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硝烟●跨越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辛●18年前两会落幕后,它才退出历史舞台……
山东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部分粮票。 (图由上至下 图1)
1991年济南市粮食局印制的大豆票。 (资料片) (图2)
晋冀鲁豫边区等地的粮票。 (图3)
1993年,粮油商品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被废止,退出流通市场。图为工作人员在登记注销剩余粮票。 (图4)
粮票,顾名思义是一种购粮的凭证。现在,如果有哪位姑娘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意中人,人们就会开玩笑说:“恭喜你,找到了长期粮票!”但是在过去,粮票与浪漫无关,它是物资匮乏时期一个挥之不去的特定历史符号。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全体会议通过《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中国粮票应运而生。1993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时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各地也陆续放开粮价、取消粮票。粮票,终于完成其历史使命。今天,正是全国两会相继闭幕的日子,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记忆,回到使用粮票的时代,听听与粮票有关的那些故事。
【既非中国独创•也非新中国专利】 凭票供应早已有之
说到粮票和票证,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中国的独创,是新中国的专利。其实,凭票供应并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由于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地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发放过多种商品票证,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
而且,粮票也不是建国后才有的。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都有过类似的票证,而山东抗日根据地也是全国最早使用粮票的地区之一。
【边区的兑米票•根据地的支粮票】
战时的粮票贡献卓越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就曾发行过兑米票,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省也发行过公粮票。山东抗日根据地则是全国最早使用粮票的地区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1938年1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确保抗日军民的军需民食,各部队纷纷建立粮食管理机构,专管粮秣供应。
1940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渐扩大,各级人民政权逐步建立,粮食管理机构从部队到地方普遍建立起来。
同年2月19日中共山东分局指示山东第一纵队供应部兼做分局财政工作,3月又成立了分局财政委员会,黎玉任主任。8月“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成立,下设财政组,统一领导全省财经粮食工作。
1941年1月省“战工会”决定建立统一收发的粮票制度,6月15日由省“战工会”制定的支粮票使用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不论使用多少粮食,均凭票发粮,月终汇报,无粮票者不准领用,各地一律执行。支粮票的面额为1斤(每斤为16两)、1斤2两、1斤4两、2斤、2斤4两、2斤半、4斤半、5斤、10斤、20斤、50斤、100斤、200斤、500斤和1000斤等,总共有15种。
这种支粮票开始时并非由省统一印发。最初,支粮票只是暂时在沂蒙、泰山、滨海、胶东、清河、鲁南等六个根据地施行,各行政公署或授权专署按辖区内党政军民用粮数,比照规定样式自行印制。10月份起,鲁中区(包括沂蒙、泰山等地区)的支粮票改由省粮食管理总局印发,并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
支粮票的流通不限定区域,各机关团体部队所需公粮,持加盖公章的支粮票,即可向有关县区政权机构指定的发粮单位领取。因公出发人员,也可携带支粮票临时向乡村政权机构或民间换取熟食。跨地区流通的支粮票,由专署之间协商结算。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政府于1946年6月决定粮票发行权收归省粮食总局,并责成鲁中、鲁南、滨海3个分库代印代发,但发行必须凭省粮食总局的直拨书,不得擅自发行。鲁中发行的票面上印有“厉行节约”字样,鲁南的印有“严格制度”,滨海的印有“减轻负担”,总局的印有“保障供给”。
山东革命根据地除使用省票外,各地还曾使用过粮秣票、饭证、饭券等多种票证。
支粮票以及各种粮草票的施行,有力地保证了根据地解放区的军需民食,从而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大豆票•香油票•粗细粮票,建国初期粮票种类多】
粮票就像家庭的生命线
1955年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市镇熟食业出售的米饭、面食和复制业出售的挂面、切面、米饭、年糕等,居民和流动人口要凭地方粮票或全国通用粮票购买,于是山东又陆续印制发行了新的粮(食油)票。
山东省粮(油、料)票,由山东省粮食厅统一印制,其种类和适用范围是:
粮票分1两、2两、4两、0.5斤、1斤、3斤、5斤、10斤等8种,适用范围为全省各地,出省无效;外省市粮票不准在山东使用和兑换。
食油票分1两、4两、0.5斤、1斤、2斤5种,适用范围与粮票相同。
在省票流通的同时,全国通用粮票也在省内使用,面额有0.5斤、1斤、3斤、5斤4种(1965年版)。省内个别市县曾印制在当地使用的大豆票、香油票、工种粮票和粗细粮票。由于省票和市县票只能在本省或当地使用,跨省、跨市县无效,所以人们就把本地本单位制定的政策规定称作“地方粮票”。
粮票和购粮本一样,那些年简直就是人们的生命线。特别是1959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票这一无价证券竟然在黑市上卖到2.5元一斤!
【能换大米和鸡蛋,粮食不再紧俏】
粮票已落幕,再见为收藏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粮食已不再成为问题,粮票又变成了换鸡蛋换大米的物品,那时十斤粮票可以换一斤鸡蛋或一斤大米。至此,粮票的命运也快要终结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取消粮票的声音越来越多。1993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时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1992年4月1日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粮票早已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但是它的收藏价值却日益增长。看到这一枚枚粮票,你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段历史,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延伸阅读
粮票之最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其种类繁多,真可谓琳琅满目。这里仅列出部分粮票之最,以飨各位:
最早的粮票(建国后):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
面额最大的粮票:1962年、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
面额最小的粮票: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
票幅最大的省级粮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行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该票长17.3厘米、宽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级粮票: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该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
流通时间最长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流通时间长达28年。
流通时间最短的粮票:国家粮食部1962年发行的车船粮票,流通约一个月。
面额最多的套票: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革委会发行的工种补差粮票,这套粮票共60枚,面额从1斤到30斤。
面额最大的语录套票:1967年发行的军用供给粮票,全套分大米、面粉、粗粮、马料4种,每种又有50、100、500、1000斤4种面额,全套面额高达6600斤。每枚粮票背面分别印有不同的毛主席语录。
(宗文)
文/图 朱晔
(注:本文作者为济南市老粮食工作者)