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地名信息化服务,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地名信息化、为什么要做地名信息化的工作,地名信息化服务包括那些内容、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什么是地名信息化服务
简单地说,信息化就是把杂乱无章的数据组织成可以方便分类检索的信息。而地名信息化,就是把政区、村、街道、小区、山河湖岛等各种地名和与地名相关的数据,全部分门别类的输入到计算机里,并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服务,这是对地名信息化服务最简单直观地解释,其受众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比如说图文联动,使人们能够方便的检索、查询地名信息。我们前期所做的在《国家地名数据库》上的地名录入工作,就是地名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当然,地名信息化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矢量化电子地图处理等等。
地名信息化服务,在国外已经开展很多年了,比如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地名信息化,同时开展了多种应用,例如,通过卫星定位,与电子地名图结合,实现洲际旅行导航等服务,也可以通过城市电子地图和城市公交线路进行定位,网上的地名查询等。我国台湾也在2003年完成了全岛的地名勘界工作,并实现了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大陆,也有很多地名信息化服务形式,如北京、成都等地的城市公共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也是基于城市地名图的服务。其他的服务还有电子地图的出版,地名图册的编纂等。
二、为什么要做地名信息化工作
地名信息化,对于一线地名工作者来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区、县一级的地名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为什么还要拿出时间精力做这项工作?①把库房的纸质资料通过海量处理入库,便于查询;②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保持信息的现势性;③为服务提供基础,实现全能、快捷、海量、多样化的查询服务。其实,地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深有体会:前几年,要查询一条地名信息,需要到档案馆翻阅大量资料,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查到的地名,如今几秒钟即可查到;再如,今年5月初,安徽宿州市埇桥区70多岁的居民谷承训和谷宗周叔侄俩,来山东查询祖籍,当时他们只能提供明清时期的老祖名叫谷三公,没有其他可供参考资料,我们打开省地名数据库,按照姓氏筛选出山东境内包含谷姓村庄24个,明清洪武年间的只有烟台、青岛的2个村庄符合,最终两位老人满意而归;近几年来,特别是山东闯关东电视剧播出后,来查询祖籍的人络绎不绝。也有很多领导和地名工作的专家也对地名信息化做过论述,2005年4月,回良玉副总理作出批示: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强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体系建设。原民政部李学举部长、罗平飞副部长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频会议会上作了部署安排,加快推进全国地名信息化建设,发出了“争创全国数字地名示范城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活动的倡议。原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在《切实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地名信息化工作的思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因而人们使用地名的频率更高了,对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的要求就更迫切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地名在某些方面的混乱和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名的混乱或不规范往往给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的交往带来不便,甚至还会造成重大交通通讯事故和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开展国际国内交往的必然要求。” 比如:2001年9月,河北省发生一命案,凶手可能是山东的牛旺村人。河北公安干警前来我处要求查找该村的方位,我们4位同志用了3天的时间翻阅纸质材料才找到牛旺村的属地。去年2月,福建省公安干警前来查找一个叫“杨营村”的村名,我们打开省地名数据库,全省36个叫杨营村的村名全部显示在眼前,经过分析排查,仅用了一刻钟就锁定了“目标”。目前地名工作的手工、纸介质的管理形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化地名管理的要求,只有将地名管理纳入信息化的轨道,才能真正实现地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地名标准化是地名工作的目标,将标准化的地名信息资料输入数据库,以后的修改和查询工作就会相对简单,因为地名信息是相对稳定的。
实现地名信息化,是我们实现地名现代化管理的手段。2005年民政部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的重点,也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成果的集中展示。比如:山东地名网站自2005年开通以来,点击率已经超过500多万次,全省160多台地名触摸屏查询系统使用频率也很高,极大的方便了社会各界对地名的使用。在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工作的同时,会发现,地名数据信息化之后,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各种地名信息化服务,就会将这种资源转变成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地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地名信息化服务,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语音服务,以朝阳为例:朝阳市每年靠语音服务与电信部门的分成,加上电子地图的出版,获得利润大概40万元;再如:济南、青岛、滨州、日照等市的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通过市场运作,既提升了政府形象,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便利,同时,投资商也获得了实惠,实现了双赢;至于地名网站,只要设计合理、维护及时、合理运营,前景广阔,因此地名信息化建设应依托社会力量,为地名信息化的持久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走社会化之路,让地名“活”起来,让信息“传”开来,让服务“升”起来。
三、怎样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
地名服务的形式很多,比如:出版各类专业地名图和与地名信息化结合比较密切的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地名语音查询服务系统和地名网站系统等等。
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包括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软件和触摸屏(室外触摸屏保护亭)两部分。
地名信息触摸屏查询软件通常包括分门别类的地名信息:城市概况、城区街道、居民地、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等文字查询,基于城区图的图上定位查询,图文联动,公交路线查询,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等功能。资料的收集比较简单:其中文字资料,和地名相关的文字资料可以直接在地名数据库中提取;图形资料就是把最新的平面图经过专业的矢量化和美术处理就能运用。
地名触摸屏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外需要设置保护亭,它是一个类似于书报亭的、可以安置室外的亭子,制作投资成本很少。
从社会效益来看,无论各地具体的情况如何,这都是一项能够提升政府形象的、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地名网页、网站系统。建立地名查询的网页或者网站。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媒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我们通过互联网宣传地名工作、提供地名服务,有着坚实的用户基础和庞大的用户群。通过微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地名,本地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可以查。对用户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经济实用的获得信息的最佳渠道。
第一,发布静态网页。这种形式比较简单,投资小,比较容易操作。首先,各地的政府机关都有自己对外公开的政务网站,这些网站大都连着民政局的系统介绍;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局有的自己的网站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力”的目标。可以先制作出主要的静态页面,把城市的主要信息,比如城区图、主要地名情况、重要的企业信息等在这些网站上发布。
第二,建立专业的地名查询网站。这样网站的形式提供的服务就很到位了,静态网页一般只能提供有限的、做好的信息,比如我们做了100个网页,用户只能查到这100个地名,不能分类统计、不能进行模糊查找,像地图搜索、公交路线、测距等功能就更不能提供了,而对网站来说,社会大众能想要查询的功能,都能准确及时的提供。
地名查询语音服务系统。地名语音服务,最简单的地名查询语音服务就是:一台微机,运行我们的地名数据库,旁边一部电话,一个值班人员听电话、在微机上查找资料,这就构成了地名查询语音服务系统。当然,这样的服务比较简陋,但是,也比较比较经济实用,比较适合中小城市、非旅游城市。也可以上一套自动语言服务系统,但是费用高。地名查询语音服务最简单的获利形式,就是和电信公司合作,尤其是申请了语音服务专用号码,比如:168XXXX等。像地名公益查询这样的便民服务公益项目,专用号码申请费用很低。
以上三种地名信息服务的形式,归根到底,最终都要依赖于完善的地名数据库,因为地名信息化服务的平台是地名数据库,如果我们的地名数据库的内容比较翔实,老百姓想查什么就能查到什么,我们的信息化服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如果我们的地名数据库里内容不全,查什么都查不到,老百姓就不愿意再看,这项民心工程可能就会办成豆腐渣工程,我们就会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因此,地名数据库的充实完善工作任重道远,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