3天。目前,又在此基础上研发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年前投入使用,将大大方便养老机构和养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为建立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