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明湖南侧的曲水亭街,南接西更道,东通后宰门,西连辘轳把子街。长衢四通,幽巷八达,其路虽短,泉韵悠长,大小王府池子的泉水,沿张家大院的西墙外,过起凤古桥,穿垣绕宅,曲水折而东流,于西更道北首,合刘氏泉,汇地下珍珠泉之濯缨湖水,入曲水亭溪,穿街潺潺北流,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水中荇草摇碧,岸边户户垂杨;汲筒溅珠,棒衣萦耳。清朝诗人王初桐写《济南竹枝词》咏道: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俨然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画,醉倒了无数齐民与游人。
曲水亭街不仅景色宜人,尚有众多人文轶事,充满神秘与传奇。旧时在溪南河岸上,坐东面西建有三间平房式亭子,四面临风,亭下流水,名曲水亭。每年农历三月三,文人雅士聚环曲处,流觞赋诗饮酒;近水洗濯,俗谓消灾祛病。清代潍县知县郑板桥游此,即兴写了一幅楹联:三椽茅舍,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湾流水。数百年来广为传吟,成为曲水亭街的经典名片。沿溪上短桥东行,便是小兴隆街西首,不远处巷北4号西侧小院,曾是清末举人王讷住过的旧宅。王讷字墨仙、默轩,号七十二名泉烟雨楼主、西湖渔父、崂山道士、老梅等。曾先后任山东教育会长、教育厅长、实业厅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拒绝接受国民党职务。早年间,他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参加了同盟会,成为山东同盟会的骨干成员。孙中山来济时,亲自接见他和另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会员。这位女会员积极资助同盟会活动经费,住在仁爱街永善里18号。孙中山拍着老太太的肩说:“革命成功之日,逸仙不会忘记你们!”
1934年5月,王讷为罗腾霄编著的《济南大观》撰写了序文。同年他曾向银行贷款,创办尚志中学,自任校长,次年经费不继停办,便卖掉在济南的唯一房产,偿还贷款迁居北京。7年后妻子病故,他返回济南后无房居住,只好住在宜园破庙里(经七路大纬二路原军属织毯厂),生活十分贫困,靠卖字画为生。他曾撰写一幅楹联:秋冷先觉人是瘦,落叶打窗灯宜亲。当时的境遇由此可见一斑。在举步维艰的岁月里,他写完了《宜园笔记》一书。此外,他还曾出版过《书法指南》、《宜园诗稿》等书。《书法指南》在日本广为流传,很受书法界欢迎。至今在珍珠泉大院里,多处景点还遗留他的碑刻,前大明湖牌坊亦是他题写的。新中国成立后,王讷任职省文史馆馆员,还被聘为齐鲁大学客座教授。王讷在小兴隆街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陪伴身边的是他当年的女仆(亦称丫环),主仆如亲人,关系非常融洽,照顾他饮食起居,直到80岁寿终。
曲水亭街像一条历史长河,与流淌的泉溪一起见证着世事兴衰岁月沧桑。如今它更像一首时代之歌,吟唱着改革盛世的欢乐。泉溪缓缓地流过金色年华,更流进每一个泉城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