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2

02/21

14:40:58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济宁记忆:人烟阜盛街 芳名竹竿巷

  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 对我来说,竹竿巷只是走过一次。那年刚毕业来济工作,我的一位同学在越河街道上班,周末过去相聚,我们二人在竹竿巷来了一次“穿越”。

  那时的竹竿巷还没有拆迁,所以显得古旧狭隘,但是典型的临街店铺还是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组合的门板、窗板,卸下来就开张做买卖了。你能想象熙熙攘攘的人群东瞅西看,家庭日用、生产、生活的必备杂货都是过往市民关注的热点。

  在农业经济时代,手工艺作坊已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力,自产自销的手工艺在那时为千家万户提供众多产品,而且长年累月的就在那里,甚至世世代代都用过竹竿巷商户的东西。没有广告,也没有包装,有的是货真价实,有的是童叟无欺,有的是诚实守信。

  竹竿巷是老济宁的一个交易场,“日中而市,交易而退”;竹竿巷是老济宁最后一个缩影,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到了尽头。后来,竹竿巷拆迁了,记得当时网络上有一些议论,认为竹竿巷应该保留。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竹竿巷是他们的记忆,有他们情感的承载,谁又愿意在自己的记忆中删除那些深刻的印痕呢?那会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就像突然把他们的记忆掏空一样,夺去心中的留恋和依赖感。

  老竹竿巷在济宁消失了,革故鼎新,如今市区超市林立,大型卖场抢滩登陆,各种货物一应俱全,商品琳琅满目。前几天看到有人在济宁论坛发的帖子——竹竿巷泥塑,形象很是逼真,据说它在一次展览上获得了大奖。我想,这也算是对老竹竿巷的一种感念。

  竹竿巷值得感念,但我觉得竹竿巷的拆迁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济宁摆脱落后、走向新生的标志。但凡历史上能有大的发展和突破,都离不开对墨守成规的冲击,都是不落窠臼、摆脱俗套束缚的伟大创举。农村包围城市是如此,改革开放是如此,一国两制亦是如此,这就是解放思想。我们必须创新与发展,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让老竹竿巷那片土地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也是对老竹竿巷最好的感念。 (作者:石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