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论坛

2013

10/22

15:05:54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弘扬文化 锐意创新 全力打造济南地名文化特色品牌

    近年来,我市的地名文化工作在省民政厅的正确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打造济南地名文化特色品牌为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把地名文化建设作为地名工作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实施地名文化保护,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精髓,为繁荣我市的城市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以建立科学民主的地名命名机制为切入点,促进地名命名与地名文化相互融合,加快地名文化普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名管理工作也打破了多年来的平静局面,面临着老地名不断消失、新地名成倍增加的新形势。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注销地名 218 个,占新中国成立前地名总数的 35 %;共命名新地名2379 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地名总数的 4倍。地名不仅仅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指称,还是研究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宝贵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使城市的历史文化不因老地名的消失而割断,并在新命地名中得以延续,是新形势下地名管理部门急需探讨的新课题。为此,我市对地名命名与地名文化建设的相互融合进行了探索。
一是增强地名命名工作透明度,唤起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2006年我市对贯穿南北的交通主干道实施了拓宽改造,由于历史的原因,该路分段命名为纬二路、济泺路、天成路和英雄山路四个名称,改造后的道路是沿用原有名称,还是统一更名为纬二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为慎重对待老地名的去留问题,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我们组织了由城建、公安等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地名协会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论证会,确定了尊重历史、方便群众、保留原名为基本意见。同时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保留原名和变更路名的两个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10天时间收到市民意见和建议471条,有7成多市民赞成沿用老地名。市政府在全面了解情况后,确定采纳保留原名的命名方案。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在上报方案的批示中充分肯定了“专家论证、媒体公布、市民选择和多数意见为准”的做法,并提出将这种科学民主的命名方式要确定下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此举在市民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致电说“感谢政府能听取我们的意见,没有盲目将这些名称更改,为我们这些老济南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二是扩大地名命名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增强地名的文化内涵和品位。2007年,我市决定在三年内完成38个棚户区的旧城改造项目,拆迁建筑面积达到196万平方米,涉及3万多户近10万居民,同时也涉及到100多个老街巷名称的消失。基于这个情况,我们与山东商报联合推出了《老街名的变与留》专题互动栏目,历时一个多月,连续刊登了十五期拆迁改造区域内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街巷名的历史沿革、民俗传说和市民对老街巷的情感追思,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等内容的跟踪报道文章。这次专题互动活动为在旧城改造中,保护传承老街巷地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棚户区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工程就将消失的“发祥巷”这个街名移植用于小区名。
几年来,我市还组织了“为无名道路征名”,“为护城河四座无名桥征名”,“我给无名泉起名”,“为奥体中心片区新建道路征名”,“为西客站片区道路征名”等征名活动。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地名文化爱好者和市民的广泛地参与,培育了浓厚的地名文化意识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由于宣传到位,新命名的地名很快被社会接受,并融入到市民生活中。在我市新命名的地名中即有体现舜耕历下的舜文化地名群,也有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文博地名群、大学园区地名群和体现时代风尚的奥运片区地名群。彰显了我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地名文化资源。
 二、以组织开展地名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地名文化良性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地名如何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民政部也在全国启动了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地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市坚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活动:
(一)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系列活动。为广泛宣传地名文化,提高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度。2004年10月配合纪念济南自开商埠100周年,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活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市民们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甚至亲自送达等踊跃参加评选活动,整个活动收到市民选票21000多张,经专家评审确定了其中20条为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随后,我们为20条市民喜爱的老街巷挂牌,并在已经消失的“东流水街”、“五三街”的遗址上立石刻碑,供市民观瞻凭吊。
“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活动,让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普遍比较陌生的地名文化第一次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引起了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和市民百姓等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次比较成功的地名知识、地名文化宣传和普及活动,它为我们今后的地名文化保护和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社会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为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7年5月,我们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这次活动有近2万人次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的一万多个地名中,按照历史久远、个性鲜明、知名度高、蕴含丰富等标准评定出趵突泉等30个老地名,做为济南最具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海选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地名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更重要的是把我市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唤起记忆、提高认知引向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践行层面,即如何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有效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
(三)济南地名文化展。为配合纪念济南解放60周年,2008年,我们通过协调省、市档案、图书等相关单位提供、向社会征集和组织艺术家实地采风创作多种形式,收集各类反映这些老地名的图片资料9000多张。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举办了为期十天的“我们的城市记忆—2008济南地名文化展”。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次,现场留言300多条。一位署名“泉生”的参观者写下了“你们用一个个地名唤起了我们对泉城的记忆,让我体会到济南地名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自豪我是济南人”的留言。为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我们还多次组织了地名文化展板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也得到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四)济南地名楹联有奖征集。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参与热情,我们组织开展了“济南地名楹联有奖征集”活动,在征集的963副楹联中有近四成是外省市楹联爱好者,其中,来自美国和香港的两名作者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精心创作20副嵌有济南地名的槛联作品,他们虽然远居万里之外,是地名文化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济南地名文化论坛。为进一步提升济南地名文化影响力,打造地名文化交流平台,2010年9月5日至6日,“2010济南地名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举办地名文化论坛在我市乃至我省尚属首次,来自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研究所和山东省民政厅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市的地名文化保护专家近150人齐聚一堂,分别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角度,围绕地名文化保护与建设这一主题,在更广的视野下探讨济南乃至全省全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措施策略及发展方向,为各级地名文化专家、地名管理工作者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另外,我们在地名规划编制中充分融合地名文化保护的内容,让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前移,使地名文化保护有了重要的依据。
 三、以创新研发地名文化产品为延伸,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大众精神生活,实现地名文化多元发展
通过地名文化产品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寻访的形式,不间断地搜集、征集与地名相关的史料和图片,相继研发了部分地名文化产品。
一是2004年继“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评选活动结束后,编辑出版了12万字的《济南老街老巷》一书,该书熔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既是了解济南历史文化的窗口,又是弘扬济南地名文化的佳作。
二是与济南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征编《济南老街史话》丛书,该套丛书共四册,128万字,系统生动地介绍了济南部分老街老巷的历史沿革、风物民俗、建筑特色、文化风情等。
三是精选部分优秀地名楹联,编辑出版了我市首部地名类楹联作品即《济南地名楹联》。
四是为进一步扩大济南地名文化展的影响,我们从展品中精选出近百张图片出版了《济南地名—我们的城市记忆》地名画册。画册分“泺上风韵”、“开埠映像”、“济南面孔”和“开放姿态”四个内容,再现了济南厚重地文化积淀。
五是2011年,会同邮政部门编辑发行了《古城印象》济南旧影邮票邮资明信片珍藏册,这是济南史上第一套以地名为题材的明信片。
六是2011年年底,利用珍藏多年的老地图和老照片,印制了以老地图为题材的挂历和“画说”济南老街巷台历。
我市的地名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努力实现济南地名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济南市民政局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