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丹桂街西首的胜利剧场(原丹桂剧院)外墙上的雕刻依然泛着历史的印记。驻足街头回望,丹桂街已被现代文明改变了原来的面目,但与市府街的繁荣相比,仍然显出沧桑。
丹桂街位于现胜利路北段以东,西起胜利路,东至原向善街,全长180余米。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1916年街西首的德桂茶园改名为丹桂剧院,这条街遂更名为丹桂街。该街西首和中段各有一座砖辕门(过街拱门),中辕门以西主营老烟台人喜爱的各色小吃,中辕门以东是娱乐集中地。1983年起,该街由西向东先后被拆除重建,改名午台街,为纪念百年老丹桂街,在今东方电子集团东侧建成南北走向新丹桂街,南起今午台街,北至市府街,路东为市府小区。
花香悠远
昔日繁华梦盛景犹如昨
丹桂街,街名源起街西首的丹桂剧院,虽与丹桂花无关,但是花红如炽,即使沧桑过后,依然可以把飘逝的岁月,点燃在人们深深的眷恋中。冥冥之中,人们也把丹桂街的性格镶嵌在它的名字之中。百年过后,我们无法想象盛景时期的丹桂繁荣,但是,留在老烟台人心中的丹桂印象不会磨灭。
闹市之中,美食自是不可或缺。丹桂街的美食独特又丰富,小吃有酥软烤饼、千层饼、凉粉、粽子等,包子有油煎包、灌汤包、菊花包、驴肉包等,面条有福山拉面、家常擀面、清汤面、打卤面等。“听老人们议论,这条街以前两边都是小吃店,有面馆、包子铺,以前这里是烟台最繁华的美食街了。”东北黑龙骨头馆的师傅说起他从老一辈人口中听来的当年盛景 ,脸上透着无尽的自豪。谭洪鑫老先生的《老烟台影览》中对当年热闹的丹桂街有这样的记载“街中推车卖糖的招人喊声真够味道:‘辣的甜的有酸的,香蕉啦橘子的,牛奶的,柠檬的,各有各味的,还有那菠萝的’”。这种惟妙惟肖的描述似是将我们也带到了当年那个雾气腾绕、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致之中。
除了美食,娱乐更是这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老烟台街巷》中记载,“中辕门以东是文化娱乐地段,有三明茶楼、艳云茶楼、筱舞台、忍安社、平寿社等五家曲艺娱乐演出会所”,著名西河大鼓女艺人筱舞曼演技出众、唱技高超,连演十年不衰,唱红了烟台,这也是筱舞台名字的由来。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于1927年在此创立了烟台梨园公会。
这里也是各种民间文艺集中的地方,山东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双簧、评书等等,荟萃于此 ,使这里的商业得到发展。
花香平实
独守寂寞身融入平民里
雨后的丹桂街显得有些脏乱,坑洼的路面上,泥土混着雨水使街道变得有些泥泞,但街角的“丹桂街”路牌依然清晰。
路人对这条老街的面貌似乎早已熟识,“从上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开始,路两边才建起了楼房。”今年62岁的于大爷说起丹桂街的发展言语中带着些许留恋 ,现在的丹桂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你看看路上的垃圾,这样的环境可别给优秀旅游城市抹黑啊。”
“旧城改造之前,这里只是个小胡同,路西边是个高台子,只有路东边有些卖片汤、卖包子的店铺。”一位八旬大娘告诉笔者,这里的历史可厚重了,要调查清楚并非一人之力、一时之间可为的。“改造后,把这里拓宽了,旁边建起了小区”。这里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采访中,从人们的言语中,笔者听出了他们对这条老街深厚的感情,不论是耄耋老人对老街的怀念,还是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向往,无不流露出他们真切的感情。二百米的距离并不长,但是却承载着百年沧桑,身居闹市却也可以保持一份幽静,说孤独也好,悠然也罢,与喧嚣遥相呼应,又离平民生活那般近。丹桂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但又是那样得沁人心脾。
冬雨过后的阴冷,给雪后无瑕的世界增添了些许阴霾。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泛潮的空气,不住地吹向每一位行色匆匆的路人,也吹打着早已褪去繁华的百年丹桂街。12月15日 ,笔者来到丹桂街,眼前独守一隅的老街,似是一位躲在角落里咀嚼孤独的老者 ,但是那种如丹桂般平实的芬芳却弥漫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
花香余留
昔日犹可在余香存几载?
昔日的热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想象,它只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言语中,只存在于那条散发着岁月斑驳的街巷里,或者是那些泛黄的文字之中。
随着城市的改造,城市中,老街的踪影越来越少,当然,这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人们对历史的印记不应该随着发展的进程而被迫磨灭。
“能反映老烟台风貌的地方就剩所城里了,你去看看,老烟台就是那样的 ,街就是胡同那么宽,路就是百十米长,听说也要改造,也不知道会改造成什么样。”对于现在的街巷改造,于大爷可能更偏重于对老烟台街巷的保护。
从图书馆里泛黄的照片中,笔者依稀可以看出丹桂街的旧貌,狭窄的街巷、黛墨的砖瓦、石砌的屋墙……那种朴实的热闹让深陷都市喧嚣的笔者也为之神往。然而,200米左右的距离很快就走到了尽头,驻足回望,短短的街巷却几经变迁。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老烟台人对故土的眷恋。
如今,丹桂东街的注销,丹桂西街的更改,丹桂三条胡同的拆除,这些记忆可能只存在于泛黄的书页中,弥漫丹桂之气的老街记忆能否长存,让人不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