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永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今年9月,我市被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千年古县”,这为推进全市文化建设,让群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提供了新教材。
让群众了解历史
章丘早在9000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章丘古县“章丘”之名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迄今已有1415 年历史。章丘是李清照的故乡、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这都是章丘百姓家喻户晓的。但章丘先人在几千年历史上有什么成就?这需要做更多宣传与推介,使百万市民去知晓、去传播。
据考古学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大致经过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几个发展阶段。出土于龙山街道龙三村北、距今8400——7500年左右的“西河文化”,是北方地区与黄河流域七八千年前诸系列古文化群中较早的地区性文化,是跨越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心。龙山街道武源河东岸的城子崖遗址,为“龙山文化”命名地,以黑陶最为著名,龙山黑陶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从战国至唐代,现济南市及周边地区,存在济南国、济南郡,其国都在章丘市龙山街道的“东平陵故城”,时间跨越达1000多年。东平陵故城面积400万平方米,是当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市,是北方有代表性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山东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91年城子崖遗址发掘、1997年西河遗址发掘、2000年洛庄汉墓发掘、2003年危山汉墓发掘,都被列入当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一个县能获四个殊荣,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宣传当地历史,需要时机,更需要载体。今年初,市民政局向民政部申报“千年古县”的同时,就聘请章丘文史专家,着手编写《千年古县——章丘》单行本,全书40余万字,系统介绍章丘的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堪称“章丘大百科全书”,该书已于9月28日正式出版。为全面介绍章丘历史,从9月20日开始,市民政局以每天一个整版的篇幅,连续七天开展“探寻历史文化遗存,品读千年古县章丘”系列报道,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说:“在章丘长大,没想到章丘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
让群众铭记历史
章丘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记载历史除了书本,还需要更大众化的载体。在申报“千年古县”成功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百脉泉广场东侧、市委原址,建设“千年古县”主题广场,将“千年古县——章丘”铜牌镶嵌在“五莲红”巨石上,将章丘历史浓缩为几百字碑文刻在上面,内容如下:章丘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9000年前即有先民居住。4600年前曾在龙山街道城子崖筑城立国。夏、商:东部先属逄伯陵,后隶薄姑氏;西部属谭国。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全境属齐国。西汉时,属济南国。新朝改属乐安郡。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济南市代管。2011年9月,民政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章丘市为“千年古县”。
“千年古县”主题广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进行章丘历史文化教育的基地。
让群众接触历史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缩影,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历史,是了解历史必要的手段。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千年古县”的文物保护、资料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先后投资近亿元建立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洛庄汉王陵博物馆。有计划加强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立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李清照学会章丘分会、儒商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丰富了章丘“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期,我市将借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利用城子崖大遗址列入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的机遇,对龙山文化大遗址进行总体规划、保护性开发。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放在突出位置。章丘在这一时刻获得“千年古县”殊荣,不仅成为章丘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也为扩大章丘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号召力打开了想象空间。(作者系章丘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