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历史上就是漕粮转输重地、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沿海河和南北运河多处建有囤粮的仓廒,各地粮店很多,这在天津地名中也有典型的体现,例如“北仓”“南仓”“上仓”“下仓”“仓廒街”“仓门口”“军粮城”等等。武清区的“粜粮务”曾为粮食交易之地。红桥区有“老老店大街”,这个“老老店”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朝初年,在此处开设了最早的粮店,后不少粮店相继开业,都通称为“老店”;于是最早创业的粮店就打出“老老店”的旗号,来“倚老卖老”了。
天津地名中的“集”“市”“店”等都是当年城乡集市贸易中心的所在地,例如津南双港乡“南马集”,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形成了村落,传说原为马匹交易之地。宝坻城关镇北的“黄家集”,明初以黄姓立庄,名为黄家庄,因清代在此设集市,遂改为今名。“宝坻大集”又称为“京东第一集”,有千年历史,占地约150亩,堪称巨型集市。至于“市”,在老天津卫更为著名,如“南市”“鸟市”“西市”(俗称鬼市)“菜市街”“鱼市大街”等。
南运河畔三岔河口地区是历史上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地带,形成了繁华的商贸集散地。这一带出现了不少以商品命名的街市,例如:“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粮店街”“曲店街”“缸店街”“肉市口大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等。由于商家林立、商贾云集,在1670年建成长约372米的“归贾(读gǔ)胡同”。在那里饭店、戏院、茶馆、澡塘、各种娱乐场所聚集,成为当时供外地商贾餐饮、娱乐、居住的归宿之地。
天津“官银号”是官办的银行,始建于1902年,全称为“直隶官银号”,1913年改为“直隶省银行”。这个有百年历史的旧金融机构早已寿终正寝,但“官银号”却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传承至今。红桥区南头窑街北口有一地名叫做“驴市口”,当年这个“驴市”,不是卖驴的市场,而是租驴的场所,就是把驴作为交通工具供人租用。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早就被淘汰,但这些历史地名却可以帮助后人了解和认知历史的沧桑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