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经纬

2012

02/16

09:32:3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分享

吴良镛曾主持并参与多项济南的重大规划

  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8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师昌绪、王振义。      (人民)
吴良镛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14日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吴良镛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在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据新华社)
吴良镛曾批评—— “打造××名城”说法 称北京旧城开发过度
  吴良镛总是笑眯眯的,笑得敦厚、诚恳。
  在小区里漫步,他跟人友善地打着招呼,唠家常,跟邻家老大爷没两样。
  但他也有“怒发冲冠”之时。
  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他痛陈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
  他厌烦“打造××名城”的说法,质问“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吗?”
  他警告北京的旧城出现了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仅仅将其当作‘地皮’来处理,已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作‘纸浆’,将商周铜器当作‘废铜’来使用。”
  还有绍兴。他说绍兴是越文化的代表,对绍兴不难进行整体保护,甚至有条件申请人类文化遗产,“可决策者却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赶时髦,中心开花,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大广场、大草地,并安放两组不伦不类的庞大的近代建筑。不久前我旧地重游,黯然神伤”。
  还有济南,还有福州,还有桂林,还有昆明……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 “对良镛的介绍 应该这样来写”
  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学,吴良镛都受到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熏陶。
  1944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油印本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被梁思成看到,因激赏他的才华,让他到身边协助工作。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他前往芬兰籍建筑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
  这几乎决定了吴良镛的人生轨迹。
  对林徽因,吴良镛始终记得去美国前夕,梁思成写好推荐信,让林徽因看到了,她提笔动手修改起来,说:“对良镛的介绍应该这样来写。”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有段时间吴良镛经常到八宝山林徽因的墓前致以哀思。
  和恩师一样,吴良镛的刻苦也为人称道。他曾经每天凌晨4点起床工作,奋战两个多小时,再草草地眯一会儿,就准时上班,带上夫人备好的午餐。中午放在微波炉里一热,凑合完事,继续忙手边的活儿。
  “夙兴夜寐,时断时续,苦不自拔。”这是他自述写作的过程。
  但是他乐之,好之。        (据《光明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