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棣县信阳乡如意村,大部分老人都说自己是“靴脸儿”人,而年轻人则称自己是 “如意”人,其中缘由,就得说说该村的曲折往事了。
如意村原名靴脸儿村,靴脸儿村与汉初大将韩信屯兵信阳古城有直接关系。信阳古城,位于无棣县信阳乡境内,当地人称之为“汉垒”。据村民相传,韩信与齐国交战时来到这个地方,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战败,仓皇逃走时掉了一只靴子,将士们都感到非常惊讶,韩信更是觉得没有面子。为雪丢靴之耻,韩信在丢靴之地建造了一座靴子形状的城池,靴头朝向西北方向,取“靴脚踢长安”之意,西南方向缺失的一部分即为靴口。相传,靴城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为1400米,总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城墙有10多米高,站在城墙之上能清楚地看到20里地之外的海丰塔,城墙之上六辆马车能够并排行走。
明朝时期,有一李姓人家看中了靴城南墙挡风、向阳,于是搬迁到南城墙跟建房定居,因居住地位于靴城的“脸部”,所以取名“靴脸儿”。后来,随着搬迁的人越来越多,靴脸儿村越来越大。到了清朝末年,为防止匪患,村子周围建起了围墙,墙高8米左右。当时,附近许多有钱的财主都会想尽办法把钱寄存在靴脸儿村,当地流传着“靴脸儿村的城墙有多高,金银财宝就有多厚”的说法。高高的城墙维护了靴脸儿村几十年的安宁。
上世纪30年代,战事不断,战火纷飞,一部分败退的士兵加入当地的土匪组织,他们被村民统称为“三儿”。1938年,“三儿“开始有预谋地劫掠靴脸儿村,尽管村民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最终城门还是被攻破了,闯进城的土匪不但将财物抢劫一空,还把看着不顺眼的村民给断掉了手指、割掉了耳朵。趁土匪不注意,有个叫李云周的村民逃了出去,到县里请来了“禁捕队”,土匪一见“风头不对”,纷纷逃走了。后来,时任县长的李开朋知道了这件事,他认为“靴脸儿”这名字起得不好——在靴子脸上,让人踢过来踢过去的,容易受人欺侮,于是本着以后和平如意的希翼,给该村取了新名——如意村。
时光如梭,物事人非,如意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年代,高高的城墙大门早已不在,如今依靠当地的乡镇企业,大部分如意人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安居乐业尽享“如意”生活。但是在老辈人心里,“靴脸儿”仿佛扎了根一般,他们对“靴脸儿”依然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